最近笔者在学习黑客方面的知识。这里以蚂蚁森林为例,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的想法。
我身边很多人热衷于偷蚂蚁森林的能量。蚂蚁森林自2017年第一季度上线以来,支付宝活跃用户增长40%,同比增长100%。
这是成长过程中的绝佳案例。我们用成长黑客著名的AARRR流量漏斗模型,即获取、激活、留存、收入、引荐来分析蚂蚁森林。
AARRR模型图(图来源网络)
功能蚂蚁森林对于支付宝的整体增长,在AARRR的五个环节中,主要价值体现在用户激活环节还是用户留存环节?
一开始我以为蚂蚁森林主要是在支付宝里面发挥积极作用。这是因为蚂蚁森林上线后,并没有大规模的运营,所以对支付宝的整体留存并没有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部分自己主动种树的用户就是支付宝用户之一,但之前支付宝只是作为一个常用工具,移动支付场景逐渐占据了主要支付场景。
微信利用天然的社交优势占领部分市场后,支付宝通过蚂蚁森林培养用户线下支付的习惯,增加用户打开APP的频率,激活这些不活跃的用户。
看起来很有道理,不是吗?
但是我把激活和保持的定义搞错了。
激活是指用户使用产品的核心功能或者产生关键行为,比如支付宝的激活就是卡绑定或者支付。
留存环节是为了让用户继续使用产品。蚂蚁森林在留存上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种低频支付工具,具有高频游戏化功能,同时便于用户社交关系的建立,形成稳定的用户关系。
简而言之,激活是引导用户第一次产生有价值的行为,留存是让老用户继续产生有价值的行为。
所以蚂蚁森林用玩法引导用户多次打开支付宝,通过线下支付等关键行为获得能量实现增长。
总体而言,蚂蚁森林在AARRR模型中的用户留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么它是如何帮助支付宝一步步实现增长的呢?
一、用户画像
用普适的“用户-场景-需求”框架来思考,我们来看看蚂蚁森林的用户画像。
我不是蚂蚁森林的深度体验用户,对开发游戏不感兴趣。加入蚂蚁森林的机会是,因为热爱运动,每周跑10公里,每天微信排名第一。一个高中同学说要加支付宝好友偷我的能量,于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我身边玩蚂蚁森林的朋友大致有以下几种:
我们可以看到蚂蚁森林的玩家范围很广,男女老少都有,都能找到自己的乐趣。
一款基于开心农场玩法的游戏能达到如此广泛的人群覆盖,我觉得有几个原因:
(1)游戏可爱不年轻
这款游戏界面虽然很可爱,但并没有显得幼稚和年轻化,在界面设计和交互过程中也能感受到制作过程的用心。
如果玩法设计过于复杂,会限制目标受众,不符合支付宝的产品定位,所以必须以普通玩法为主。
就像当初腾讯的田甜系列游戏,虽然是基于基础玩法,但一经推出就大获成功,成功的背后是腾讯对产品的极致打造和匠心精神。
蚂蚁森林界面截图
(2)低门槛高上限
各种各样的玩家都可以在蚂蚁森林里玩得不亦乐乎。低级玩家可以勤勤恳恳地使用步行骑行、线下支付等低碳方式,或者种植梭梭等树种来完成任务。
而高等级的玩家,比如我的朋友,可以通过摸清游戏规则,每天收获别人的能量,用能量盾等道具保护自己的能量。
据说我们班没有人起早贪黑(扑倒在地),常年排名第一。目前已收获能源331.0kg,获得环保证书11个。
蚂蚁森林列表截图
(3)种植真树实现价值认同
蚂蚁森林将普通玩法升级为一定能量值,可以兑换真树,大大提升了游戏体验。
通过简单的游戏,日复一日的重复和积累,最终游戏可以通关,种下真正的树,为地球的环保做出真正的贡献。这既满足了日常休闲娱乐的低层次需求,也满足了用户自我价值的高层次需求。反正用户觉得爽就好。
我们不是在玩游戏,我们是在做公益。(傲娇脸)
第二,游戏规则
通过产品设计和游戏规则,我们可以更加了解像蚂蚁森林这样的养成型游戏,如何引导用户的成长。其他产品有什么教训?
蚂蚁森林的植树法则
能量收集规则:完成以上任务后,24小时后可获得能量,三天后能量过期。
蚂蚁森林官方植树攻略:
这部分基本介绍了蚂蚁森林的基本玩法,即种树、与朋友浇水互动、互相偷取能量的过程。这也是大多数人熟悉的蚂蚁森林法则。
通过对上述规则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蚂蚁森林基本上是通过一个游戏棋盘和规则的构建,将阿里系的所有产品串联起来,游戏的高频带动低频工具软件的使用。用户无需额外操作,只需使用阿里产品完成相应操作,即可获得种树的能量。
由此可见,阿里强大的生态基本涵盖了我们衣食住行的所有主要领域,未来还会扩展更多。这个生态与蚂蚁森林串联起来,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其实蚂蚁森林在阿里产品中的定位有点类似当年的QQ会员体系。通过打造成长激励体系,制定QQ会员规则和特权,将腾讯各大产品打通,形成一个整体。用户可以流畅使用腾讯各类产品并享受相应特权,也有助于各大产品的相互引流,是腾讯在商业变现道路上的成功探索。
第三,用户增长
那么蚂蚁森林是如何一步步引导和实现用户增长的呢?
我们用成瘾模型来拆解蚂蚁森林的用户增长过程。上瘾的四个步骤是触发-行动-可变奖励-输入。
成瘾模型示意图
第一步:触发
触发器是指促使你做某件事的诱因,分为外部触发器和内部触发器。
外部触发很好理解,比如企业投放的广告,软件的推送信息,人际间的触发比如好友的分享等等。
情感触发等内部触发。回想一下你第一次接触蚂蚁森林的时候。
对我来说,自然是高中朋友想加我好友偷能量,触发了我打开蚂蚁森林。对于其他人来说,可能是因为受邀参加蚂蚁森林是为了一起种树;又或许只是一个休闲的下午,打开朋友圈,看到别人在晒的树和蚂蚁森林的截图;或者只是因为无聊,我开通了支付宝的新版块。
蚂蚁森林上线后基本没有很强的运营动作,所以这部分主要来自于外界因素触发的人际触发和反馈触发。也就是说,用户使用后自发传播分享,而且由于板子本身的公益性质,蚂蚁森林获得了大量正面的媒体报道,成为了有效的触发工具。
第二步:行动
我不禁对高好玩的朋友特意加好友玩的游戏产生了好奇。支付宝除了付钱还能这么玩吗?
所以我仔细阅读了蚂蚁森林的页面:
主界面是一棵小树,绿色悬浮气泡。试着点击它来获得能量。游戏玩法非常简单,对新人也很友好。页面右侧有公益林、种植、成就三个功能标签,右下角显示我的朋友动态。比如xx帮我收集能量和策略、任务、背包三个功能标签。
逻辑和流程非常清晰,到目前为止我已经熟悉了这个页面的基本操作。
用户可以通过线下支付获得绿色能源,也可以窃取别人的能源。能源可以用来浇水和种树。小树苗长大了,就可以种一棵真树了。
在游戏过程中,简单的互动满足了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引入能量罩等游戏方式,让用户在这个过程中看着自己的小树逐渐长大,不断获得积极的动力和满足感。
可变奖励
每个人都向往确定性,因为不确定的事情往往会让人痛苦挣扎,比如明天我们会不会爱你的男朋友,我们会用一生去追求一个确定的答案。
所以蚂蚁森林首先满足了这个需求。只要完成了分配的任务,点击页面就可以收集自己的能量,通过简单的操作就可以得到有效的反馈,让用户感觉良好。
但是上瘾模型的魅力远不止于此。成瘾模型和普通反馈的区别在于,它除了提供确定性反馈之外,还提供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反馈,可以激发你对这个东西的强烈欲望。
比如每次和男朋友见面都能得到一个大大的拥抱,这就是确定性反馈,这也是你们两个关系稳定的前提。无论如何,一个温暖的拥抱是跑不掉的。
但除此之外,如果每次都加上一点变数,比如给你带一份喜欢的零食,或者一束花,反正每次都不一样。过了一段时间,你开始每天期待见到他,期待这种不确定的反馈。恭喜你对这段感情上瘾,反之亦然。
研究表明,当人们期待回报时,大脑中分泌的多巴胺量会急剧上升。奖励这个变量越大,大脑分泌的神经递质就越丰富,人脑的理性和判断部分就会被暂时抑制,也就是俗称的爱脑。
那么蚂蚁森林是如何提供不确定性反馈让我们上瘾的呢?
(1)能量的时效性
所有任务获得的能量都有有效期。如果你没有得到,你不会永远在那里。还有三天就到期了,自然会让你有紧迫感,要尽快去收。
(2)如何互相窃取能量
朋友之间的互动和偷换能量造成了这个过程中极大的不确定性。我们可以点开其他好友的主页,获取他的能量,同时能量随时可能被窃取。这就需要我们时不时的打开它,看一眼,及时收集自己的能量,防止被盗。这样,促进朋友间的互动和社交关系的沉淀,也有助于支付宝用户的留存。
(3)列表主键
和朋友PK,榜单排名激活用户的攀比心理,希望通过收集更多能量上榜单。榜单上的奖牌和排名给了用户自我认同和极大的满足感。
但目前排名榜的功能似乎比较单一,仅基于总能量的排名,后续还可以考虑更多样化的榜单,比如总环保证榜单、总植树榜等。
另外,由于这部分榜单的内容长期没有变化,新手玩家很难突破限制进入榜单。可以考虑加入本周排名、近期低碳出行先锋等内容,给后期玩家一些适当的鼓励,更好的刺激和激活用户。
(4)集邮方法
用户的短期目标是种一棵树,长期目标是种其他的树,在地图上收集不同的树种。
从最开始的梭梭,到后来的沙柳、沙棘、胡杨等特色树种,蚂蚁森林开辟的板块越来越多,帮助用户长期停留。
当用户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换来一棵真树,他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可以继续积累能量获得更高阶的其他树种,看着每一个树种被点亮,他小时候集邮、卡片的爱好又被点亮了。
为了获得更多不同的树种,用户会继续使用蚂蚁森林,重复“付费-接收能量-种树”的过程。
这部分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如今的PK、集邮、混合、列表等等更好的调动了用户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后续优化时要注意游戏形式的多样化。同时需要细致,略显专注,不能太复杂,这样才能保证普通玩家和高玩家都能有好的游戏体验。
不要最后演变成越来越复杂的“双十一”规则,导致用户参与厌倦,反而影响积极性。让低水平玩家和高水平玩家都感到满意,才是产品的长期运营。
(5)树下真正的树
蚂蚁森林为用户种下了真树,满足了用户实现自我价值的精神需求;降低了个人公益成本,给每个人一个实现自我价值、寻找社会认同的渠道。
你只需要用支付宝完成一个小小的公益,坚持下去就能为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而且不需要非常复杂的操作,只要日常使用即可,对大部分用户都非常友好。
第四步:投资
有了这些可变的奖励和激励,用户将继续投入时间,甚至开始设置闹钟早起,以便接收能量。
我会记得在我用支付宝买票付款后的第二天收集能量。我会时不时打开看看有没有能量可以收集。我就看看有哪些朋友又把自己的能量收集起来了,看能不能偷回来。为了换取七夕的新树种,认真节约能源,看看自己还需要多少。
到目前为止,上瘾模型已经成功地解释了蚂蚁森林的成功,把用户牢牢地粘在蚂蚁森林、支付宝和阿里生态链上。
第四,公益的心态,商业的方法
蚂蚁森林上线后,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蚂蚁森林大数据发布助力环保》显示,截至2018年5月底,蚂蚁森林用户超过3.5亿,其中蚂蚁森林用户数量最多的是广东,可种植树种最多的是上海。累计减排283吨,相当于14亿人一起骑自行车17个小时;累计种植维护正版图书5552万册,申报保护地3.9万亩。去年种的梭梭已经长到1.2米高了。
蚂蚁金服联合中国绿色基金会、阿拉善SEE基金会、亿利公益基金会、阿拉善生态基金会等公益伙伴,在内蒙古阿拉善、鄂尔多斯等地区共同种植和维护了森林,其中梭梭树4133万棵,沙柳树1284棵,樟子松55万棵。樟子树、100万花枝、6667棵胡杨,总种植面积超过76万亩,预计治沙面积超过100万亩。
在这个过程中,你我的一点点努力,小树聚成林,是那样的崇高和骄傲。
在整个过程中,你只需要用支付宝完成相应的绿色任务,获取能量,收集能量,剩下的,蚂蚁森林团队负责帮你完成。少投入高产出,自我价值实现,何乐而不为?
那么支付宝团队做了什么,创造出蚂蚁森林这样高质量的玩法呢?
1.联系专业人士提供算法支持。
每一步积累了多少能量?如果积累速度太快,支付宝几乎承受不了种树的压力。如果积累速度太慢,用户很容易因为长时间没有反馈而放弃,所以需要慎重考虑。
支付宝联系了北京环境交易所和大自然保护协会,提供碳减排和碳封存的科学算法来计算绿色能源,保证了科学性和有效性。当用户积累的绿色能量达到17.9公斤时,可以“交换”一棵长在地面上的梭梭树。
2.帮助用户建立碳账户
未来,或许这个碳账户也可以作为绿色能源账户进行交易。作为一名环保专业人士,不得不为此举的智慧点赞。
和工业企业买卖污染排放配额一样,这个碳账户也可以用来交易和买卖,是我们社会信用和行为大数据的维度之一。
3.持续有效的操作
为了满足用户种树的愿望,支付宝与阿拉善基金合作,为用户找树种树。为了满足用户在云端看树的愿望,每棵树都有自己的编号,通过卫星云就能看到。
为了满足部分用户想实地看树的愿望,支付宝邀请了一些人做实地调查,发回实时照片,告诉我们你的树怎么样了,熊猫宝宝在你保护的水源里生活的怎么样了。
事已至此:用户所想,我们责无旁贷。
最后
当一个平台做到几亿用户,不仅要考虑简单的用户体验和商业变现,还要考虑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影响力。
随着蚂蚁森林阿里产品的多终端渗透,绿色环保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借助互联网+的优势,每个人都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助力环保,让你我在日益恶化的环境面前不再感受到个人力量的渺小,而是成千上万的水滴汇成一条河,试图做一些微不足道却意义深远的事情
(感谢支付宝团队和蚂蚁森林团队的努力~)
2019年1月,蚂蚁金服董事长兼CEO、阿里巴巴扶贫基金副理事长井贤栋表示,蚂蚁森林计划在2019年种植10万亩经济林,未来5年种植5亿棵树,将保护地建设拓展到更多的县域和“田野”,开始挖掘生态农产品的文化价值,打造IP。
有这样一个匠心独运的团队来打造蚂蚁森林,相信未来蚂蚁森林会有无限可能。
在未来,也许不仅仅是种树,也许我们可以在千千聚集成千上万的人来保护水源保护区、野生动物栖息地,甚至是同一片天空空(技术难度有点大,但至少我们在努力)。
作为一名环保人士,我也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帮助保护环境,保护蓝天。
作者:李涛,微信官方账号:柠檬二
本文由@李涛原创发布。每个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图片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