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圈曾经出现过两个轰动一时的黑名单:求职者黑名单和跨境电商企业黑名单。雨果菌发现,时至今日,黑名单仍在业内广为流传,甚至不断更新,之前深圳地区已新增近500家。
不过,或许是因为跨境电商的黑名单涉及了很多业内知名的销售。去年的共享文档被直接投诉打不开。新版“跨境企业黑名单”改头换面,转战国内其他社交平台。
新版黑名单,涉及深圳、广州、上海等地
与去年不同的是,此次更新的跨境电商企业黑名单并不是可以在线查看的共享文档,而是可以在国内某社交平台持续更新的帖子,主要涉及深圳、广州、上海等跨境电商企业集中的城市。
企业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跨境电商相关企业3.39万家。从城市分布来看,深圳跨境电商相关企业达3300家,排名第一,其次是广州等城市,真的对应了那句“人见人爱”。
雨果菌在某社交平台上看到,在全国各地发布防雷贴的博主,声称目的是帮助正在找工作的求职者避坑,其中不乏对面试经历、薪酬、工作时间甚至企业老板的抱怨:
“深圳某跨境电商公司,面试要做令人费解的数学题和思维逻辑题……啊”
“我不知道广东一家跨境公司怎么样,但是人员操作真的很尴尬,发offer才知道工资。”
“广州一家跨境电商,第一天上班,什么都没安排,就来看看网站。工作后说和工作岗位不符,直接让人走了……”
类似的帖子还有很多,涉及众多跨境电商。有些公司会出现在不同博主的帖子里,有些公司与去年流传的跨境电商黑名单重叠。
面试体验差,体验是众矢之的
雨果菌发现,被列为“避坑”对象的跨境电商企业的共同点是面试体验差,怀疑体验,导致被很多运营拉黑。
一位经营者发帖称,面试了这么多跨境电商,第一次见到面试官,坦言公司因为经营不规范关了店...
智联招聘调查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后第一周,全国就业市场活跃,简历投递量同比大幅上升。求职竞争指数为11.3,即每个岗位平均收到约11份简历,比2021年节后第一周几乎翻了一番。
市场上求职者激增,但面试经验仍然是职场人选择跨界公司的重要因素。一旦出现差评,通过面试官传到职场的声音可能就没那么好听了,面试体验差也成为很多公司上市的原因之一。
据说很多运营人员在接受跨界公司的面试邀请前,第一步就是在网上查各种防雷贴,以此来排除面试体验差的。
雨果菌看了一下各类黑名单,求职者对跨境电商公司面试体验不佳的主要原因有:一些公司在面试时给出的面试问题过于精彩(比如之前提到的数学题),引起了面试者的反感;或者负责招聘的HR在面试时傲慢、霸道、暴虐;更有甚者,面试过程拖拖拉拉,多达四轮面试,面试者吃了不少苦头。
(网上流传的黑名单截图)
这样很多求职者直接反感,有的甚至选择公开发帖。除了面试体验差,还有一个很大的雷区,是求职者更反感的——一套经验。
在跨境电商行业,面试体验可以说是一个饱受诟病的话题。很多人在面试黑名单中的一家公司时总有意向询问产品品牌、广告数据等资源和运营经验,旁边还有人做笔记,有经验之嫌。甚至有的公司让运营直接抄袭前东家的产品在加盟后进行销售。
Hugo Fung与一位运营人员交流,了解到运营经验在业内非常普遍,但经验往往是运营最受欢迎的成本。运营商和公司都很关注,会尽量避免和前东家做同样的产品,否则容易引发纠纷。
小心!黑名单容易误导求职者
“其实黑名单的参考意义不大。没有一家公司能让每个员工都满意。如果你不满意,在上面写下公司。更多的是主观感受,容易误导行业。”某跨境企业HR说。
不少跨界HR公司坦言,“经久不衰”的黑名单或许对求职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其破坏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观性太强,求职者很难分辨出里面企业的真假信息。
与HR观点不同的是,一些运营表示,跨境电商的黑名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求职者踩雷的可能性,尤其是对于一些新手运营来说,可以避开一些坑,从面试阶段就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但是对于一些大卖公司,比如被指责加班,工资保密,求职者认为可以容忍,可以理解。
“虽然很多跨境大卖公司都在名单上,但如果要选,还是会选大卖公司。毕竟工资很可观,制度也比较完善。”一名操作员对雨果菌说。也就是说,与其他上榜的初创企业相比,大卖公司对黑名单更“免疫”,危害更小。
无论是跨境企业黑名单,还是跨境求职黑名单,都不难看出,黑名单对中小公司的不利和影响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