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自己手机的详细参数就可以获得小额贷款,服务费高达50%。不按时还钱,就“锁”手机,威胁辱骂...年关将至,网络“套路贷”骗局又有抬头迹象。有“手机贷”团伙,两个月非法获利超过26万元,流水涉案金额超过50万元。
“借一时凉,还两行泪。”近年来,点对点借贷发展迅速。与此同时,无证或超范围从事金融业务等“无证驾驶”问题也十分突出,非法“套路贷”趁机中饱私囊。从裸贷、Apple ID贷款到上述手机贷款,各种骗局可谓层出不穷。或者他们制造陷阱,任意认定违约;或者用各种借口诱导达成不利的协议;或者软硬兼施,不断威胁收钱...经过一番操作,雪球越滚越大,债务越积越多,借款人深陷其中甚至血本无归的新闻时常见诸报端。
必须明确,各种“套路贷”不是贷款,是犯罪。此前,最高人民法院等有关部门发布的《关于办理套路贷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指出,套路贷是一种黑恶犯罪。对此,有关方面进行了严厉打击。而一些不法分子上线,利用网络隐蔽性继续收割借款人。目前已形成完整的犯罪产业链,“代理人”设置、投放虚假网贷广告,“运营人”租用境外服务器、开发制作手机APP。“推销商”向诈骗团伙出售非法获取的个人信息...对此,司法必须与时俱进。一方面,要严查打人者,揭开“套路贷”上花里胡哨的“画皮”,让他们无处藏身。另一方面,也要遵循“同质业务,同质监管”的原则,给点对点借贷套上缰绳,不让一部分人有机会玩法律的擦边球,得到监管空。
当然,根除“套路贷”,光靠司法机关是不行的。仔细梳理后不难发现,无论是过去的“裸贷”,还是如今的“手机贷”,不法分子大多瞄准在校学生等群体。这些年轻人很多信奉“消费主义”,喜欢攀比和炫耀;同时,他们没有足够的风险意识,不会用法律来保护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面对模式不断翻新的“套路贷”,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金钱观,提高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尤为重要。看到别人购物,我“囊中羞涩”。要不要借钱比较一下?赌博和彩票充满了诱惑。可以向平台借钱赌运气吗?各种“选择”考验的只是一部分人的风险意识和自控能力。说白了,借钱扶“急”而不扶“穷”、“难”而不扶“奢”,如果相关群体能时刻绷紧安全弦,筑牢防范“套路贷”的第一道防线,就不会被“套住”。
总之,网络套路多,借贷需谨慎。监管机构、消费者等。会睁大眼睛,各种套路“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