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在用花坛吗?
11月24日,柏华宣布,为落实消费信贷相关监管要求,充分保护消费者权益,柏华已启动品牌隔离工作,升级后免息期和还款体验不变。本月初,蚂蚁集团的另一个拳头产品——借呗,已经被银行信用贷款隔离。
此公告一出,花呗话题瞬间登上微博热搜,但大部分网友看后也很疑惑:为什么要改?对花呗用户有什么影响?这个所谓的“赊购”是谁?
“信用购”到底是什么?目前支付宝中的“信用购买”功能还处于灰色阶段,只会对部分用户进行测试。根据网友发布的截图,在“花呗|赊购”首页可以查到用户的总金额,分别点击花呗和赊购页面可以看到各自提供的金额。
源网络
至于额度,网友表示自己的花呗额度略低于信用额度,但是花呗额度和信用购买额度之和基本等于原来的额度,所以花呗额度自然会下调,官方表示大部分用户的花呗额度会在1万元以内。
在日常支付方面,赊购和花呗是独立的,用户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但由于赊购类型的金额更充足,付款时会优先选择赊购。如果用户想要更改,也可以在支付设置中调整优先级。
源网络
有意思的是,据网友反映,部分订单还可以支持花呗和信用购买组合支付,避免出现货量过高买不到的情况。你几乎可以把它想象成第二个“花园”,只是需要单独设置。
除了额度的变化,很多网友还关心拆分后的花呗是否会影响征信,花呗广告中也有说明: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提供信用服务的机构需要按规定向征信系统提供信用信息。也就是说,后续花呗将由蚂蚁金服提交征信系统,而“信用购买”类型的服务将由提供服务的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交。只要用户保持良好的使用/还款习惯,就不会对征信记录产生负面影响。
看到这里,有些读者可能会感到更加困惑。明明一个花呗就能搞定,为什么还要多办一个赊购?
事实上,“花店”和“信用店”的出资人并不是同一家企业。花店方面表示,品牌隔离后,花店将主要满足用户的日常小额消费需求,是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独家消费信贷品牌,而“信用店”服务是由银行等金融机构全额出资,自主审批授信的一类消费信贷服务,可以满足部分用户较大金额的需求,只能用于消费,不能提现。
源网络
毕竟蚁族能借那么多钱放在花呗里,谁也不敢保证不会出现民间高利贷这样的非法机构。如今花呗改造后,高额贷款会给相对企业看,至少降低了消费者的贷款风险,打消了他们的贷款后顾之忧。
简单来说,花园之所以要一分为二,主要是银监会的要求。今年6月,银监会要求花呗服务的其他金融机构提供消费信贷服务,不能再贴上“花呗”的牌子。这是为了至少让使用花呗的用户知道“资金”的主人是谁。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防止用户过度借贷超过自己的还款能力,对用户和企业都有好处。
对于优质用户来说,花呗的风控升级对授信额度和体验影响不大,不会影响车贷和房贷。而且品牌隔离后,“花呗”的产品定位更加清晰。一是蚂蚁旗下自营产品花呗将与“赊购”等金融机构全额出资的产品隔离;二是“花呗分期”等中小型消费贷款产品也将与其他大额贷款产品隔离。肖磊认为,未来的花呗无疑需要在满足监管要求与保持规模和利润增长、保持用户体验和高价值客户粘性之间做出更多的平衡。
总而言之,花呗的运营就是让花呗和借呗约束额度分配,让信息更加透明,终止联贷模式。其实,(品牌隔离)有两个好处。站在用户的角度,可以增加用户的感知,避免个人隐私数据的不当消费和泄露。从监管角度看,有利于对业务进行穿透式监管,断开支付工具与其他金融产品之间的不正当联系。
虽然从很多角度来看把花芽一分为二是好事,但还是有很多网友在微博上表达了自己的不满。有网友吐槽“莫名其妙地把我的额度降到了1000,反正我也不想用了”,更有“花呗额度这么少,还不如直接用信用卡”。
源网络
据业内人士透露,柏华之所以降低用户额度,并不是为了鼓励用户使用信用购买,而是蚂蚁消费金融公司没有足够的资金。为了留住更多的花呗用户,只能通过降低花呗额度和开通信用购买服务来满足用户的需求。
对于那些每月固定消费的用户来说,这种调整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但是对于那些短时间内需要大量资金的用户来说,花坛的吸引力可能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会流失一部分优质用户。
源网络
更何况之前花呗的用户群体也不仅仅是普通消费者。目前花呗服务下有小贷、商业保理等机构,甚至还有很多联合贷款。这些机构将如何区分?后续退出或者拆分,如何针对这些业务的目标人群做进一步的调整?
在肖磊看来,可以预期的是,未来花呗资金可能会进一步受限,用户群体也可能会下降。此外,不能满足能提供更多利润贡献的大额贷款借款人,也会影响花呗的整体利润表现。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花坛的运营对用户来说也不完全是坏事。毕竟花坛的出现让一部分用户养成了“超前消费”的观念。也许用户认为自己有花,有足够的钱买一堆用户不需要的商品,但又想炫耀,追求跳级的假象。
如果你问超前消费好不好,有人会说好。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声音,很简单,因为超前消费给他们带来了快乐,让他们实现了虚假的财务自由。那么肯定有一些人不支持这种观点,因为一旦用户形成了“提前消费”的习惯,很可能导致过度负债,进而承担更高的借款利率,这是非常不划算的。用这个月的工资还上个月的债,自然是难受的。
超级消费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但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生活的主动权。如果用户能够合理消费或者是刚需消费,在现有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信用卡、花呗等金融产品,让自己更早的享受到产品和服务,甚至可以得到一根羊毛什么的,到期再归还。这个操作没有问题。
据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大学生年消费规模即将超过7600亿元,其中54.9%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提前消费。那么,所谓的超前消费理念,两三万的贷款额度,真的对这些年轻人有帮助吗?
有些用户可能不太了解。一般网上这些贷款产品的利率都比银行高很多。而且额度会越来越大,很多人要在各个平台和各种信用卡之间循环。即使用户想要享受生活,也要量力而行。不要等到他们开始借钱的时候才发现这是一个填不够的深坑。
当然,花呗的整改也为整个借贷市场树立了新的标杆。毕竟花呗大火之后,市场上各种小额贷款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令人反感的是,这些小额贷款公司不仅通过铺天盖地的广告吸引用户向家人借钱,还多次强调“30天免息”、“每日最低利息”等字眼。然而,很多用户反映,他们被这些小额贷款公司的宣传误导了。借钱后他们发现所谓的“30天免息”是假的,提前还款需要全额利息或者高额手续费。
此外,有用户反映被第三方推手忽悠,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被以激活账户为名强行借款。在知名投诉平台黑猫上,一位360借条用户曾表示,他借了10400元,分24期还款,月息85.99元。360借条App显示,资金年综合成本为9.92%。第9个月,用户若想提前还款,仍需支付全额利息2063.76元,折算成年综合成本的22%。
针对这一现象,监管部门也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和政策。去年底,央行等部门起草了《互联网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要求相关从业人员按照相关要求进行自查整改,禁止诱导借款人过度负债和长期借款;今年1月,央行指定2021年监管重点,提到严禁金融产品过度市场化,诱发过度负债;今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规范发展消费信贷”。
花呗拥抱更合规的运营,这也是消费金融行业整体规范发展的一个缩影。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严格监管将是消费金融行业的主旋律。
总之,对于蚂蚁集团来说,花呗、借呗等产品的整改利大于弊。可以倡导用户的合理消费和量力而行的借贷,以免养成“超前消费”的观念,这也成为消费金融行业的共识。对整个市场都是好事。花苑整改也能给他们敲响警钟。用文字游戏欺骗用户是不可取的,这也可以帮助各界共同构建一个健康可持续的消费者保护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