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开通京东白条有风险吗(不改学生认证影响征信?骗子套路)

“你的认证还是学籍,如果不注销,很可能会造成信用问题……的。”临近春节,很多年轻人都会接到自称是各大网贷平台客服的电话,声称可以通过分享屏幕进行贷款,取消认证。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这其实是诈骗分子以可以向职场年轻人提供大额贷款额度为由实施的诈骗手段。

冒充客服疯狂骚扰

家住北京朝阳区的李先生也有类似经历。李先生说,2022年1月初,他接到一个自称支付宝的客户电话。电话里,客服准确说出了李先生就读的大学和毕业年份。

“对方说我已经毕业很多年了,但是支付宝后台显示的注册身份还是某大学学生。”李先生说,对方马上抛出一系列说辞,称由于银监会新规,明确不允许小额贷款公司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如果不尽快改,会影响以后的使用,可能会造成信用问题。

起初,李先生并没有当真。他只是说了句“以后我自己处理”就挂了电话。但接下来的半个月里,他不断接到自称是JD.COM、腾讯、阿里客服的电话,提到的问题都差不多,让他觉得“这是真的”。

李先生说,1月15日,他在外地出差时,又接到一个来自浙江湖州的电话。从地域上看,叫号是淘宝等公司重点发展的领域。通话结束后,对方声称自己是支付宝客服,仍提醒李先生更改学籍。

由于担心影响自己以后的征信,李先生同意了更改。

听到这样的回复,对方立即响应,可以帮助指导操作,但必须通过银监会指定软件的视频通话,在第三方的监督下进行更改,并表示“如果不放心,可以到线下服务点申请”。

“信用截图”伪造痕迹明显

当天,李先生应对方要求加入了视频会议。对方简单核实身份后,关闭了视频,要求打开分享画面。

按照对方的要求,李先生依次打开了花呗、借呗、JD.COM借条、微贷等软件,收到了一封来自银监会的邮件,邮件中有一张图片显示“征信中心学生网贷查询”,记录了李先生的姓名、注册手机号、注册大学等个人信息,并注明“国家有风险,征信安全系数降低69.5%”等数据...

记者打开这张图,发现PS痕迹相当明显,字体和颜色与背景有明显区别。李先生说,当时由于视频通话,他没有下载图片仔细查看,也没有发现任何瑕疵。

李先生看到图片,更慌了。对方趁机提醒,信用风险正是因为小额贷款背景不清楚空造成的。并询问已注册的银行卡信息,并指示李先生向银行发短信“我申请清空微贷教育额度无息空,变更账户信息”。随即,李先生收到银行导航短信和“取消我行电子银行渠道”的验证码,显示短信提醒功能关闭。

这时对方开始不断暗示李老师从微贷里取出4万元到银行卡里,然后就可以激活注销学籍了。

说到这里,李先生意识到自己可能陷入了骗局。“他明明是支付宝。他怎么能指导我微贷运营呢?”李先生醒了,他正在共享屏幕。对方知道他的手机号,能在屏幕里看到弹窗的验证码。一旦提现,对方也能看到自己的银行卡和密码,那么卡里的钱就有危险了。醒来后,他匆匆挂了视频电话。

IT青年差点贷款亏了18万。

另一位IT专业人士赵先生有着和李先生相似的经历。一月初,又是同样的套路。他接到了一个自称是JD.COM客服的电话,准确说出了自己的毕业大学和毕业年份。

“对方一直提醒我欠条不清空,继续用学生的征信会有问题。”赵先生告诉记者,当时他从对方的口音判断“这可能是个骗局”。

他说,在视频通话过程中,他还收到了中国银行业和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征信中心的报告。记者发现,赵先生收到的所谓“报告单”,除了姓名和手机号,甚至显示被减少的金额与李先生的一模一样。

赵先生告诉记者,对方告诉自己,“要注销银行卡,必须把里面的钱取出来,信用贷款也是。”

于是赵先生在对方要求下给银行发了短信,18万元贷款进入了他的银行卡。挂电话前,我接到一个“96110”电话,告诉我被骗了,公安机关冻结了银行卡。

“我当时汗流浃背。幸亏警察及时制止了我,不然我损失可大了。”赵先生告诉记者,事后他打开JD.COM查看,发现客服页面首页有一条通知明确写着:“学生会员认证将根据用户认证时填写的入学时间和修业年限计算,毕业后自动解除,不能由本人解除。如需提前发布认证,可联系JD.COM客服进行处理。”

“没想到只要联系官方客服,就能轻易识破骗局。”赵先生说。

开通京东白条有风险吗

针对年轻人的网络欺诈

“银监会出台《学生身份认证规定》已经是一年前的事情了,这只是给诈骗分子一个理由。”北京朝阳公安分局反诈骗中心王佳警官告诉记者,新年各种诈骗活动高发,尤其是针对年轻人的网络诈骗,比传统的电话诈骗高发。

她告诉记者,虽然现在很多年轻人存款不多,但各大平台都发布了各种贷款功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超前消费。

同时,很多年轻人自以为很懂互联网,认为是“正规平台上的正规人员指导借贷”,因此放松了警惕,却没想到分享屏幕,让个人信息“裸奔”。诈骗分子只要从共享的屏幕上获取这些信息,就可以从手机或ATM机上转账。

王佳说,这种在虚假征信的老路上更换新包装的诈骗方式,谎称各大名牌企业的客服人员利用当前的各种政策和大牌企业的信用作为烟幕,引导受害者进行贷款,针对的是手机操作熟练、有一定贷款额度的年轻人。

“旧骗局,新包装”

除了上述情况,之前的刷单诈骗也逐渐被临近春节的“点赞返利”诈骗所取代。

王佳说,犯罪分子不仅会利用受害人贪小便宜的心理,还会利用受害人对公益事业的热情来行骗。只要你喜欢关注公益平台,诈骗分子就会发小额返利和准备好的公益视频。随后,诈骗分子会在众多崇拜者中挑选“忠实粉丝”,逐步将其引入网络赌博、网络贷款、网络投资等陷阱。

文/本报记者王统筹/张斌

提醒

陌生来电和怀疑

个人信息不会被披露

春节临近,北京朝阳公安分局反诈骗中心王佳警官提醒广大市民,不明链接不点击,陌生电话不轻信,个人信息不泄露,转账汇款要核实。

特别提醒年轻人不要随意在网上留下自己的银行卡号、身份证号等信息,涉及任何贷款操作错误轻信,冷静几分钟后主动与官方客服核实操作。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