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军(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2年,上海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强化“四大功能”、深化“五个中心”建设和发展“五化经济”为重点,加快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从强化优化“五型经济”到充分发挥“五型经济”作用,上海坚持需求导向、融合发展方向,围绕新技术、新赛道、新空室,大力强化功能平台。
从国际比较来看,以创新型、服务型、开放型、总部型、流量型经济为主要内容的“五型经济”,与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全球城市现代经济发展的内涵特征有许多相似之处,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借鉴。
模式突出显示
领先的服务业-
世界各国城市的历史发展经验和产业演进规律表明,服务业正逐渐在产业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正在成为世界各国城市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业态。
今天,在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的产业结构中,服务业占80%以上。研究表明,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城市产业转型,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加快发展以银行、咨询、设计、广告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球城市是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城市。
高能创新-
纽约、伦敦、巴黎和东京的产业转型经验表明,全球城市的经济动力已经从投资驱动转向技术驱动,技术创新成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
目前,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紧密结合的生命、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正在走上产业发展的领先舞台。这些以创新为支撑,具有引领政策源头功能的产业,有望进一步颠覆传统的产业形态,催生更多新的业态和模式。从这个角度看,全球城市的经济形态是以高能创新为核心的经济形态。
深度开放-
全球城市经济结构是开放和包容的。全球顶级城市以自由、顺畅、优惠、便捷的制度开放为驱动,促进经济、贸易、社会服务、文化、市场等领域的开放和融合发展。通过全球网络连接通道,不断增强城市“引进来”的吸引力和“走出去”的竞争力,进而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
高浓度总部-
例如,纽约、伦敦和中国香港是世界公认的三大金融中心;伦敦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银行、保险、期货和航运中心。这些全球城市高度集中于单个领域或多个领域的全球企事业单位总部,成为控制网络的“大脑”。正是有了这些总部,全球城市才能占据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的制高点,在全球高端资源要素配置中占据主导地位。
高频流动—
“五型经济”涵盖了人流、物流、信息流、技术流、资金流的各个方面。城市天然聚集交通,交通决定城市的兴衰。从早期的海港到现代的空港、数字港,无一不推动着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规模扩张、高频流动和高能增值,无一不支撑着流动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的配置和重组。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流动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流动和增加。全球城市作为重要的流量汇聚和传播枢纽,也是流量增值的综合载体,需要进一步加强软硬件配置。
形态特征
服务型经济可以提高能源水平-
2021年,上海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3%左右。这与全球四大城市的服务业占比还有一定差距。发展高端服务业是“五型经济”的内在要求。上海可重点发展航运、贸易、金融等领域的智能化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如会计、审计、战略研究等。,加大力度服务长三角、全国、全球。
创新经济补短板——
上海具有科技人才丰富、基础科学基础扎实、技术研发能力强等优势,但在创新资源投入强度、创新人才吸引力、创新型企业培育高度、创新创业活跃度等方面存在不足。下一步,要着力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深入开展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推动首台设备、首个版本软件、首个测试场景、首批新材料等创新成果率先使用,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开放经济扩张空-
新形势下,中国正从要素流动型开放转向基于规则的开放,从制造业开放转向服务业开放。上海要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深度对接,加快构建全球贸易投资网络,提升上海在重要领域的标准影响力和话语权。
与全球四大城市相比,上海的金融市场开放程度较低,为实体经济配置金融资源的能力有限。下一步可以配合国家部门制定实施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清单,支持洋山特别综合保税区政策在浦东特定区域的应用,打造一批功能性产业创新和服务平台。
总部经济培训模式-
截至2021年12月,上海已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827家,设立外资R&D中心504家,成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最集中的城市之一。然而,与全球四大城市相比,上海跨国公司总部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高。
建议深入实施总部增能计划,集聚更多跨国公司、央企、民企地区总部,积极拓展R&D、销售、金融等功能。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可以重点培育以民营企业总部、科技企业总部为代表的新型总部业态。
一方面,通过政策激励、提高公共服务便利性等措施,重点吸引“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服务业100强”在上海设立总部或地区分支机构;另一方面,通过营造有利于科技企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加快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本土高成长企业,大力吸引龙头科技企业来沪设立R&D和运营总部。
流量经济增加值-
上海作为重要的港口城市、枢纽城市和节点城市,发展流量经济具有独特优势。新形势下,上海要以建设国际数据港为目标,进一步破除阻碍要素资源流动的障碍,推动要素配置按照市场规律、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效率最优化。
同时,充分发挥网络节点的枢纽作用,促进上海各类资源要素的重组、整合、加工和增值,实现要素的高频流动、高效配置和高效增值。比如,精心办好进口博览会,进一步发挥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等平台作用,不断放大溢出带动效应。
发展趋势
一是以创新为动力,开放聚能,推动“五型经济”融合发展。
依托更加包容开放的营商环境和便利自由的制度环境,推动金融、信息、法律、咨询、便民生活服务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吸引各类总部机构向全球集聚。
第二,以数字化布局和智能化引导,推动“五型经济”的数字化转型。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城市经济结构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是必然趋势。这不仅会缩短全球城市之间的距离,还会打破和重构产业边界。
第三,以硬实力竞争,以软实力赋能,软硬结合,提升“五型经济”的竞争力。
“五型经济”是以城市经济密度、发展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为背景,城市硬实力和软实力互补的复合经济形态。城市的全球竞争力不仅取决于硬经济实力,还取决于城市文化、文明治理、法律规范等软实力。当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差距很小时,软实力将决定城市的魅力和影响力。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