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营销的模式不包括(宾馆开会“接头”,药房“掩护”出货——有毒有害保健品乱象调查)

新华社重庆3月16日电(记者、周文冲)近日,重庆市民黄先生在一家成人用品店购买了一盒保健品“黄金伟哥”。服用后感觉身体不适,被医院诊断为心力衰竭。警方调查发现,该保健品含有国家禁止在保健品中添加的处方药成分,添加量是国家推荐医疗剂量的16倍,可能导致心脏骤停、心力衰竭、失明。

记者梳理近年来多起此类案件发现,尽管相关部门持续打击食品药品违法犯罪,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但有毒有害保健品仍屡禁不止。一些不法分子还建立了辐射全国、渠道隐蔽、覆盖“原料-生产-销售-联动”全链条的犯罪网络。他们通过有组织的地下保健品展销会,在全国多地接上了“接头”,还以正规药店、保健品店为“掩护”出货。

地下保健品交易将形成产销“一条龙”。

重庆警方接到黄先生报案后,监控抓获嫌疑人。现场查获非法保健品10余种,共计上千种,涉案金额2万余元。今年1月,此案犯罪嫌疑人已被依法逮捕。

据办案民警介绍,此类案件中,地下保健品展销会是形成犯罪网络的关键链条。所谓地下保健品展销会,分为“会场展销会”和“酒店展销会”。“会场见面”是第一步,即不法分子在合法保健品展销会的会场周边或内部散发传单、名片,发展客户,建立人脉;“酒店会议”是第二步,即在一些小酒店举办内部展销会,邀请在“会场会议”上认识的客户参与交易。

地下保健品博览会打通了产销渠道,不需要买假原料,也不需要卖制造出来的“产品”。某案犯罪嫌疑人刘某交代,其通过“酒店俱乐部”结识供应商,购买二甲双胍、西地那非等原料,非法生产保健品;并多次在“会场会议”上发名片,结识并发展王、杨为经销商。

微信营销的模式



警方在对此类案件的侦查中发现,相比“会场会议”这种“游击战”的方式,“酒店会议”更为成熟,组织严密,由专人召集,频率一般为15至30天一次,地点变换频繁。犯罪分子通过“知情人”指引、网上搜索、微信关注等方式获取聚集时间和地点。

在“酒店会议”上,犯罪分子还可以互相学习,交流、传授非法制售食品、保健品的成分和剂量,比如加多少剂量才能有“疗效”、“不能杀人”,甚至传授如何逃避市场监管和公安机关的经验。

正规药店成了卖假货的“据点”。

有毒有害的保健品最终能流入市场,还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销售终端。本案中,犯罪嫌疑人以正规药店、保健品店掩人耳目,或在其中租用柜台,或在自己经营的正规门店销售真假保健品,通过虚假宣传招揽顾客等方式,,依靠消费者对正规药店和保健品店的信任,销售假冒保健品牟取暴利。

某案犯罪嫌疑人王某交代,他以重庆某三级甲等医院附近的正规药店为据点,在药店内租用柜台,将正规保健品放在柜台上,将假冒保健品存放在柜台下和仓库内。为了分流顾客到药店,他制作宣传报纸,请专人在广场、车站、居民区等地发放。

记者注意到,消费者很难分辨这些宣传单上正规药店的名称和地址。同时还以“30年降糖药不如神仙里一把草”等口号夸大其销售的壮阳降糖产品功效,声称无效退货退款。

为了躲避监管和打击,不法分子在销售假货时也“无所不用其极”,通过微信转账、快递等方式形成非接触式的快速销售模式。某案犯罪嫌疑人徐某交代,她只向到店的顾客推荐正规的保健品。如果客户提出要买传单上的假保健品,她就把假保健品快递上门。客户只买正规的保健品,她就会邮寄假的保健品。因为假的保健品效果更好,很多客户试用后难免会有“入坑”的情况。

加大监管打击力度

办案民警表示,目前,监管部门继续加大对各类有毒有害保健品的查处力度。然而,由于犯罪形式隐蔽,迫切需要加强措施和协调努力。

据办案民警介绍,一盒成本仅几元的“保健品”经过包装,摇身一变成为降血糖、降血压的“神药”,售价可高达500多元。黄先生被害一案中,犯罪嫌疑人杨某交代,他向客户推销80-100元一盒的保健品,进价只有3元。

假冒保健品不仅骗走了受害者的“血汗钱”,还对他们的健康造成了伤害。据办案民警介绍,很多假保健品剂量不均,严重时会导致中毒、肾脏代谢功能障碍甚至猝死等症状。

办案民警建议,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地下保健品交易会组织、承办、参与的资质审查和监管,挤压地下保健品交易会的生存空空间;公安机关要加强区域协调联动,切实加大对食品安全领域犯罪的打击力度;检察机关应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食品安全民事公益诉讼中的惩罚性赔偿制度,真正做到“有罚必依”;邮政部门要加强寄递渠道监管,严格执行收寄实名和验视制度,发现问题及时警示拒收。

来源:新华社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