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基金投资“坑”很多,花式“老鼠仓”、红包诱导购买等投诉也很多。在3月15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到来之际,记者对此进行了梳理,供投资者提高警惕,避开这些“坑”。
近年来,我国基金业蓬勃发展,规模不断创新高。截至2022年1月底,公募基金净资产共计25.87万亿元,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选择使用投资基金理财。
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到来之际,记者梳理了基金投资中常见的“坑”。你踩过多少只?
红包诱导购买
黑猫投诉平台对基金的投诉多集中在不合理扣费、宣传不一致、用红包诱导购买等行为。
有消费者表示,根本没有买基金,支付宝也没有显示持有该基金,而是显示被基金公司无故扣款。
相关基金公司解释,因为购买的产品是在第三方余额宝平台上销售的,扣款是余额宝行为。
记者打开余额宝,就被限时双红包吸引住了。当他转入余额宝100元时,他可以拿走红包,而这100元红包是用来买余额宝对应的货币基金的,这也是他被基金公司扣钱的原因。
除此之外,还有笔笔储蓄、蚂蚁星愿、小猪储蓄罐等多种物品。简单操作即可完成定期自动额度转入余额宝。
投资人很容易被红包或奖励吸引,却不仔细看协议。
近年来,随着视频直播的流行,也激发了一些基金公司的直播热情,支付宝金融直播平台的竞争也很激烈。为了吸引投资者观看,也有一些基金公司在直播时派发现金红包并抽奖。
网络直播营销活动逐渐兴起,但也存在直播业务边界不清、合规内控进一步加强等问题。2021年5月,中国资产管理协会对直播业务相关问题进行了梳理,如直播形式、红包发放、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合规与内控等。,并提出规范性建议,从而形成《直播业务公开发行基金座谈会纪要》(以下简称《纪要》)。
直播中,总结中建议直播者派发现金红包、实物、抽奖等方式吸引投资者观看:
一是直播激励必须坚持投资者利益优先的原则,坚守合法合规的底线;
二是派发红包应以投资者教育为目的,不应与特定基金产品的宣传推广等销售活动相混淆;
三是红包价值要适当,不得有诱导或刺激基金销售或持有的倾向,不得以提高基金收益率的形式将奖励金额与基金收益相混淆,不得将开户、购买或持有基金产品作为投资者获取红包的条件。
第四,红包不得用于交易扣款、费用扣款或指定挂钩单一基金产品。
职业道德风险
“老鼠仓”在基金行业并不少见。近几年发生了很多违法事件,监管机构对这种行为的处罚也越来越严。
近日,裁判文书网披露的一份刑事判决书,将一桩“老鼠仓”交易公之于众。判决书显示,原知名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股权投资部投资经理王光群利用职务之便,获取股票交易决策等未公开信息,并向他人披露进行趋同交易。关联股票交易累计成交金额约1.17亿元,累计获利346万余元。
王光群犯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二年,并处罚金85万元。
根据广西证监局2021年12月发布的决定,大成基金信息技术部原总监蒋伟强在任职近4年期间,利用未公开信息操作他人证券账户,以相同方式交易股票245只,成交金额约6.69亿元,获利575万元。
广西证监局对蒋伟强采取10年市场禁入措施。同时,责令姜伟强改正,没收违法所得575.29万元,并处罚款1725.88万元。
2021年8月,中国基金业协会发布了《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和从业人员职业行为与道德准则》(以下简称《准则》),这是首个针对基金公司及其从业人员的此类准则。
《标准指引》指出,基金管理人应当建立健全关联交易、公平交易等制度,制定和完善关联方认定、关联交易价格确定等事项的标准和流程,不得向第三方或者在不同资产组合之间进行利益输送。基金管理人应当公平对待所管理的不同资产组合,通过集中交易、公平交易等制度,确保不同资产组合获得平等的投资和交易机会。基金管理人应当加强对员工利益冲突的管理,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此外,加强对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监管也是重点。基金管理人在对员工进行考核时,应将员工的职业道德遵守情况纳入考核体系,加强对员工的背景调查,对基金经理等关键岗位建立专门的考核机制,选拔优秀人才,降低员工可能存在的职业道德风险。
频繁兑换
很多投资者喜欢通过炒股票的方式申请赎回资金,频繁申请赎回。
但其实买卖基金也是要收手续费的。一般持有时间越短,赎回的手续费越高。
一般来说,基金持有时间小于7个交易日,赎回费为1.5%,持有时间为7至30天,赎回费为0.75%。
比如你买了一万元的基金,7天内赎回,需要支付150元的赎回费。如果频繁申请赎回,确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不收赎回费能持有多久?有的基金持有30天不收赎回费,有的基金需要持有365天不收赎回费。投资者在购买基金产品时,还需要仔细阅读基金产品的信息摘要和基金合同等文件。
还有很多投资者买基金喜欢看单位净值,认为基金净值越低越好。其实基金净值越低买基金越便宜,也不完全成立。当前基金的单位净值不代表其未来表现。
2015年11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指导意见》,规范金融机构行为,维护金融消费者的八项权益,即知情权、自主选择权、信息安全权、受尊重权、受教育权、公平交易权、依法追偿权、财产安全权。作为金融消费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投资者在购买金融产品时,如果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可以捍卫自己的八项合法权益。
本文来源于循证医学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