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生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是由磷脂双层膜和磷脂膜包裹的细胞器。作为一个整体,细胞是透明的。显微镜的原理是从下部透射光线,让光线穿过标本。这时,一部分光线会减弱。光对细胞的不同结构有不同的穿透性,人类放大一定倍数就能看到细胞的大致结构。
很多由细胞组成的动物也是透明的,通常是一些原始的软体动物,比如水螅和水母。它们在地球上有着悠久的历史,许多海洋软体动物也是透明的。当这类物种在水中游泳时,大部分光线都可以透过身体,使得捕食者相对难以发现它们。这类透明生物一般没有眼睛,依靠体表的突起和纤毛来感知外界的理化信息,从而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
透明生物的含水量一般都很高,像水母,含水量可以达到90%以上。高含水量让它们可以在深海或浅海自由游走。这是一团水,所以面对深水压力的时候无所谓。这种透明生物依靠过滤水中的浮游植物作为能量来源。它们的天敌很容易抓到它们,因为它们身体柔软没有鳍,只有很细的手腕,移动速度也比较差。生殖能力强可以维持种群。
然而,还有更多不透明的物种。由于生存竞争的因素,生物的体色也变成了保护色,可以使生物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从而防备捕食者。一些生物也进化出了变色的能力。它们可以通过调节色素细胞中不同色素的深浅和深浅位置来改变体色,使它们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可以在更复杂的环境中适时改变体色,达到伪装的目的。
在透明物种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这些动物要么没有眼睛,要么眼睛是不透明的。再来说说水母。水母依靠表面感受器来感知水流和水中的化学物质。他们不用眼睛也能实现趋利避害。九头蛇也是透明物种,九头蛇没有眼睛。世界上最简单的眼睛结构是一种涡虫。它们的眼睛是一个小的点状结构,但是有感光细胞分布。因为没有视网膜,它们无法形成类似人类的图像视觉。
不透明的物种就更不用说了,只要有眼睛,没有任何生物的眼睛是透明的。为什么生物体可以透明,只有眼睛不能透明?可以明确的是,眼睛确实有透光结构,比如人眼的晶状体和角膜。它们的作用是捕捉聚光非常弱的漫反射光,然后将物体的反射投射到视网膜上。但是在晶状体后面是不透明的视网膜和其他结构。
眼睛不可能是透明的,透明就是透光,吸收光线的能力差。视觉的形成是漫反射被晶状体等结构聚集,形成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反射,然后视网膜不同位置的光强转换成不同强度的电生化信号,经视神经输入视觉中枢,形成视觉。如果光能穿过视网膜,说明视网膜吸收不了光。如果它不能吸收光,如何转换成电生化信号?所以眼睛不可能是透明的。
任何生物如果有透明的眼睛,那就是视力不好的物种,眼睛就是个摆设。近日,外国专家在太平洋650多米的深海中发现了一种罕见的玻璃章鱼。顾名思义,这种章鱼像玻璃一样透明,但只有眼睛和消化器官不透明。然而,不透明的眼睛是圆柱形的,这可以帮助章鱼在它们无法隐藏的公海中伪装。在海底,透明章鱼眼睛的阴影比其他种类章鱼的半球形眼睛要小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