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小程序朋友圈刷屏专家说注意隐私就是曝光一张照片得到不同的分数和结论。
朋友圈扫码“测脸”居然招代理?
最近有很多人贴出截图说可以在网上扫码上传个人照片测试人脸,并称“测试很准”。在测试中,获取用户信息并上传照片,有网友担心上传照片会给人脸识别支付安全带来隐患。北京青年报记者测试后发现,扫码人脸测试需要用户公开信息,过程中还有很多充电环节,同一张图中两部手机的测试结果并不相同。手机测脸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记者发现测脸还是可以叫下线的。这到底是什么?
面部测试
“旅行报告”需要付费。
最近,一种“人脸测试”在网上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网友表示,扫码进入应用界面后,可以上传个人照片,进行人脸测试。很多人也在微博和朋友圈晒出了自己的检测结果。但与此同时,也有不少网友转发“不要扫码人脸测试,用户的面部识别信息可能被窃取”。
北青报记者扫码后看到,“人脸测试”提示获取用户的公开信息,包括昵称、头像、地区、性别,选择“允许”后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上传照片后,系统再次提示确认照片为本人,并表示“每人只有一张免费报告,首次检测到的面部数据将绑定到您的账户”。点击“是我的照片”后,系统有几十秒的分析时间,然后生成面部总结、五官评分、五官介绍等。
但是除了眼口等五官的介绍,应用提示需要支付2元才能解锁鼻释。此外,该应用还提供了所谓的“直面职业旅程报告”和“直面情感旅程报告”,但两者都需要支付19.8元。截至2月20日下午,该应用显示已有122245人购买了职业旅程报告,151402人购买了情感旅程报告。除了第一次测试是免费的,第二次测试需要付费9.9元。
一张照片测量不同的结果。
不仅如此,北青报记者又上传了一张表情图片,但还是通过了审核。经过系统分析,变成了人脸报告,给这张表情图打了66分的人脸分。然而,在另一部手机上,北青报记者上传了一张同样表情包的截图,但测试结果显示53分,五官描述有出入。
根据申请,除了人脸测试,系统还提供一次299元的“资深大师在线个人合影”服务,正在招募推广渠道。
记者调查
不同的链接指向同一个平台。
据北青报记者搜索,微信官方账号中有很多提供这种“人脸测试”的链接,但很多链接打开后都指向同一个测试平台。据其介绍,这款人脸测试由杭州算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2月20日,北青报记者联系到该公司推广经理薛先生。
薛先生表示,如果用户不信任数据安全,可以在检测后自行删除报告。他还表示,公司的隐私保护基于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法规和标准,由专业的运维工程师维护。最近很多网友建议不要进行面签,会有信息泄露风险的提示。薛先生回应“有人在黑我们”。
找“流动性好”的代理?
除了测试本身,薛先生表示,公司确实在为“人脸测试”寻找渠道推广代理商。北青报记者获得的一份《代理指南》显示,目前后台数据显示,80%的付费人群为女性,付费率高的时间集中在中午和晚上。
据推广人员介绍,招聘代理的推广渠道主要有朋友圈、微信私聊、微博、贴吧等网络平台。公司会为代理提供一些推广经验,比如介绍,文案,尽可能满足女性的好奇心去参与。女性更喜欢娱乐八卦,利用名人热点事件是个不错的选择。或者借助一些特殊的节日,比如“今天是情人节,第二个赞我的人,第十四个赞我的人,我给你们介绍一下,顺便量一下脸,看看你们有什么缘分”。其他的文案,包括我们在微博或者朋友圈经常看到的“测试你和TA是不是夫妻档”“通过人脸测试更容易追到对的人”等,其实都可能是推广代理的“赚钱之道”。
这本《代理指南》还提供了一些推广演讲文案和关键词。比如微信私聊中,会假设对方和代理的聊天内容,根据对方回复的内容,教会代理如何“抓住痛点,进行转化”。同时,指引还会教代理跟踪付费用户发展为下属代理,在微信群里发红包做推广,花钱“勾引”微信好友做代理。
促销员分享的代理收入看起来也很诱人。截图显示,一些代理商依靠这些“高周转”的字帖,已经赚了28000多元。
薛先生说,目前公司已经招了很多代理做推广,因为这个测试“流动性好”,代理会有自己的后台小程序,在里面可以看到付费用户。至于代理,薛先生表示“用户可以实现测试付费”。那么公司如何盈利呢?薛先生只称之为“互助互利”。
专家意见
生物信息不能轻易泄露。
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创始人胡艳萍告诉北青报记者,用户应该对这类需要上传照片的应用保持高度警惕。原则上,他们可以不参加就不参加。胡艳萍介绍,涉及用户上传照片的行为不仅仅是隐私问题,而是用户的网络安全问题。“生物信息是个人信息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最后一道防线不能轻易泄露和放弃。”
胡艳萍进一步解释了用户要注意个人信息的原因:首先,对于目前很多互联网公司和开发者来说,他们的安全防护水平和数据保护水平还比较低,存在信息泄露的风险。其次,人的生物信息,如指纹、视觉网络虹膜、人脸识别等,一定不能轻易提交。“如果只是用户名和密码,可以随时更改,但是指纹信息和五官只能更改一次,不能随意更改。”胡艳萍强调说。
30所信息安全部移动安全团队负责人周伟也告诉北青报记者,在整个测试过程中,很多环节都会存在信息泄露的风险;如果相关程序开发公司所在的服务器安全性不高,也很容易被黑客攻击。另外,如果相关公司或团伙是灰黑行业,则是为了收集数据而开发的相关程序。
对于上述问题,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周辉建议,用户应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了解此类应用可能存在的风险。对于用户,应添加风险警告说明。此外,监管部门还应加强消费者教育,依法加强对用户的管理。如果用户非法使用收集的信息,可以依据《网络安全法》第64条及其他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文/本报记者郭林林统筹/姜硕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