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语:近两年来,社群运营非常火热,也就是所谓的私域流量,很多企业都开始打造自己的私域流量圈;可以说私域流量是一种成本低,但运营好,转化高的营销模式。本文作者分享了构建高效社群运营的步骤,大家来看看吧。
社群是一种营销方式。
现在说到私有域流量,就要说到社区了。因为纯私有域流量的价值是有限的,所以如何高效管理私有域就叫做效率转化。在这一点上,直播电商也是一样。
社区之前的营销方式往往是电话营销。外包给客服公司,运营商根据标准的语音和节点判断用户的意图,然后一级一级的把信息传递给客户,造成信息失真,效率低,不可控因素多。
社区相对于电子销售有其统一性、周期长、效率高、可视化的优势,相对于电话聊天有了很大的进步。可以说,社区的普及是营销发展的必然趋势。
那么,如何才能高效地运营一个社区呢?只需4步:
加好友进群是社群运营的第一步。第一步的关键是找到用户加入群体的动机。
这个动机需要我们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两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加入群?为什么我现在要加入这个团体?这两个问题回答的很好,下面的动作事半功倍。
用户为什么要加入群?只有福利。真正的福利,真正的利益,没有常规的、有生命力的、有用的价值驱动。
用户必须入群,才能获得一些价值,这是用户入群动机的第一点,我们必须找到或者测试它。比如销售类的学习资料,产品培训的模板文档,阅读社区的电子书等等。
但是,提供以上是不够的,只是诱饵;现在很多用户已经被各种方法练出来了,单纯的诱饵已经无法打动人心。所以,关键还是要再次放大诱饵。
解决放大问题的办法就是区别对待,让用户清晰地感知到入群后的变化,以及只有入群后才能享受到的福利变化和待遇差异,比如限量券的发放,抽奖活动的参与资格等等。
区别对待用户制造稀缺感,用户就会为稀缺而战。入群是争取的方式,也是现在用户会入群的原因。
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把握住吸引用户加好友入群的方法,一种为用户提供价值的方法。
二、持续价值输出,用心打造人设用户入群后的接受过程是社群运营的第二步。
按照社群付费时间顺序,转化社群和价值社群有区别——付费前,转化社群需要持续输出价值,持续强化用户付费意愿,比如在互联网上卖课;付费后,价值社区还需要持续输出价值,保证用户的购买预期,比如知识星球。
社群的价值输出有两个重要节点,第一印象和后续的持续输出。
第一次,勾勒社群运营的存在决定了用户对社群的第一印象;社区第一的文案表达和价值感怎么说都不为过,不仅包括用户的入群动机,自身业务的价值包装,还有后续社区的价值规划。
后续的价值输出是维持第一宣传口径,核心是产值的稳定性。在稳定的同时不断提高用户的预期,包括用户对产品的预期和自己的预期,也就是人的预期。
其实社区都是人包装出来的,要么是产品,要么是效果。前者是转型的外在动力,后者是转型的内在动力,二者相辅相成。
在股市的当下,用户愿意付费的是产品效果,而不是产品本身;所以产品经理培训强调就业,医美强调年轻漂亮。
所以有稳定价值的人来设置包装,是社群成败的关键。
三、引导UGC产生,调动群内兴趣第三阶段是引导用户在群体中的主动行为。
社区不能成为运营商的骄傲,不能成为运营商的通知群,需要调动用户的积极性。
UGC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用户的利益,真实的互动可以给群体中沉默的成员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我们在操作的时候,需要预留一些话题引导;于是,丁咚在群里买菜打成语接龙,产品运营组加新闻简报等等。
从用户的角度来说,UGC是在表达自己,是用户自己对社群、活动、产品、效果的关注和兴趣。用户不是简单的认同,只是表达自己。
用户只关注产品与自己的契合度,产品效果的呈现与自己的期望的匹配度;这才是用户真正的兴趣所在,就像Luckin coffee所有的社区都在发优惠券一样。用户获得优惠,平台获得单量。通过社区把优惠券传递给有需要的人。
原则上我们做自己的社区,严禁“抱团”;我们需要的是发现问题,不断改进说话和触摸的方式,找出真正的问题。
不要耍花招,不要误导,做一些真正有价值的事情。
毕竟兴趣决定购买。
四、闭环服务流程,做到口碑转化社区做的是锤子收获还是用户的成长伙伴?最好是合伙人。
短视频流媒体时代,市场的传播门槛很低,口碑上升慢但崩塌快。社区最好是有价值的。有了口碑,企业才能把事情做长久。
重要的是在源头服务好付费转化社区,同样重要的是服务好后续的投放过程,即闭环服务流程。有闭环才有口碑。
口碑转化是越来越重要的转化方式。站在流量越来越贵的节点上,口碑传播是一个品牌获得客户的永久护城河。
流量无非是一个关于转化率的财务模型,口碑是这个模型中的附加变量。前期追求流量的转化无可厚非,但后期一定要转口碑。
口碑从何而来?解决用户的问题。用户学习转行。转行的最终效果是什么?用户加入群进行资源对接的最终商业交易是什么?这个数据是衡量口碑的重要指标。
从社群对用户负责的角度来说,加入群体转型是服务的第一步,闭环投放是服务的终点;虽然周期长,但只有闭环才有口碑,才能长久。
在这四个步骤中,明确每一步的SOP就是完成了社群运营的完整流程。剩下的就看社区质量和产品属性了,很有挑战性。
但是做产品和运营,有挑战才好玩。
五、适合社群的产品什么样的产品适合社区?满足以下四个条件的人适合做社团。
1.必须是要卖的产品。
社群的核心是创造价值,要么是同步干货的信息价值,要么是客户群体中的资源价值,要么是满足需求的产品价值。
前两者的重点是进团的后续维护,属于售后阶段。市场上的社区一般讨论属于售前阶段的产品购买转化。
所以产品需要同批次的介绍给客户,我们期望把客户转化的更近,这才是社群销售的本质。
只有需要销售的产品才需要社区。但不仅仅是社区。电商直播、视频呈现、KOL种草等。都有其适当的位置,要合理利用各种方式。
2.绝对是通用产品
产品应该是通用的,或者有典型的用户分层。
产品要按用户分类,用社区来解决千篇一律和销售重复的问题。如果每个客户都是独一无二的,就无法形成操作的SOP。
普遍性不解决,就无法聚焦一类客户,也就意味着转化效率低,群体不活跃。
普遍性是可以收敛的,收敛就是效率。
3.一定是有购买冲动的产品。
社区改造的目的是让用户购买。
一方面,社区运营要围绕价值的引入、比较、添加、删除、修正来进行;另一方面要在转型过程中解惑。
转换的结果是用户付费。本来是一个意向弱的用户,社区转化后付费。中间有什么变化?就是购买的冲动。
如何产生购买冲动?一是需求放大,二是兴趣诱导。我们在买车、买房的时候,都会遇到店家刚好今天在做活动的情况。
无稀缺创造稀缺,无价值创造价值,这是销售的本质,尤其是当前存量竞争的本质。
4.必须是客单价高的产品。
一般小区的产品单价都比较高。没听说拼多多五毛钱一包的纸巾还需要社群营销。
社群适合中间决策周期的产品类型,决定了社群需要一个小团队的配合,从引流到转化到关闭,每一步都需要紧密配合。
社群成员数量有上限,转化率长期趋于稳定。所以客单价高的产品才能保证毛利和现金流,才能满足封面团队的运营需求。
而社区不适合高决策、长周期的产品类型,比如买房、买车,更适合私域1V1服务。周期长等于非标,非标需要完善的服务。
所以我们决定做社区的时候,先看看我们的产品形态是否符合这四个特征。不折腾是对团队成员最大的善意。
六、结语社区很火。我们需要冷静。
是互联网的表象——人来人往,资本汹涌,这是表面上的火爆。
淡定是产品运营者的淡定——深思熟虑,总结成长,这是沉淀下来的淡定。
就像4步打造一个完美的社群运营。
#专栏作家#
王海,微信官方账号:产品经理百科,人人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网易产品专家,对产品成长和商业模式有深入研究。
本文原载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图片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