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元店货源批发在哪里进货北京(新华调查|价钱真是贵,型号买不对,用上还受罪……)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老年人和残疾人养老服务体系”。《中国听力健康报告(2021)》显示,我国中老年人听力障碍人数超过2500万,且呈上升趋势。助听器逐渐成为中老年人的“刚需”。

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市场上的助听器质量良莠不齐,存在虚假广告、价格虚高等问题。此外,缺乏正确使用知识、专业验配师等问题也严重影响了助听器的使用效果,甚至可能严重损害用户听力。

警惕虚假广告、虚高价格以及缺乏检查和分销

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助听器的市场需求正在蓬勃发展,但也隐藏着许多问题。

部分助听器涉嫌虚假宣传。淘宝上销量最高的助听器,很多都宣称拥有“AI智能降噪”、“12声道数字芯片降噪”、“8场景自动降噪”、“纳米钛合金动铁喇叭”等所谓的“黑科技”功能。

专家表示,所谓“黑科技”的实际功能与专业助听器的效果相差甚远。专业助听器会根据用户听力损失的实际情况,对不同音频带的声音进行补偿,帮助用户达到正常听力。“一些所谓的‘黑科技’助听器,本质上就是一个喇叭,只能线性放大声音。”

有些助听器价格过高。青岛一家贸易公司的销售人员,穿着白大褂,在当地一家大型医院设立销售点,谎称产品为丹麦进口,功能先进,高价销售国产助听器。

记者从宁波市鄞州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了解到,在此前的市场检查中,该局发现有助听器公司虚增价格。

缺乏专业的考察和匹配,业务误导风险大。天猫“新声旗舰店”客服人员表示,一款型号为B80P的助听器,使用前不需要佩戴。但记者发现,在国家医药产品管理局官网上,在产品编号为“谢敏珠准准20182190118”的注册证基本信息中,“适用范围/预期用途”一栏注明:“经验匹配,供风致听力损失患者听力补偿。”

还有多家助听器网店客服人员告诉记者,所售产品都是“一键操作,无需查配”,即买即配。一款售价80多元的助听器客服表示,该产品有两个档位,“能听清楚就用哪个档位”。一款售价近500元的入耳式助听器的客服人员告诉记者,操作只需要调节音量即可。

当记者提出用户佩戴一段时间后感觉不舒服的问题时,不少网店客服人员表示:“不舒服是因为长期耳聋习惯了安静,适应一下就好。”

"助听器是医疗设备."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天津市耳鼻喉研究所所长王伟提醒,没有专业的验配,可能达不到助听效果,而且“噪音”还可能被设备放大,对使用者的残余听力造成不可逆的损害甚至耳聋。



一位医生正在给市民做义诊。新华社记者刘宇摄

“谁返点多就卖谁”

记者调查发现,与销售和使用相关的助听器混乱背后有很多原因。

-认知偏差。中国听力学发展基金会专家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助听器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罗欣指出,专门为老年人看电视、听远方而开发的个人扩音产品,可以直接在市场上购买,不需要专业人士的干预,属于助听器,不等同于助听器。

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何宁表示,佩戴助听器前有一个专业的验配调试评估过程。专业验配师要根据受测者产生的听力曲线记录,评估各频段听力损失的分贝数,并据此选择不同频率的助听器。

中国聋人协会会长杨洋表示,广大消费者和使用者往往不知道助听器是医疗器械,使用时要进行专业的验配,以保证有效性和安全性。这导致很多年轻消费者认为“贵的就是好的”,而老年人往往认为“买一个穿就好了”。

——暴利诱惑。上海一家助听器公司的核心业务人员告诉记者,出厂价不到1000元的国产助听器,经过中间商加价,在市场上可以卖到1万元。宁波某助听器公司售价12590元/片。助听器进价1932.3元/片,助听器进价38900元/片。助听器采购价格为4864.65元/只。

2元店货源批发在哪里进货

——缺乏试衣专业人员。目前全国各级认证助听器验配师只有1万人左右,难以满足市场需求。陆军军医大学陆军特色医学中心耳鼻喉科副主任李艮平表示,一些助听器验配师没有资格或经验不足。

记者调查发现,部分验配师仅经过助听器厂家简单培训就上岗,不符合相关职业技能标准要求。这些人往往“卖助听器谁给的回扣多”。

——行业相关规范和监管不到位。国家医疗用品管理局的《图解:助听器你需要了解的事项》强调,助听器不能随便购买,必须在医院耳鼻喉科和专业听力机构验配。而最好的补偿状态,只有定期复诊,定期调试助听器才能达到。但记者也发现,对于验配后是否应该使用助听器,并没有规范约束。

对钳工的职业资格也缺乏刚性约束。重庆渝中区一家助听器店的店员告诉记者,钳工可以无证上岗。“我会慢慢摸索,在店里边搭配边学。”

记者从多家监管机构了解到,现行国家标准《电声助听器通用规范》发布于2010年,与当前的技术进步和产业更新节奏难以匹配。另外,试衣的专业服务标准还没有发布。



志愿者为老人免费佩戴助听器。新华社发(唐德红摄)

改“不好用,不想用”。专家建议提高行业规范水平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2018年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65岁以上人群中,应佩戴助听器但实际佩戴并从中受益的仅占6.5%。

王伟说,很多老年人在佩戴没有体验过的助听器时,都出现过严重的不适,所以对助听器有很大的心理抵触,不再佩戴助听器。提高助听器验配和使用的规范化水平,不仅有助于提高应佩戴助听器人群的受益率,还有助于及时预防和缓解老年痴呆症等疾病。

中国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质监部张虹表示,目前助听器生产的产品很多没有标准,缺乏核心竞争力,不利于产品的高质量和多元化发展。长此以往,会导致整个产业结构失衡,发展受限。目前助听器的服务标准只有三个,没有一个正式发布。助听器大多是医疗器械,有的甚至需要植入人体,这就需要服务标准的规范和约束,以达到行业的统一,提升行业从业人员服务的专业性和规范性,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天津市聋人协会主席陈华明表示,与目前的市场需求相比,一方面,我国助听器验配师、听力师等专业人才的缺口还很大;另一方面,助听器验配师证书缺乏含金量等问题。建议进一步规范各省区市的培训、考核和认证制度,建立助听器验配师认证制度和更严格的监管制度。

记者:周文冲、黄开英、尹思远、余翔宇

编辑:Jevinjin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