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装店名字简洁大气招财两个字(谷爱凌龙纹战袍内藏乾坤!冬奥赛事服制造商惠州台企独家揭秘)

北京冬奥会上,顾艾玲的龙滑雪服帮助“天才少女”两度夺金,冠军战袍一度被外界津津乐道。鲜为人知的是,包括顾爱玲在内,冬奥会中国奥运选手的滑雪服全部由惠州台资企业惠州宏兴塑业有限公司(简称“宏兴制衣厂”)生产。



北京冬奥会上,顾爱玲穿的是惠州红星服装厂生产的滑雪服。南都记者李占军摄

惠州红星服装厂作为北京冬奥会滑雪服的唯一生产厂家,为北京冬奥会工作人员、技术官员、志愿者、安保人员生产5万套公务服。

惠州红星制衣厂董事长林秋林,1991年来大陆,在惠州投资办厂。他也是第一个在惠州投资的台商。如今工厂主要生产滑雪服、夹克、航海服等户外高端运动服装,并与众多国内及世界知名品牌合作。

林秋林从小家境贫寒,8岁卖糖果,10岁卖冰棍,17岁步入社会。1968年投身服装行业,从最初的裁缝做起,到现在在服装行业打拼了近50年。

谈到30年前改革开放时期在惠州办厂的经历,他提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幸运”。“我讲客家话,惠州也讲客家话,客家人吃苦耐劳的精神相通。现在觉得来惠州真的很幸运。”

顾艾玲苏的衬衫来自徽州定制

冠军服装“藏干坤”

在红星服装厂,南都记者看到了为顾爱玲定制的滑雪服样品。干净利落的剪裁,灵动的金龙设计,让一身红色西装霸气十足。



图为顾爱玲定制的红色滑雪服样衣。南都记者陈灿荣摄

同时,这款滑雪服还有“隐藏的干坤”:右袖口装有雪崩救援系统(RECCO);里面多个口袋,可以装眼镜、手套等物品;口袋里还配有擦拭滑雪镜的眼镜布。

据红星服装厂副总经理张新培介绍,冬奥会期间,红星服装厂还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定制了26套滑雪服。滑雪服由品牌设计后,全部由红星制衣厂制作。



为顾爱玲量身定制的滑雪服样品内侧显示,滑雪服防水、透气、防风。南都记者陈灿荣摄

张新培还向南都记者展示了冬奥会滑雪比赛服装的一些技术标准。

奥运会滑雪比赛服装技术标准:

女装店名字简洁大气

1。竞赛器材服装具有保暖、防风、透湿、防水、耐低温、耐摩擦的性能;

2.所有原料需要经过耐寒测试(零下30度),印花不能开裂、脱落,面料要送到指定机构进行专业低温耐折测试;

3.衣服的防水功能可以达到3000mmH2O(就是下雨的时候一般不会渗入衣服);

4.在服装设计上,要根据比赛中的各种动作设计功能延展性,防止影响选手发挥,同时满足穿着要求;

5。保证服装在抗摩擦、抗撕裂强度方面的性能,从而保证运动员的安全;

6.将产品送至“北京中纺标准检验认证中心”进行额外检测,确保每件产品符合冬奥申委的质量标准。

2月7日,不到18岁的苏以近乎完美的表现获得冬奥会男子斜坡障碍技巧比赛银牌。

据红星服装厂前端业务经理梁爱华介绍,就在资格赛开始前两周,红星接到通知,要在1月23日为苏重新定制滑雪服。

这是因为滑雪比赛服“量身定做”的标准更高。即使运动员的身材稍有变化,也需要及时更换衣服。

接到通知,正好工厂开始放春节假,红星服装厂在内部群里紧急发出通知,员工们马上报名赶回来参加,组织开始赶,最终于1月29日下午把衣服发了出去。

“我也跟从老家回来的员工说,看到苏取得这么优秀的成绩,你们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林秋林说。

5一万套冬奥服装每件需要 32

以前生产需要400工艺的滑雪服

冬奥会制服融合了中国传统山水画与冬奥会核心人物雪山图,美丽的背后是对细节的细致打磨。张新培介绍:“服装上的图案分几块展示,每一块都是对齐的。要按照定位裁剪,保证大小和高度完全一致。面料上画的山峰、长城等图案不能有墨点。为了保证面料质量,工厂派技术人员现场监督生产。”



生产每件冬奥会服装需要328道工序,350名工人共同参与。以志愿者服装为例。胸前和袖口的山峰和长城的图案要对称,高度一致。南都记者陈灿荣摄

此外,冬奥服保暖主面采用多层结构的新型保暖絮片作为填充絮片,防寒保暖、透气轻便;袖口、领口、拉链、肩部防水、防滑、透气。衣服配有对讲机专用挂片、生存哨、隐藏式手写笔和眼镜布、隐形拉链口袋等。手套具有防滑、签名和触摸屏功能...

经过两年打样,前后40多次修改,红星服装厂完成了“冬奥标准”,零下30度耐寒,水压达到3000平方毫米不渗水。



红星服装厂的员工正在生产冬奥会志愿者服装。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就是在这样严格的标准下,红星服装厂三个月生产了五万套冬奥服装。不过,在林秋林看来,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并不太难”。林秋林介绍,红星服装厂曾经出口过一件服装有400多道工序,冬奥服装有328道工序,技术团队能很快习惯。

“北京冬奥会是国家的荣誉,能为北京冬奥会制作服装是我们一生的荣誉。我们的员工有很强的国家意识,最终的设计只有三个月的制作时间,但他们毫无怨言,这让我很感动。”林秋林说。



惠州红星制衣厂为员工、技术官员、志愿者、保安等生产工作服。南都记者陈灿荣摄

同时,林秋林也将专注于服装的复杂工艺作为宏兴制衣厂长远发展的动力。面对近年来服装订单流向东南亚的趋势,林秋林认为,客户对服装多样化的需求越来越高,大家都会抢着做工艺简单的衣服。这个时候谁能承接复杂的流程,谁就有优势。

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台商在mainland China的投资热潮

100%出口到重点国内市场



惠州红星制衣厂董事长林秋林。南都记者陈灿荣摄

作为来大陆投资的台商“拓荒者”,林秋林在惠州创业既是时代的机遇,也与他的家国情怀有关。

1990年初,有台湾省“塑料大王”之称的台塑集团创始人王永青访问大陆,提出福建“海沧计划”,带动了一批台商投资大陆的热潮。

当时林秋林的工厂采购台塑集团的原料。考虑到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林秋林将目光投向了大陆。

1991年,林秋林回到家乡梅州五华,和侄子、台湾省的朋友商量后,决定选择惠州。“使命感、责任感和机遇,让我留在了惠州。见证了惠州30多年的发展,选择惠州是对的!这也是我人生使命感带来的灵感和幸运。”林秋林说。

早年创办工厂时,林秋林只有100名员工,全部来自家乡五华。如今,林秋林在广东、重庆、河南开了9家分厂,梅州有3家。林秋林说,这也是源于他的桑树情结。

林秋林认为,台湾省很多年轻人不了解大陆环境。“今天,我们国家非常重视年轻人的培养。我国政府管理的灵活性和政治环境的稳定性是其他许多地方所没有的。台湾省的年轻人应该像30年前我们来大陆时一样,抓住大陆发展的机遇。只要你有实干的真诚精神,来大陆就有机会成功!”

从工厂建立之初,就只生产出口服装。到2008年,它转向国内市场。现在红星服装厂的国内外订单比例大致是6:4。林秋林说,30多年前他来大陆的时候,没想到今天中国会有3亿滑雪爱好者的市场。“14亿人的市场,我们太忙了,我打算以后再增加几百名员工!”林秋林笑道:

如今,林秋林已不再在台湾省经营工厂,但早年仍保留着一所员工幼儿园。他把国家、民族、社会的认同作为企业成功的“法则”。

“我希望上帝会照顾我,让我活到100岁。我希望我能对我们的国家有所回报。”林秋林说。

采写:南都记者王诗琪实习生李梓嫣罗子扬杨婵通讯员岳太轩

摄影:南都记者陈灿荣李占军

出场主播:李鹤鸣

现场视频:阮增浩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