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用报告被称为“经济身份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信用报告似乎只有在你需要贷款买车或买房时才派上用场。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征信报告的用途并不仅限于此。有可能用来卖房,租房,找工作,考公务员,孩子上学。
怎样才能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学会查询个人信用报告,了解报告内容,不仅是基本功,更是重中之重。信用报告的内容有哪些,每个信息的作用是什么,需要特别注意哪些事项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将带您了解更多关于个人信用报告的信息。
展示了哪些内容?
由央行征信中心建设、运行和维护的集中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是国家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信用报告主要是贷款机构用来评估借款人的信用风险,广泛应用于贷前、贷中、贷后的全过程。简而言之,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办理贷款业务时,会结合自己掌握的信息,参考个人征信报告,决定是否发放贷款以及贷款额度。
2006年,第一代征信系统正式上线运行;2020年1月,二代征信报告正式开放查询。与第一代征信系统相比,第二代征信系统在信息采集、产品处理、技术架构、安全防护等方面进行了优化和改进。新版信用报告丰富了基础信息和信用信息,完善了信息展示形式,提升了信息更新效率。
信用报告主要包括五类信息:
1)基本信息:包括身份信息、居住地信息、职业信息、婚姻状况等。
2)信用信息:指借款和还款的信息,是信用报告中的核心信息。分为信用卡、贷款(房贷等)等业务。
3)非金融负债信息:消费和支付后形成的信息,如电信支付。
4)公共信息:社保基金信息、法院信息、欠税信息、行政执法信息等。
5)查询信息:近两年内有谁、什么时候、什么原因查询过征信报告。
(央行征信中心官网查询的个人信用报告)
具体来说,新的信用报告增加了以下内容:
1)增加个人信息:“个人为企业担保”、“就业状况”、“国籍”、“联系电话”等。
2)显示个人“5年还款记录”(包括还款情况和逾期金额)和“最近两年的逾期金额”;旧版显示的是最近的“24个月还款记录”和“最近5年的逾期记录”。
3)新增数据项:普通贷款、循环贷款、大额信用卡特别装置、授信协议信息等。
其中,“5年还款记录”是为了更好地展现信息主体的信用状况,帮助公众积累信用财富,促进获取融资。所谓“共贷”,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借款人共同承担连带还款责任的贷款,能更全面地反映个人信用状况。根据国际征信惯例,每个借款人的信用报告中会同时显示共贷信息,金融机构在评估借款人的信用风险时会将共贷信息考虑在内。
需要注意什么?
央行征信中心建议每年查询两次征信报告。一方面可以发现人的征信是否有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及时纠正错误信息。如果已经出现冒名办理信用卡或因个人身份信息泄露导致“被贷款”等情况,可以早发现、早处理,避免延误。
目前,信用报告可在线上和线下查询:线下可通过央行分支机构、部分金融机构网点、部分地区政务大厅的自助查询机或柜台查询;可通过征信中心官网(www.pbccrc.org.cn)、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中国银联“中国银联快通”APP进行网上查询。
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规定,个人有权对征信机构采集的信息或者他人及相关机构使用的信息进行认可。总之,其他单位或个人只能凭自己的授权查询个人信用报告。同时,征信系统详细记录征信报告的每一次查询,并显示在征信报告的“查询记录”中。在“查询记录”中,个人可以知道近两年“由谁、何时、因何原因”查询了信用报告,从而及时了解是否存在违规查询行为或信息泄露风险。
(个人信用报告样本/来自央行征信中心官方微信)
需要注意的是,过多查询征信报告可能会对贷款审批产生影响。央行征信中心副主任王晓磊曾对记者表示,短期内不建议频繁查询本人征信报告。因为贷款机构在查征信报告之前一般都认为个人有贷款需求,很多查询给人一种急需贷款却拿不出来的感觉,所以贷款机构可能会认为你违约风险很高。
某股份公司信贷经理也表示,征信查询太多会影响网贷审批。“网贷审批规则里可能会有很多一个月或者最近三个月的征信查询。如果查询太多,可能会直接作为可疑客户拒绝,包括信用卡和小额消费贷款。”对于线下贷款审批,影响不大。“线下是人工审批。可能你的信用查询记录比较多,但是如果你的个人债务收入正常,不会有什么影响。但是,如果查询记录太多,我会介意。”
除了查询次数,信用报告中关于平均使用金额、信用卡金额、最近半年金额等信息的重要性也很容易被忽视。业内人士指出,“信用卡最近六个月的平均使用限额”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信息。这一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让贷款银行产生疑虑,觉得自己近期负债太多,从而导致贷款审批态度谨慎。
“信用卡的额度和金额也值得关注。”资深信用卡人士郑东表示,银行在发放信用卡或贷款时,有逾期记录的人自然无法轻易获得贷款。但是面对信用状况相同的人,银行可能会考虑信用卡的额度和总额度。但是不同的银行侧重的纬度不同,有些银行会更倾向于通过卡额少或者总金额少的人,因为高额度意味着更大的潜在风险。而有些银行可能更信任卡额高或者总金额高的人。
更多信息请下载21金融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