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媒体记者李云天
“我父亲和我都快焦虑死了。真没想到孩子会花这么多钱在游戏充值上!”10月25日,即墨的李女士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在半岛的烦恼,希望能帮助解决问题,同时也想让其他家长引以为戒,多关注孩子使用手机,避免孩子乱消费带来的不良后果。
银行卡无消费提醒,夫妻对话引起警惕。
10月25日,李女士向本报求助,希望能帮她拿回14岁儿子用来充值游戏的8万元。“我真的没想到这孩子会这样。他花了8万元打了8个月的游戏。”李女士告诉半岛台记者,儿子花的钱都是她做水产生意赚来的,夫妻两人都是为了钱一个接一个的打拼。谁知儿子的手术把夫妻二人这段时间赚的钱都花光了,只剩下700块钱。
“这么长时间了,我都没关注过银行卡的存取款,也没想过孩子背着我花钱。”李女士说,让她意识到问题是夫妻间无意的对话。“我搭档说扣了多少钱保险,扣了三次,问我扣了多少钱。刚看了短信,发现根本没有信息。我当时心里咯噔一下,因为我们的保险是一样的,不可能只扣他的不扣我的。我以为肯定有问题,就赶紧去银行查询。”
从银行打印流水账单,一笔又一笔的花出去,很神奇。
意识到自己的银行卡有问题,李女士马上去银行查询,打印出了今年的流水账单。随着打印机继续工作,李女士的心慢慢沉了下去。“那天是9月25日,我足足印了33张纸。看着打印出来的消费记录和最后的余额,我的头空白了,真的想哭。”起初不知所措后,李女士慢慢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她看了看账单,发现大部分费用都花在了充值服务上。
“肯定有800多条消费信息不是我操作的,因为我的银行卡保存的很好,所以我估计这些钱是孩子花的。回家后我问孩子,他直接承认了。”孩子承认的时候,李女士甚至崩溃了。
孩子以学习为名使用手机,结果偷偷绑定了QQ钱包。
“孩子告诉我,他按照QQ钱包的操作提示,用我手机里银行卡和身份证的照片绑定了银行卡。”李女士说,为了做生意,她需要向客户提供自己的银行卡号,有时还需要用身份证来做生意。为了方便她,她把银行卡和身份证都拍了照片,存到手机里。孩子经常以学习为名用她的手机,每次都是她给她手机,她也不多问也不多关心。
“没想到孩子会用这些东西来操作,绑定QQ钱包,绑定后自己设置密码。每次游戏通过QQ钱包充值,只需输入验证码即可完成充值。”李女士表示,对于孩子单纯将QQ钱包绑定银行卡,她还有很多疑问。
偷游戏频繁充值8个月花了8万。
每次孩子都以学习的名义向她要手机。出于对孩子的信任和忙于照顾另外两个孩子,李女士一直没有确认孩子是否真的在读书。“手机收到后先静音,收到验证码交钱后直接删了信息,所以我什么都不知道。”李女士越说越激动。“你看看这些充值记录,少的几块钱,多的1800多块钱!”据李女士说,为了如鱼得水,先是给自己买了新手机,然后下载了游戏,用妈妈的身份信息申请了账号,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地沉迷了。
李女士说,平时孩子都避免她玩手机,都是看到他们在爷爷奶奶家玩,也就是说玩爷爷奶奶的手机。“就算偶尔看到他打游戏,我也没想过他会给游戏充值,收这么多钱。”李女士算了一下,账单里大概有800多条充值短信,共计8万多元。
如果要游戏公司退款,很难操作。
现在李女士只是想要孩子玩游戏用的钱。“9月份的时候,我们按照客服的要求通过小程序申请退款,但是对象和我都办不到,而且是孩子操作的,到现在还没有回复。”
10月25日下午,半岛台记者联系了腾讯游戏内的客服人员,其表示未成年人非理性消费应由孩子的监护人通过一个小程序申请。至于QQ钱包绑定银行卡,客服人员表示,关键是验证码,填写验证码后绑定成功。
半岛台记者再次联系李女士,李女士按照记者提供的电话和操作方式联系了客服。“他们说我提供的资料不完整,我就赶紧补上了。”李女士说,距离她上次提供资料已经过去一个月了,期间没有人告诉她资料不全,而且她对手机的操作非常陌生,根本不会操作。
就李女士要求游戏公司退款一事,半岛记者咨询了山东诚功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景峰。李律师说,他们以前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孩子已满14周岁,法律上仍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原则上,他所从事的一切行为,除非是纯收入或者智力兼容,否则都必须经过父母追认或者同意才能消费。8万元的消费,不能等于孩子的心意。如果父母追认,孩子的行为就无效。在这件事情上,他们更需要的是一种更正,即游戏账号的更正是孩子使用的,孩子刷卡的行为并没有得到家长的同意。
李律师建议李女士收集证据,更正上述两个问题,与对方协商退款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