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人民日报
核心阅读
湖南小伙邹斌,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工匠精神,练就了一手砌墙的好手艺。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上,邹斌为中国获得了首枚砖石奖牌。如今,邹斌不仅在工地上指导砌墙,还负责质量检查。他说,技能学习永无止境,每一份工作都是光荣的。
建筑工地上,机器轰鸣,嗡嗡作响,但邹斌的心思全在他面前的墙上。搅拌、抹灰、切砖、砌砖、压实、勾缝...手脚麻利,整齐美观。
这是邹斌初学砌墙时的一个场景,带领他入门的父亲邹同世对此还记忆犹新:“我们想把它做完,肖斌却想把它做好。只要他开始工作,就像他在。”
勤奋精益求精,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上,邹斌一鸣惊人,夺得砖石项目优胜奖,为中国夺得该项目首枚奖牌。如今,这个95后小伙子已经从一名农民工成长为中建五局总承包公司的项目质量总监。
集中精力,努力工作。
2011年夏天,一辆载着邹斌的大巴从湖南娄底市新化县开往长沙。这次离开家乡后,邹斌打算去他父母工作的建筑工地。“虽然我在学术上失败了,但我不能轻易认输,但我必须在事业上做好。”旅途中,这个高中毕业生山里娃点燃了心中的一把火。
第二天一早,邹斌跟着父母走进中建五局的工地。他的第一个任务是“搬砖”,把一块块红砖递给正在砌墙的“师傅”。
邹欣明白,这个过程看似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其实很有讲究。原来砖不可避免会碎,建墙只是需要不同长度的砖。“搬砖工”不仅可以将碎砖变废为宝,物尽其用,还可以帮助瓦工减少切砖的时间。
“我提醒自己,无论多小的工作,都要认真去做。”邹斌一边学习如何砌墙,一边把合适的砖块交给泥瓦匠。“实在找不到现成的砖,就自己砍了。”
有时候一刀下去,红砖直接碎成很多块,不能再用了。有时,切割的砖块太长或太短,必须返工...由于缺乏经验和方法错误,邹斌经历了许多失败。但他没有气馁,虚心请教。在工友的指导下,他仔细观察不同砖块在密度、湿度等方面的差异,找出切砖的力度和角度,然后反复练习。即使受伤了,他也只是简单处理了一下,就回到了自己的岗位上。
经过一月的刻苦学习,邹斌具备了选砖的“火眼金睛”,切砖也越来越熟练。有一次,我的叔叔刘正在建造一个结构复杂的马牙,需要许多不同长度的红砖。邹斌还没来得及说话,就把大小合适的砖块一块一块递了过来。我叔叔已经在这行干了很多年了,他对此感到非常惊讶。“他年纪小,话不多,但真的很努力。”
熟能生巧,磨出精湛的技艺。
在家人的鼓励下,邹斌开始学习砌墙。他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铺浆。一块红砖重4公斤,砖与砖之间的粘结离不开水泥砂浆。邹学着泥瓦匠的样子,左手拿砖,右手拿刀。他把瓦工铲进砂浆桶,拎起一团砂浆,然后把砂浆铺在砖上。不料水泥砂浆从砖面脱落,还没来得及找平就掉到了地上。邹斌一下子就瞎了,他拣起一团灰浆,在砖头上擦了擦,但还是粘不上。“其他人都这么做。为什么我没有成功?”
不懂就问。大叔的解释让邹斌发现了问题:砖面不能太斜,砌砖刀要在砖面上用力刮,才能让砂浆粘得更牢。经过反复练习,他终于使灰浆牢牢地粘在了砖面上。即使把砖面倒过来摇晃,水泥砂浆也不掉下来。一排砖,两排砖...额头上冒出了豆大的汗珠,戴着手套的左手磨出了水泡,但邹斌没有停下来。“熟能生巧,找到合适的感觉就想多练练手。”
第一面墙很快通过了施工方的质量检查,但邹斌并不满意,总觉得这面墙看起来“不那么漂亮”。他的眼睛一寸一寸地扫视着墙壁,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想尽一切办法“挑刺”。他发现砖块之间的水泥砂浆形成了墙上的灰缝。无论横向还是纵向,这些缝隙宽窄不一,不忍细看。
“归根结底是技术不够。”邹斌说,由于挑选砂浆的技术不熟练,每块砖上都或多或少地涂了一些砂浆,导致灰缝有粗有细。除了多练多做,没有别的办法。从建造第二堵墙开始,他在选择砂浆时更加小心,并试图减少差异。每排铺好后,我都会回去检查一次,看灰缝是否对齐,墙面平整度和垂直度是否合格。即使是小瑕疵,也要返工,绝不放过。
为了建造一堵好墙,邹斌常常选择彻底改造自己,这比其他人要慢得多。看着儿子从早忙到晚,我妈心疼。“你造得再好,也不会加工钱。质量过关就行,别太累了。”“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做到最好。”倔强的睚眦说。
一砖一瓦,一墙一墙。经过一年的努力,只要是邹斌生产的墙体,纵横灰缝都能控制在1厘米以内,砖面清晰清爽,看不出多余的水泥和污渍。"哪堵墙是邹斌建的,你一眼就能看出来."邹斌的墙在当时的工程建设者心中留下了“免检”的印记。
一丝不苟,坚持工匠精神。
一堵青砖墙,留下一扇窗。窗户下,由红砖组成的数字“14”从墙上微微突出...2014年,在中建五局举办的“超级英语杯”技能大赛中,邹斌出了这样一道考题。
这是他第一次接触艺术墙,但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和一丝不苟的态度,邹斌获得了第一名。此后一路过关斩将,在全国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参加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的资格。
世界技能大赛的砌筑项目也是艺术墙砌筑,但图案更复杂,墙体更立体,砌筑难度更大。“参赛选手必须具备大量的几何知识,能够根据图纸的尺寸计算出墙体图案的角度、弧度和大小,然后进行切割和砌砖。”邹斌说:“这正是我的缺点。”于是,邹斌来到中建五局长沙建筑工程学校,“回炉”重修。“学不到东西,就要迎难而上。”邹斌告诉自己。
运用几何知识,争取“零误差”,离不开大量的辅助工具。过去,邹斌只能用砌砖刀和卷尺等“自制的东西”来做助手,但在学校,光是钩灰缝的工具就有好几种,还有从未见过的激光等工具。在老师的指导下,邹斌逐渐掌握了100多种工具的用法,对它们的特点和优点了如指掌。
“几个月后,邹斌只要看着样图就能很快找到他需要的砌筑工具。”中建五局长沙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盛亮曾是邹斌的教练。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邹斌将墙面作为一件艺术品来创作,他很用心地去精心制作。对于一个分数高达七八十项的砖石任务,拿到90分是不够的。你必须重新开始,达到95分才放弃。“这个分数连拥有超级大脑的工业机器人都没有。可以说他已经具备了用砖绣花的能力。”
2015年8月,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在巴西举行。在邹斌完成的墙上,巨大的足球栩栩如生,每一条线都清晰流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最终,他获得了第13名,获得了优胜奖。这也是中国在世界技能大赛砖石项目上获得的首枚奖牌。
为国争光,被中建五局总承包公司录取为项目质量管理员。如今,邹斌成是项目质量总监,不仅在工地上指导墙体、样板墙的搭建,还承担着质量检查的任务。
“三百六十行,第一行。”邹斌说,技能学习永无止境,每个职业都是光荣的。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工匠精神,最终会实现自我价值,有闪光的机会。
《人民日报》(2022年03月17日第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