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网购狂欢节案例分析(把“双十一”打造成“网络消费保护节”)

李英锋

消费者翘首以盼的“双十一”变成了一场“烧脑游戏”:尾款、满减、跨店满减、喵糖、购物款、扩张购物款...各种名词汹涌而入。消费者还要记住预售期、存款日、尾款日、具体红包日、最高满减期、跨店购物期、额外红利福利的优惠时间段。

每年都有太多的规则让消费者吐槽。不少电商平台公开表示,将回归为用户省钱的初衷,降低规则的复杂度。然而,最近“我被双十一规则逼疯了”“我不懂双十一规则”等诸多话题依然冲上微博热搜。

一年一度的双十一如期而至,有人兴奋,有人担忧。被称为“网购狂欢节”的“双十一”,起源于2009年11月11日电商平台举办的促销活动。十几年来,“双十一”逐渐从一个自发的商业促销节点发展成为中国电商行业的年度盛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电商平台、商家和消费者,交易额像滚雪球一样逐年递增。

双十一网购狂欢节

双十一深刻影响着电商行业乃至上下游链条的发展,影响着消费者行为,影响着消费者权益。为消费者“买中买”搭建了更多平台,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提供了便利和实惠。与此同时,“双十一”已经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套路,有些还在不断演变,变得越来越隐蔽,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具有迷惑性和误导性,为消费者行使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和监督权增加了障碍。

与“双十一”营造的浓厚氛围相呼应,中消协和各地消保组织会提前发布消费提示或警示,市场监管部门会对“双十一”的相关违规行为“划清界限”,提出一些监管要求,采取一些治理行动。制造出来的消费现象,释放出来的消费影响力,暴露出来的消费问题,消费者保护的期待,都值得社会以更高的“规格”去关注、思考和回应——要进一步凸显双十一的消费维权属性,将双十一从“网购狂欢节”升级为“网上消费者保护节”。

双十一是消费活跃期,也是消费问题集中暴露期。双十一有消费事实支撑,与消费行为尤其是线上消费行为密切相关,覆盖了大量消费现象,具有很强的消费代表性。监管部门和消费者保护组织要充分利用“双十一”的消费资源和特点,因势利导,通过行政手段或法律手段,针对“双十一”的消费现象和问题,研究交易规则、侵权规则和消费者保护规则,完善监管维权规则,明确各方责任,发布消费者保护主题,制定消费者保护活动计划。

如果把双十一定位为中国版的“网络消费者保护节”,这个“节日”更符合中国的消费实际,更符合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发展实际,也符合消费者加强网购场景权益保护、规范电子商务市场需求的需要。而且,上半年还有一个“3·15”,下半年还有一个“双十一”。两个消费者权益日可以相互呼应,营造更大的消费者保护声势,实现更长久的消费者保护影响和更广泛的消费者保护覆盖面,取得更好的消费者保护效果和社会效果。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