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里想的是,“是的,很棒,但是是二手的。”
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来看,任何商品不仅具有商品属性,还具有社会文化属性。服装是成千上万种商品中最独特的一种。是个人与社会的联系,是个人在群体社会面前的表现。
人类学家特伦斯·特纳(Terence Turner)将人体比作“社会皮肤”,只有有了衣服的“社会皮肤”才能真正建立起个人与社会的联系。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服装不仅作为一种实用的物质产品而存在,而且作为一种社会化的“文化符号”而存在,它不仅锚定着一个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如阶级、地位等。,也表达了个人对社会的诉求、期望和态度。
因此,可以说服装的存在建立了作为人的个体与整个社会的双向联系。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服装被赋予了更加广泛和深刻的内涵。虽然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着装风格标准,但全世界似乎都有一套“现代”的着装标准。对于某些地区的人来说,是否达到这个标准,几乎成了衡量这个地区是否“现代”的一个标杆。
人类学家特伦斯·特纳(Terence Turner)将人体比作“社会皮肤”,只有有了衣服的“社会皮肤”才能真正建立起个人与社会的联系。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服装不仅作为一种实用的物质产品而存在,而且作为一种社会化的“文化符号”而存在,它不仅锚定着一个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如阶级、地位等。,也表达了个人对社会的诉求、期望和态度。
因此,可以说服装的存在建立了作为人的个体与整个社会的双向联系。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服装被赋予了更加广泛和深刻的内涵。虽然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着装风格标准,但全世界似乎都有一套“现代”的着装标准。对于某些地区的人来说,是否达到这个标准,几乎成了衡量这个地区是否“现代”的一个标杆。
与此同时,随着资本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跨国国际服装品牌成为全球时尚的设计者、生产者甚至消费者。快销时装已经成为当今时装业的主流。畅销品牌ZARA、H & M、优衣库等。不仅迎合了大众时尚的潮流,还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大众时尚的方向。
“快”似乎是当今时尚界的特征。以ZARA为例,从设计、试产、生产到门店销售平均只需要三周时间,有些产品甚至可以只需要一周。
然而,在时尚快速更新的背景下,被“淘汰”的产品去了哪里?
众所周知,大众的快速消费是推动现代资本主义的动力。但是,那些被消费后已经耗尽了使用价值和时尚价值的产品会怎么样呢?全世界共享的「现代」着装标准对特定国家和地区有什么影响?这些国家和地区是如何反馈“统一”和“现代”标准的?
本文将结合笔者在肯尼亚内罗毕吉科姆巴二手市场的实地调查,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和大多数中国人一样,在我来肯尼亚之前,贫穷、疾病和苦难构成了我对非洲的整体印象。
但是,走在内罗毕的街头,似乎感受不到普通肯尼亚人的贫穷。
走在内罗毕市中心的上班族
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中,很多人衣着光鲜,风度翩翩。上班族要么西装革履,衣着光鲜,要么搭配得体,品味时尚。即使是体力劳动者,在去工作场所的路上,也非常讲究穿着。如果没有人告诉你他们的真实身份,你可能会认为他们和中国的年轻人一样时尚有活力。
许多肯尼亚妇女背着名牌包,穿着锃亮的皮鞋。像LV和古驰这样的奢侈品牌并不少见。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国家,其总人口的40%生活在国际贫困线(1.9美元/天)以下。
内罗毕街头的时尚女孩
就在其首都内罗毕,1/4的城市人口居住在非洲第二大贫民窟基贝拉贫民窟,超过100万人在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艰难生活。然而,与普通肯尼亚人微薄的收入相比,当地的服装价格却异常高昂。在内罗毕的一家购物中心,一件崭新的男士衬衫要30到40美元,远远超过了大多数肯尼亚人能承受的价格水平。
因此,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肯尼亚人究竟是如何承担自己在服装上的开销,把自己打扮得如此“光鲜亮丽”、“时尚得体”的?答案就在内罗毕东北部的Gikomba二手市场。
内罗毕大街上衣着光鲜的上班族,腰间系着爱马仕。
1 G 空 Ba(吉康巴)二手市场
吉尔吉斯斯坦空巴基斯坦市场,位于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东北部,是肯尼亚最大的露天市场,也是东非最大的二手商品集散地。它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英国殖民时期。每年约有10万吨二手商品从世界各地出口到肯尼亚,其中大部分销往吉尔吉斯斯坦空巴基斯坦市场。在笔者实地调查吉尔吉斯斯坦空巴基斯坦市场的过程中,有不少人向笔者透露,吉尔吉斯斯坦空巴基斯坦市场每月的货物吞吐量约为500-600个集装箱,几乎等于每月从肯尼亚进口二手产品的总量。
如今Gikomba市场的影响力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肯尼亚,甚至在肯尼亚边境地区已经形成了一条二手衣服走私的隐性链条。由于很多周边国家禁止进口国际二手产品或控制二手产品进口,很多商人将肯尼亚边境地区的二手商品走私到周边国家,如埃塞俄比亚、乌干达等。它的大部分商品来自肯尼亚的Gikomba市场。笔者在埃塞俄比亚调查时发现,虽然当地政府禁止二手衣服进口,但很多当地人仍然穿着来自欧美和亚洲的二手衣服,而他们的来源就是肯尼亚。
2是什么促成了Gikomba的二手市场?
吉尔吉斯斯坦空巴基斯坦二手市场的形成与新自由主义政策密切相关。
1964年独立后,与当时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一样,以乔莫·肯雅塔总统为首的肯尼亚政府大力发展进口替代产业,以摆脱对“第一世界”的经济依赖,实现真正的独立。为了实施进口替代的产业政策,保护国内工业企业,肯尼亚政府实施了一系列贸易保护政策,如对外国货征收保护性关税、实施进口配额、货币升值等。在这一政策的影响下,肯尼亚当地工业避开了外国公司和进口产品的竞争,发展迅速。
肯尼亚首任总统乔莫·肯雅塔执政的十四年间,肯尼亚国内生产总值(GDP)以年均6.6%的速度快速增长,其当地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增长率高达每年10%。然而,与其他实行出口替代工业政策的发展中国家一样,肯尼亚的国民经济在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下损失惨重,国内经济发展停滞,国际收支出现严重赤字,政府举步维艰,不得不向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寻求资金支持。
但作为条件,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求肯尼亚进行激进的新自由主义改革,如产业结构调整、减少政府开支、摒弃贸易保护主义、实行自由贸易等。
肯尼亚政府虽然在80年代成功延缓了新自由主义改革,但在90年代不得不听命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开始在中国实际推行新自由主义改革(肯尼亚总统莫伊在1982年声称要结束进口替代政策,推行新自由主义,但真正大规模的新自由主义改革是在90年代才开始实施的)。
在贸易保护时期,肯尼亚拥有东非最大的服装业和纺织业,也是东非最大的服装和纺织品供应国和出口国。然而,1994年后,随着新自由主义改革,关税迅速下降,肯尼亚国内毫无竞争力的纺织服装业在外国货的冲击下急剧萎缩。与此同时,大量外国二手服装开始涌入肯尼亚当地市场。Gkomba的二手市场就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
1992-2013年肯尼亚二手服装进口,数据来自联合国商贸统计数据库。注:由于肯尼亚二手服装走私猖獗,商家为逃避关税和统计方法而少报货物价值,数据被严重低估。
3G 空巴基斯坦市场,肯尼亚的“第五大道”?
对于现在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来说,二手衣服似乎意味着档次低,质量差,甚至有害健康,穿二手衣服是极其不光彩的。然而,肯尼亚当地人穿二手衣服的现象极为普遍。百分之九十的肯尼亚人会购买二手衣服,而且二手衣服的消费者不仅限于低收入阶层,甚至肯尼亚的中产阶级也经常消费二手衣服或其他二手产品。
肯尼亚二手衣服的质量和款式远远高于中国二手衣服的刻板印象。很多店铺卖的洗熨过的二手衣服,从外观上看和国内大商场卖的新衣服没什么区别。吉尔吉斯斯坦空巴基斯坦卖的二手衣服中不乏所谓的国际知名品牌。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将吉尔吉斯斯坦空巴基斯坦市场称为肯尼亚的“第五大道”或“摄政街”,可见其时尚程度。
虽然西方媒体戏称吉空巴市场为“第五大道”或“摄政街”,但吉空巴市场的环境与这两个市场相差甚远。
吉尔吉斯斯坦空巴基斯坦市场基本都建在棚户区,每个商户的小屋都很简陋。几根支撑一块塑料布或复合板的木柱,基本构成了吉空巴市场的基本销售单元。市场的交通不是很方便。整个市场由十几条狭窄的土路连接,宽度只够一辆小货车通过。不时能看到早已被千人践踏过的二手货,只露出半袖的衬衫,或者早已被踩平的二手鞋子。
除了主要的“主干道”,还有无数崎岖的小路穿插在市场中。很多二手窝棚店就隐藏在这些小路的尽头,有时候走过这些阴暗曲折的小路,却突然发现前面有大量的二手摊贩,颇有“山河沉重无门疑,引暗花去别村”的感觉。
吉空巴市场卖旧鞋的商贩
吉尔吉斯斯坦空巴基斯坦市场的环境虽然不是很整洁,甚至给人“凌乱”和“心烦”的感觉,但其本质是有序和繁华的。在尚未进入市场的道路上,你可以看到无数的商贩沿街叫卖,来来往往的马塔图(肯尼亚的小巴)运送着一批批的顾客来到市场。由于市场的交通不是很方便,主要的运输方式仍然是人工搬运。在市场的道路上随处可见肩扛货物的搬运工和为市场运送“弹药”的人力车夫。
有当地人跟我说“在吉尔吉斯斯坦空 Ba你能找到你需要的一切”,这是真的。作为一个来自世界上工业产值最大的国家的学者,我多次采访和考察过国内许多专业市场和大型批发市场。然而,当我第一次进入吉尔吉斯斯坦空巴基斯坦时,我仍然被其产品的数量和种类所震惊。
吉尔吉斯斯坦空巴勒斯坦和以色列虽然以卖二手衣服鞋子包包为主,但是他们的商品类别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日常消费品。走进市场,里面人头攒动,车水马龙。小贩们要么在摊位上摆摊,要么在窝棚里与顾客讨价还价。市场上到处都是用英语和斯瓦希里语喊叫和讨价还价的声音。
吉尔吉斯斯坦空巴基斯坦虽乱,但乱中有序。从发展层面来说,吉尔吉斯斯坦空巴基斯坦市场非常发达,表现在配套设施相对完善,分工非常细致。
吉尔吉斯斯坦空巴基斯坦市场内外有大量小型仓储仓库。由于交通不便,市场上大部分的二手商品都是靠人力从这些仓库运到市场。在市场内部,仍然有大量的银行代理网点。由于整个市场几乎没有电力供应,ATM机几乎没有。而这些由个人经营的代理网点完美弥补了这一缺陷。商户和客户可以在这些网点存取现金,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甚至可以直接从网点借入现金进行周转。也就是说,网点也提供小额贷款服务。
与此同时,市场上隐藏着许多裁缝店。如果顾客觉得衣服不合身,店主会直接送到裁缝店修改,整个过程只需要不到十分钟。在市场旁边的一条街上,甚至出售修理和扩建市场窝棚所需的复合板和木材。不仅如此,还有大量的小型露天咖啡馆和餐馆散布在市场内,为市场内的商户提供餐饮服务。我甚至在市场上看到了小酒吧和夜总会。
另外,整个市场交易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细化,分工明确。人力车夫和搬运工为市场提供运输服务。虽然市场上的零售商不提供包装袋,但街上随处可见卖包装袋的商贩。换句话说,商店将包装服务“外包”给了这些供应商。
在市场中,“导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为厂商吸引客户,还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个人服务。如果顾客对一家商店的衣服不满意,他不需要亲自去其他商店。导购会根据顾客的喜好为顾客挑选其他店铺的衣服,拿十几件回去给顾客试穿。另外,导购的服务范围不仅限于吉尔吉斯斯坦空巴基斯坦市场。如果顾客需要买二手衣服,可以直接打电话给他的导购。由于导购员之前已经了解了顾客的身材、衣服喜好等信息,他会从市场上挑选十几件符合顾客要求的衣服,带到顾客住处,供顾客挑选。这种服务甚至比大型奢侈品店的私人顾问还要贴心!
吉尔吉斯斯坦空巴基斯坦的市场早已跳出了纯二级市场的范畴,也成为了肯尼亚的关键税源,创造了数量巨大的就业岗位。根据笔者的采访,目前一个装有二手衣服的集装箱在进入蒙巴萨时要支付约160万先令(约1.6万美元),而吉尔吉斯斯坦空巴基斯坦市场的月货物吞吐量约为600个集装箱。换句话说,由于吉尔吉斯斯坦空巴基斯坦市场的存在,肯尼亚政府每年可以获得上亿美元的关税收入。肯尼亚政府2015年的财政收入不到90亿美元。吉尔吉斯斯坦空巴基斯坦市场对当地财政的贡献可见一斑。
此外,吉尔吉斯斯坦空巴基斯坦市场及其伴随的二手商品行业带来了很多就业机会。一位政府官员告诉我,大约有一百万肯尼亚人依靠二手行业为生,我采访的许多当地居民和二手批发商也认同这一结论。
需要强调的是,肯尼亚的二手商品交易并不局限于首都的吉尔吉斯斯坦空巴基斯坦市场,几乎每个城市和乡村都有类似的二手交易市场。但其商品主要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空巴基斯坦市场。
吉尔吉斯斯坦空巴基斯坦市场虽然以二手商品为主,但其最基本的交易单位并不是一件衣服、一双鞋或一个手袋。在Ji 空 Ba市场,米通巴是整个市场的原始交易单元,所有的二手商品交易都是由它启动的。
4米米图姆巴及二手产品交易
在斯瓦希里语中,Mitumba最初指的是商品的塑料包装。但是,在现在的语境下,米通巴直接转化成了二手货的代名词。
人力车上的米图巴包。
在吉尔吉斯斯坦空巴基斯坦市场,米图巴指的是用二手货包装的包裹。一般来说,一个米图巴重45公斤,可以装200到300件旧衣服,或者100多双旧鞋子。以米图巴为中心,肯尼亚整个二手商品交易可以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批发环节,特点是直接买卖米图巴。
在内罗毕仓库最集中的蒙巴萨路上,有很多仓库都是进口的二手商品。这些仓库的主人大多是从事国际二手贸易的批发商。吉尔吉斯斯坦空巴基斯坦市场的商家会根据自己的需求,每隔一段时间从批发商的仓库里挑选购买不同数量的米图巴套餐。他们中的一些人有批发商和零售商的双重角色。他们往往一次购买数百包米图巴,运到他们在吉尔吉斯斯坦空巴市场附近的仓库,然后将货物直接卖给市场上的零售商。
内罗毕的一个二手服装仓储仓库
对于国际批发商来说,他们是零售商,对于本地小零售商来说,他们是批发商。市场上数量最多的是当地的小型零售商。他们或以个人或以家庭为单位从事二手产品的生意。因为二手货的特殊性,不可能是工厂“直接”生产,而是从其他国家“收集”来的。每个集装箱的二手产品数量和质量都是不确定的。以市场上价格最高的二手衬衫为例。一个集装箱能装600个左右的二手包裹,其中可能只有四五件二手衬衫。有鉴于此,很多从事二手衬衫买卖的零售商,经常在不同的批发商和仓库之间来回跑,一次挑一包,再拿回吉尔吉斯斯坦空巴基斯坦市场销售。
因此,二手米图巴宗地的交易具有很强的随机性、流动性和不确定性。
二手商品交易的第二环节是开包零售环节,其活动主要集中在吉尔吉斯斯坦空巴基斯坦的二手市场。吉尔吉斯斯坦空巴基斯坦市场的商家从批发商处购买米图巴后,会拆开米图巴包装,简单处理后在市场上出售二手产品。这个过程叫做“拆包”。
由于米图巴包装大多用半透明的塑料袋包裹,里面的商品紧紧挤在一起,零售商在打开包装之前,根本没有办法知道里面的商品是好是坏。如果米图巴包装的商品色泽好,质量好,商家往往能获得高额利润。相反,商家往往赚不到钱,甚至亏损。所以二手包裹“拆包”的过程和中国人在缅甸赌石的情况颇为相似。
正在“拆包”的二手商贩
不过,米图巴市场的零售商对于“开包”的风险也并非束手无策。他们往往通过选择整体信誉好、商品质量好的供应商,或者从多个批发商处进货来分散风险。
“拆包”后,零售商家有两种销售方式。有一种操作可以称之为“粗放式操作”,即包装中的商品不经过挑选,直接在吉尔吉斯斯坦空巴基斯坦市场销售。另一种是“精细化”操作,即对拆封的商品进行精挑细选,将符合当地人审美偏好的质量好、精细的商品在其窝棚中以较高的价格出售。
开箱后在地毯上选鞋的肯尼亚妇女。
以二手衣服为例。肯尼亚二手产品的特点是由中心向边缘发散。吉尔吉斯斯坦空巴基斯坦的零售商挑剩下的衣服,往往重新包装,再卖给郊区做二手生意的商贩。如果这部分商贩的二手衣服还有剩余,剩下的衣服也会重新包装转卖给农村的商家,在农村销售。
在这个过程中,二手衣服离真诚的城市越来越远,质量也降低了。最终,肯尼亚农村地区的消费者拥有最差的质量和最古老的二手衣服。
如果第二个环节叫一级零售,第三个环节可以叫二级零售。内罗毕市中心的商场或道路旁有大量的二手店铺,其货源基本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空巴基斯坦市场。这些店铺的老板每天早上都会来吉尔吉斯斯坦空巴基斯坦市场进货。像Jiba 空 Ba这些“精”的零售商,也是精挑细选二手商品,选择最优质的产品带回自己的店铺销售。
这些人挑选的优质二手商品被称为“相机”,这也是大多数内罗毕市民主要消费的二手商品。在这个环节中,店主的利润往往很高。据笔者实地调查,一件卡蜜拉等级的二手衬衫在吉尔吉斯斯坦空巴基斯坦市场的价格是3~4美元,而当城里的店主收回自己的店铺时,会以吉尔吉斯斯坦空巴基斯坦市场价格的两到三倍出售。很多店主的个人收入是当地平均收入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内罗毕市区的一家二手服装店
我认识的一个店主叫凯文,他在内罗毕市中心的购物中心有一个10多平米的小店。因为他非常了解肯尼亚年轻人的穿着品味,所以他的店在当地年轻人的圈子里也是小有名气,每天都有很多年轻人来找他买二手衣服。在郊区拥有一栋两层别墅,自己也已经结婚,有三个孩子。可以说,二手服装生意让他成为了肯尼亚的“人生赢家”。
生活赢家凯文
5非洲二手市场火爆的答案
吉尔吉斯斯坦空巴基斯坦二手市场的形成并不是非洲的特例。相反,很多国家的发展过程中都出现了类似的二手市场。
以中国为例。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珠三角地区出现了大量国外二手服装。当时作为改革开放的标志之一,“奸商”中,有不少人来到珠三角,从日本、韩国“倒”二手衣服。很多9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可能都穿过这些来自国外的二手衣服。即使是现在,在我国政府已经禁止进口二手产品的背景下,仍然有很多所谓的“洋垃圾”通过灰色渠道在国内销售。
在深圳海关门口查获的所谓“外贸收据”二手衣服
所以二手商品的国际贸易其实也不是最近的事情。相反,它一直通过一些“非正规”的渠道,以一种“隐性”的方式影响着全世界人们的生活。
像吉尔吉斯斯坦空巴基斯坦这样的跨国二手服装市场的形成,不仅仅是受到全球化下国际贸易的影响。只有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相对“统一”的着装标准和时尚理念,只有不同地区的人们接受一致的“现代”时尚理念和着装标准,跨境二手服装贸易才有可能。
对于19世纪初的中国来说,没有向中国出售西方二手衣服的市场,因为当时的中国人在观念上并不认同西方的着装理念。至于曾经是大英帝国殖民地的肯尼亚,由于其殖民历史,当地可能从更早的时候就接受了西方主导的所谓“现代”观念。它喜欢的服装款式和搭配风格都非常接近“英伦风”。对于肯尼亚人来说,虽然殖民历史是一种苦难,但穿着来自海外的“现代”服装对于来自贫困欠发达地区的他们来说,似乎是接触“现代”的一个极其廉价的渠道。
肯尼亚似乎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徘徊在现代与落后、富裕与贫穷、殖民主义与反殖民主义之间的国家。
在内罗毕市中心,我们可以看到像商场、高级酒店、写字楼、餐厅等现代化建筑,丝毫不逊于欧美。在同一个城市,有非洲第二大贫民窟。肯尼亚精英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受过良好的教育,在侃侃任何场合都能侃侃而谈。在距离内罗毕中央商务区不到30分钟步行路程的Jiba 空公交市场,很多在那里谋生的人连基本的英语都不会说。虽然整个国家因为新自由主义失去了大部分的工业产能,但是肯尼亚的精英们也希望新自由主义带来的外国投资能够重塑这个已经千疮百孔的国家。
即使在这样一个贫富分化、社会矛盾尖锐、40%就业人口失业的国家,每个人似乎都在做着“现代性”的梦。
即使贫穷,肯尼亚人也想要大屏幕的智能手机、液晶电视和时尚体面的“现代”时装。当他们把二手的汤米·席尔菲格、H&、H & M穿在身上的时候,当他们把二手的耐克、阿迪达斯、克拉耶丝、博柏利穿在脚上的时候,似乎他们离自己梦想的“现代”又近了一步。
当我的肯尼亚朋友第一次带我去吉尔吉斯斯坦空巴基斯坦市场的时候,他在一家商店里挑了一件浅蓝色的衬衫,对我说:“嘿,博洋,这是一件来自英国的二手衬衫,啊,太棒了!”我心里想的是,“是的,很棒,但是是二手的。”
吉尔吉斯斯坦空巴基斯坦市场的存在,似乎为普通肯尼亚人提供了一个体验“二手现代性”的场所。那些被发达国家或者所谓“现代”世界消费过的产品,在吉尔吉斯斯坦空巴基斯坦被赋予了“现代”的新含义。对于购买二手产品的肯尼亚人来说,这似乎是他们接近“现代性”和“世界潮流”的一种便捷方式。虽然吉尔吉斯斯坦空巴基斯坦市场表面上看起来很乱,但实际上它是不发达国家与“现代世界”的连接点和过渡站。
于是,现代性以一种非正式的方式重塑和影响着肯尼亚,而肯尼亚则沉浸在现代性的梦想中,不断接受“现代世界”的施舍和馈赠。这种模式似乎反映了非洲大陆在当今世界体系中的尴尬地位。
作者简介
马阳,毕业于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现在是杜克大学东亚研究系的硕士研究生。(作者同意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