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岛即墨区环秀街道滨湖社区科普馆小学生有VR体验活动。梁摄(人民图片)
图片从上到下依次是: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眼镜。图片来自互联网
日前,市场研究机构IDC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达7260万台,同比增长29.7%。近年来,可穿戴设备市场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许多便捷、智能的可穿戴技术频频面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新的惊喜。
给日常生活带来便利。
人类对可穿戴设备的向往并不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早在几十年前,艺术作品中就出现了随身佩戴智能便捷设备的想法,并有原型产品问世,引起了大众的无限遐想。
看过早期“007”电影的观众可能还记得,男主角詹姆斯·邦德曾经戴着一只可以说话的手表,并被用作便携式炸弹,帮助解决了许多危险。除了科幻电影的剧情想象,世界上第一款手腕计算器Pulsar20于20世纪70年代正式发布,在当时掀起了一股流行热潮。
互联网信息时代,一系列移动便携智能产品的问世,给可穿戴设备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依托移动网络的强劲发展势头,可穿戴设备在功能、应用场景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2014年9月,苹果发布首款智能手表AppleWatch,主打心率监测、运动追踪、移动支付三大功能。一块小巧精致的手表,可以嵌入很多方便的功能。产品一出,就点燃了科技行业的热情,智能可穿戴设备正式进入大众生活。此后,华为、OPPO、三星等厂商迅速推出了自己的智能穿戴设备,具有健康监测功能的智能手环、智能耳机等产品涌入市场。
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
现在的可穿戴设备品类很多,不仅限于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可以播放音乐和唤醒智能助手的智能眼镜,内置电子测量系统的智能跑鞋,记录运动员卡路里消耗等运动信息...随着创新技术的发展,可穿戴设备的市场前景变得更加光明。
作为互联网和物联网深度融合的产物,在收入和消费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居民对可穿戴设备的需求越来越大。
IDC数据显示,得益于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耳机、持续血糖监测系统等新技术的发展,去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达到3.4亿台,同比增长。虽然2020年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将受到疫情影响,但业内预测2021年后以智能手表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将继续蓬勃发展。
在中国,可穿戴设备的竞争也进入了白热化阶段。截至8月18日,经工商注册的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今年我国新增可穿戴设备相关企业超过2800家,可穿戴设备市场实现疫情后的快速复苏,快速进入商业化阶段的可穿戴设备也带动了整个物联网产业链的商业化延伸,行业呈现强劲增长态势。
同时,随着新型可穿戴设备产品类别和应用场景的不断延伸,各种产品形态正在进一步激活产业链,加速产品升级迭代。骨传导、人脸识别、人机交互等一系列技术的成熟应用,不仅实现了产品硬件设计的新突破,也不断刷新着消费者的想象力。
让可穿戴设备“更智能”
健康监测是很多用户选择可穿戴设备的重要原因。结合医疗健康领域,满足大众迫切的刚性健康需求,也为可穿戴设备空提供了更大的可开发商业空间。
一些智能穿戴设备已经逐渐在医疗行业得到应用。可穿戴设备用于检测、收集、分析和处理患者健康数据,从而作为医生临床诊断的重要辅助依据,提高会诊效率。
如何让可穿戴设备在医疗健康领域发挥更多作用?归根结底还是要让检测功能越来越智能。以AppleWatch为例。经过几代产品的变化,已经可以判断人体的跌倒姿势并发出求救信号,同时还具备心率异常监测等功能。无论是用于中老年人的医疗监测,还是受年轻人欢迎的运动记录、运动辅助工具,科技创新与生活场景的结合也将让可穿戴设备在不久的将来成为更多消费者的“刚需”。
可穿戴设备未来的发展场景是怎样的?除了健康监测,消费者还期望可穿戴设备能够帮助他们更方便地生产和生活,而不必随身携带笨重的电脑,并使日常工作变得更加轻松。“轻量化可穿戴”本来就是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核心本质。对于消费者来说,一个“抬腕”就能随时随地工作、监测健康的时代已经逐渐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