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曾经是淘宝公司,“孵化”了支付宝、菜鸟、天猫甚至阿里云。
这些调整支撑了阿里巴巴在2014年上市后的持续高速增长,直至成为全球最大的“零售经济体”,成为企业家们学习甚至崇拜的对象。
然而,随着业务的细化和深入,以及竞争环境的变化,他们已经不能从市场中随心所欲地攫取,也无法复制早年所享有的竞争优势:凭借局部的规模经济,锁定部分客户,阻止竞争对手进入他们所占据的领域。
按交易额计算,阿里巴巴仍击败竞争对手,但如果按投资资本回报率和营业利润率衡量,2018年后阿里巴巴的利润水平将会降低。去年用户数也被拼多多超越,不再是国内最受欢迎的电商平台。
去年底,阿里重建中国数字业务板块,包括大淘宝(淘宝、天猫、阿里妈妈)、B2C零售、淘菜菜、淘内贸(CBU),倡导敏捷组织。昨天(1月6日),阿里更进一步,整合了集团供血机天猫和淘宝事业群。
调整后,淘宝和天猫从独立的部门组织转变为强调协作的职能组织,新成立了用户运营发展中心、产业运营发展中心和平台战略与运营中心,扩大了总经理戴珊和核心经理在所有“产品”中的角色。不再互相争斗,只增加消费。
阿里巴巴已经在淘特和淘财网尝试了类似敏捷组织的跨部门合作。比如一淘重用了1688的商品库,一淘菜菜重用了盒马鲜生、阿里农夫等生鲜资源比如有淘特引流的菜鸟站,淘宝、淘特、支付宝一起做淘特菜菜引流。这是东方证券互联网团队之前做的详细研究。
但是这些协作的难度比淘宝和天猫的整合低了不止一个数量级。总经理戴珊通过一淘和淘菜菜证明了她调动资源的能力,但直接调控占阿里巴巴总营收2/3的核心业务,不仅考验她的治理能力,也是对阿里巴巴治理体系的一大考验。这是LatePost对此事的独家报道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