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空间访客刷新不出来(为什么你的设计无法吸引用户?)

编辑导语:好奇心是每个用户打开并使用某个产品或功能的主要心理驱动力。人的心理总是在不经意间影响着自己的行为。那么,我们能从“好奇心”的特点中学到什么呢?本文总结了“好奇心”的特点,并谈了它给我们的设计带来的一些启示。让我们来看看。



今天刷手机看到“张拒绝每年500万买断经营权”。我想,这个同学是谁?一年500万?我能做到!所以我点击了八卦。哦,这是一个非凡的博客,拥有超过1500万粉丝...然后给微博贡献了流量和消费时间之后,我就在想刚才为什么点了。觉得可能是好奇。

人的心理总是在不经意间影响着自己的行为。今天我想谈谈“好奇心”的特点,以及“好奇心”能给我们的设计带来哪些启发。

一、关于好奇心

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个体在遇到新奇事物或处于新的外部条件时,产生的关注、操作和提问的心理倾向。这就解释了什么是好奇心,但没有解释人为什么会好奇。

心理学家乔治·洛温斯坦(George Loewenstein)用信息差理论解释了好奇心:“当我们觉得缺乏知识空时,我们就会变得好奇。”知识的匮乏空会让人有被剥夺的感觉。为了消除被剥夺感,我们想找回丢失的信息。



以某老牌产品QQ 空为例:非黄钻用户在QQ 空观看我的访客时,可以看到“屏蔽访客”的数量,但看不到具体的访客。想看被屏蔽的访客是谁,就得充值成黄钻。用户OS:没看到,现在看到屏蔽的访客,不知道是谁。我真的很好奇谁愿意关心我...

qq空间访客



这种设计似乎从很久以前一直延续到今天。其实就是利用好奇心刺激用户开通黄钻会员。因为这个被屏蔽的访客信息和你有关,你会想知道更多。这时候“你知道什么”(有多少被屏蔽的访客)和“你想知道什么访客”(到底有哪些访客)之间就出现了信息鸿沟,从而产生了好奇心。

这里有一个要点:让信息尽可能直接地呈现给用户。与用户的关系越强,好奇心能发挥的作用就越大。如果用户非常重视这些信息,他们会很高兴。黄钻会员是开放还是封闭?这种设计方式自然比直接向用户介绍黄钻的特权更有吸引力。

有些人非常善于激起别人的好奇心。比如早期UC浏览器里的信息全是各种触目惊心的正文:“震惊!著名的LOL玩家和DOTA玩家互斥对方不是一个人,现场还有上万人,场面一度非常混乱!”,看到这个标题,你可能会兴奋的进去吃瓜,然后发现周杰伦和林俊杰同台演出《什么人》。看完骂标题党,下次可能还会被这些标题吸引。

最近花了一周时间画《进击的巨人》。刚开始看的时候,我很好奇这些巨人是从哪里来的,人类怎么可能打败这些开放的巨人,指挥官怎么可能这么无敌!所以废寝忘食完成动画,意犹未尽。听说漫画完了,结局很惨。我想看看能有多糟糕,所以我简单地完成了漫画的绘制。

二、好奇心与设计

我们总是无法控制自己的好奇心。其实可能不是我们的错。好奇心甚至被刻进了人类的DNA!既然知道了什么是好奇心,那么通常用“好奇心”来设计什么场景呢?

让我先问你一个小问题。如果你想卖掉你的书,你会怎么做?

你可能会告诉别人这本书有多精辟,作者有多知名,包装有多好。别人觉得不错,但这个信息不一定能吸引他买。也许你可以试着先把这本书借给他。等他看到什么精彩的东西,拿过来跟他说,既然你这么感兴趣,那就把这本书给你卖了。这种方式就是制造好奇心,从而激起用户的购买动机(虽然可能会被打)。

以知乎为例。知乎有大量的知识付费内容。用户可以通过开放会员来查看,而用户在浏览需要付费的内容时,可以看到内容的前面部分。如果他们想看更多后续内容,知乎会告诉用户:出门请右转,先开个会会员。



虽然设计者最初对该功能的想法可能不是基于引起用户的好奇心,但用户在付费前可以对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也可以减少购买后因对内容不满而产生的纠纷。但毫无疑问,这种展示部分内容的设计方式,总是让人为后续内容(尤其是小说)买单,让本就不富裕的人雪上加霜。

这种设计方法特别常见,不同类型的产品都有类似的逻辑。比如阅读类产品,允许用户看一些章节,用户的兴趣刚刚被激起...抱歉,后续章节或开放会员请付费,有时用户会觉得不开心,但还是选择付费继续阅读。



视频产品,让用户在前几分钟看完一部电影或电视剧,刚看完片头,就让用户在正片开头付费。当然,这些付费类型,当然还是需要建立在内容本身质量的基础上。如果内容质量不好,谁愿意付费?

以前视频平台的提前VOD被骂的很惨,用户在开放会员的基础上继续付费解锁更多集。后来各大网站都取消了提前VOD。观众都有这样的观影体验:这一集在故事即将高潮的时候就结束了,我们还要等下周的公布,所以有时候遇到精彩的一集,弹幕里总有用户开玩笑说,快打开视频点播,我马上付钱!这里不评判提前点播行为,但是内容引发的好奇心确实会让用户产生强烈的付费冲动。



苹果每年的发布会邀请函也是如此。在发布会之前,苹果会提前发布与今年产品特性相关的邀请函,吸引众多分析师和媒体的猜测和好奇,从而制造一个热门话题(虽然近年来每一款产品都提前曝光)。



盲盒这几年非常流行,好奇心是让人对盲盒上瘾的因素之一。在打开盲盒之前,人们会期待,我会得到什么?我能拿到隐藏的钱吗?这种未知有效的引起了用户的好奇心,很多用户只是享受打开盲盒的感觉。



这些设计方法都是通过展示一些信息,让用户对未知的部分产生更多的好奇。当然,产品也可以直接将这些信息展示给用户,直接要求用户付费后观看所有内容,但如果好奇心驱使人们去了解更多,可能会更好的提高用户转化!

好奇心有很多特点,比如用户会对与自己强烈相关的内容感到好奇(以QQ 空为例),用户会对娱乐感到好奇(看八卦、动漫、视频的例子),用户会对知识感到好奇(看书的例子),用户会对感兴趣领域的内容感到好奇(苹果、盲盒的例子)等。没有这些因素,好奇心是不可能存在的。基于这些因素,好奇心可以发挥更强的作用。然而,如果这些内容不是以一种奇怪的方式设计的,它们将很容易缺乏吸引力。

我们需要挖掘自己产品的用户特征,探索什么内容能引起用户的好奇心。同时要注意好奇心的设计。不是所有用户都喜欢。之前的信息鸿沟理论提到了“剥夺感”,这对于用户来说并不是一种积极的感受。就好像我们身边有人在半说话:“我想偷偷跟你说件事,哎,算了……”,是不是也让你抓狂了?所以需要合理使用。

好奇是很常见的,但是好奇背后的东西一定要让用户觉得物有所值。如果做不到,那你就先解决这个问题,否则可能会导致用户不再信任你的产品。

盲盒的火给外卖增加了盲盒的元素。这样,外卖吃什么就成了一种随意。用户不用担心中午吃什么,选择变成了好奇。有些用户愿意为这种不可知买单。但是,用户付费后可能并不满意。当他们在某外卖平台看到一个盲盒外卖,评价里有一大堆差评。用户觉得花了这么多钱,结果连饭都吃不饱。

三、结语

熟练的说书人总是善于营造未知感,电影、小说、漫画中的伏笔或悬念总是让人期待和好奇。设计师善于把扑朔迷离、错综复杂的东西变得清晰、可用性高,但有时也会在设计中制造一些“谜题”来引起用户的好奇心,也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理解人类行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设计。如果你想让某人好奇,让他们意识到他们不知道一些事情。

参考书:《心跳:情感交互设计指南》

本文由@ Hotwind原创发布。每个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图片来自Pexels,基于CC0协议。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