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招投标大数据是一面魔镜,这些招投标行为将无处藏身
随着网络的蓬勃发展和计算机技术、信息数据库技术、加密技术的融合,我国大部分省市已经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电子招标。
电子招标是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招标业务协同运作模式。网络的实时性和开放性打破了传统的地域差异和时间空限制,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同时可以及时沟通信息,增强了招投标过程的透明度,加快了招投标活动的全过程。电子招标还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固化系统设计和流程标准,以期规范操作程序,避免执行偏差,降低项目风险。以与采购招投标监管部门协同共享、动态监管、大数据监管为基础的综合监管体系充分发挥作用。电子招标中的监督制度在整治串通投标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电子招标将招标过程电子化、数字化,其操作流程包括文件发布、投标截止、密封解锁、离线评标、中标通知书等。,可实现招标公告、招标文件下载、投标报名、投标保证金缴纳、电子投标保函提交等功能在线完成。为了遏制串通投标,信息化主要是通过建立信息系统,实现信息的集中采集、传输、加工、再生和利用。智能化主要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支撑,促进招投标工作的科学、准确、高效。招投标的信息化、智能化可以充分发挥交易数据和信用信息在行政监管和行业发展中的作用,也可以提高招投标串识别的效率,进一步遏制招投标串行为。
1.系统自动记录用户的硬件特征码、工具软件、计价软件身份码等。,并将此信息与招标文件绑定。开标评标时,对不应雷同的信息进行详细的识别、比对和分析,可以有效锁定违规线索。据福建采购网监督曝光,针对开标解密异常情况的监管函多达30份,涉及串通投标的投标人60人。
2、设置多轮检查,遏制定向浪费标准。
在标书制作、上传、评标等多个环节对标书内容的完整性、符合性、准确性进行全面校对和检查,防止评委故意选择否决标书,从而切断评委与部分投标人的利益关系。
3.操作时留痕,加强节点监控。
该系统完整记录整个招投标过程,完整保留所有数据,并通过监控点的设置,对违规操作进行实时预警和及时纠正,方便招投标监管部门和纪检部门对招投标活动进行实时监控和跟踪检查,确保招投标监管及时、准确、全面。同时,科学合理地固化相应的工作程序,特别是对于政府投资项目,可以规范工作程序,加强监督管理。
电子招标如何识别串通投标:电子招标平台通过记录用户的硬件特征码、工具软件、计价软件身份码等,将上述信息与招标文件绑定。,并在评标中对这些不应雷同的信息进行识别分析,可以有效锁定违规线索。
1。招标违规线索包括:
1)投标文件内容一致(经电子招标投标交易平台重复核对分析,文件内容异常一致或实质相同);
2)文档的作者或最后修改人相同;
3)投标IP地址相同或在同一特定区域内;
4)写入或上传文件的硬件设备(使用同一台电脑)的网卡MAC地址、CPU序列号、硬盘序列号等信息重复;
5)写入或上传文件的硬件地址信息交叉(使用同一个局域网)。
二。引用违规的线索包括:
1)不同投标人的投标总价异常一致,或差异较大,或变化规律;
2)不同投标人的投标总价相近,但分项报价不合理且无合理解释;
3)不同投标人的投标报价异常一致;
4)不同投标人的投标报价使用预算软件的同一个密码锁(计价软件加密锁信息中的加密锁序列号相同)或来自同一个电子文档。
三。担保违约线索包括:
1)不同投标人的投标保证金应由同一账户资金支付;
2)不同投标人的投标保证金虽通过投标人自己的基本存款账户转出,但所需资金来自同一单位或个人账户;
3)不同投标人使用同一人或同一企业出具的投标保函;
4)不同投标人使用同一个人或企业资金支付投标保函的反担保金。
在传统的线下纸质招标中,无法识别这些投标供应商的共同行为。在电子招投标大数据的形势下,投标供应商要努力学习,避免这些看似平常却后果严重的行为,为规范招投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