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如何分析健康码(刷身份证验健康码,告别“一码不通”便利老人出行 |新京报快评)



大数据如何分析

2020年12月23日,一名女子在北京顺天府超市富友街店刷身份证,查询注册健康宝。图/IC图

近日,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公安部等十四部门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春运工作的意见》。其中,提出实施全国“健康码一码通”,鼓励各地区推广刷身份证自动验证健康码服务。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健康码被广泛应用,成为出行必备工具。由于疫情防控形势的差异等原因,卫生法典刚推出时,是由地方组织制定的。随着疫情防控的常态化,为满足人员流动和恢复生产的需要,实现卫生编码全国“一码通”日益迫切。

2021年3月,国家卫健委在发布会上提出,原则上一个省(区、市)只保留一个卫生编码进行统筹建设,全国基本实现“一码一码”。在实践中,虽然省级行政区仍然保留自己的卫生代码,但人们在旅行时应该跨省相互承认。

通过分析持有人的旅行轨迹,将健康码与疫情风险地区和疫情涉及人员进行交叉核对,判断暴露于疫情的风险。在这个过程中,健康码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行程的准确记录,还取决于持有者身份的显示和识别,起到了“数字护照”的作用。

移动互联网时代,很多人没有证件、没有银行卡也能日常出行,唯独手机不可或缺。所以用手机验证健康码被人们普遍接受,这个功能应该继续得到肯定和支持。

然而,在数码技术“老龄化”日益加剧的背景下,仍有许多老人不习惯使用智能手机。当他们进入超市、菜场、商场、火车站、机场等人流量大的公共场所时,如果仅仅因为不能展示自己的健康码而被拦下,就人为地制造了一个冷漠的“数字鸿沟”。

依靠智能手机验证健康码需要稳定的技术支持。网络不稳定,服务器压力过大,甚至持有者手机没电都会导致健康码无法显示。更重要的是,手机不是合法的底层身份识别工具,持有具有验证健康码功能的手机不是公民的义务。

身份证法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居住的年满十六周岁的中国公民,应当依照本法的规定申领居民身份证;未满十六周岁的中国公民,可以依照本法的规定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中国公民最重要的底层身份识别工具是身份证。

现实中难免有人因为各种原因没有随身携带身份证,或者认为没有手机扫码方便。但是,不方便不代表不必要,更不能因为大多数人的方便而让少数人的方便。推广刷身份证自动验证健康码的服务,有助于落实公民的通行权,有充分的法律支持。

“有备无患,有备无患。”推广刷身份证自动验证健康码的服务,首先健康码开发部门需要升级软件服务,实现身份证数据和健康码数据的对接。其次,还应该努力降低身份证读取设备的成本,让更多的机构有动力购买和安装设备。

公共服务部门和人流量大的公共场所要先行一步。比如机场、火车站等交通枢纽。对实名制验票用身份证有自己的要求,建议将实名制验票和健康码验证一起完成,以节省旅客的中转时间。老年人常去的医院等公共机构也要尽快刷身份证。

卫生编码既要满足防疫功能,又要方便人们获取。推广刷身份证自动验证健康码的服务,可以提高健康码的“适龄化”水平,更有利于应对突发的特殊情况,其全面落地效果值得期待。

特约评论员|王钟(媒体人)

编辑|徐秋英马小龙

校对|王新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