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项目投资对县域经济的影响(慧眼看河南 一个头部企业 激活一域经济——来自内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调查)



小项目投资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阙爱民孟向东刁亮子

俗话说:站得正,猪都会飞。

把握风向,内乡县“飞”起来了。

省委书记楼在谈及在新的发展格局下大力推进县域经济“高原化”时,以内乡“人头带动”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为示范案例。

数据显示,牧原集团2020年收入近600亿元,利润超过300亿元,总市值一度突破4000亿元。在穆远“掌门”的带动下,内乡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6家,年产值超10亿元企业9家,年纳税超亿元企业3家,上市公司(含全资或控股子公司)8家。

这个位于豫西南的传统农业区,曾被称为“宛西洼地”,如今逐渐成为“县域高原”,找到了一条农业区工业化突围的新路。

沐源是如何成为头部企业的?内乡和木源如何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实现一方发展?初冬,河南日报县域经济调研组走进内乡一探究竟。



一个模式创造一片经济蓝海

在内乡,一个人养了22头猪,最终成为河南首富。这个人就是沐源集团的董事长秦英林。

1992年,秦英林和妻子钱莹从“铁饭碗”辞职,开始在内乡养猪。尤其是2014年,沐源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在深交所上市,从一家区域性企业发展成为全国性企业,发展更加迅猛。

目前,牧原已形成以生猪养殖为核心,集饲料加工、生猪养殖、商品猪养殖、屠宰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企业集团,总资产2020亿元,养殖子公司遍布24个省(区)102个市215个县(区)。2020年生猪出栏1811.5万头,居全国首位。

大家都养猪。秦英林为什么提出“蓝海”?

传统上,养猪是又脏又累的体力活,但牧源不走寻常路:科研开发与传统养殖相结合,不断升级产业。尤其是近年来,结合时代潮流,牧源贴心地拥抱了互联网、智能化、大数据,在牧源搭建了智能IOT平台,实现了猪舍采集信息的存储、分析和管理,建成了一、二、三产业一体化的畜牧业数字化管理中心,逐步实现了智能化的“云养殖”。

11月13日,调研组在位于内乡县关羽镇大花岭村的牧原肉业综合体大开眼界:

在浅山丘陵的一片1000多亩的空地上,整齐的排着21个猪舍,每个猪舍每年能屠宰10万头猪!

据了解,每栋楼的猪圈占地15亩,共6层。内部用电梯运输,每栋楼都是独立的集约化农场。

进入猪圈的空气体要经过四层过滤,净化程度接近医院ICU病房的标准;通过每个场的出风口给猪精准通风,保证每头猪都能呼吸到干净清新空的空气。

大楼的猪圈里,除了饲养员,还有多台牧源公司自主研发的智能养殖设备,如智能巡检机、板下清粪机、挑猪机、赶猪机等。

一头猪从出生到最后一次宰杀,都是在这栋楼的猪圈里完成的,引得课题组的专家对其赞不绝口。

内乡县政府党组成员、县总工会主席周晓峰介绍,这个综合体总投资50亿元,包括年产72万吨的智能饲养中心、年产210万头的智能建筑猪舍、年产210万头的屠宰/肉类加工厂等。



一个企业带动一个地区经济走出萧条

在离牧源肉业综合体不远的一个生产车间,课题组看到了另一番景象:20台全自动焊接机器人一字排开,挥舞着长臂进行精准焊接。在流水线的末端,9.6米长的畜禽运输车已经配备了空空气过滤、喷雾、监控、照明、温湿度监测、空空气加热等系统,可以通过智能集成自动控制车辆车厢内的环境。马车是一种新型的移动智能猪圈。

这些车辆来自河南盛达特种车辆有限公司..是沐源的配套企业。在非洲猪瘟防控背景下,结合牧原集团生物安全要求和国内活畜禽转移,进行整车研发、生产和销售,年产值4亿元。

这只是沐源产业链上的一个节点。

记者了解到,目前,在沐源内乡注册的上下游供应链企业有3000多家,地上建有200多家工厂。从产业链最前端的原粮投入、饲料加工,到养殖屠宰、食品加工,再到农牧装备、物流配送,共同构建产业生态,实现共赢。

“扶持一个龙头,培育一个集群,打造一个链条,崛起一个园区。”按照这种产业生态的思路,内乡充分发挥了木源的龙头作用。

为了更好地服务牧源,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功能,2016年,内乡提前建设了农牧装备孵化器,吸引了十余家农牧装备制造企业入驻。近年来,孵化出银兴牧业、恒辉实业两家年产值超10亿元的农牧装备企业,建成银兴装配式建筑新材料产业园、恒辉产业园、农牧装备产业园三个特色园区。

“建设由政府、平台、公司共同融资,企业轻资产入驻。沐源公司以订单支持入驻企业。入驻企业可凭订单向县农商行申请贷款,政府按平均每亩税收给予入驻企业租金奖励。”内县产业集聚区管委会主任常松宇说。

河南银兴畜牧设备有限公司作为再创造企业,主要用于牧源猪圈及猪圈设施建设。去年产值10亿元,其中8亿多的订单来自木元。谈起这几年企业的发展,公司总经理魏尧很兴奋:“企业‘拎包入住’,订单和资金都不用担心,既省心又省事,还降低了运营成本。”

不仅如此,内乡还支持沐源筹备建设智慧物流园、沐源美食城、沐源理工学院、沐源大数据中心等一批政企合作项目。依托这些项目,众多头部供应链企业纷纷落户内乡,聚合优质要素资源,形成低成本。

企业的强劲驱动,给了内乡跨越发展的信心。2020年,在打造“中国现代养猪业第一县”的基础上,内乡县提出了新的目标:打造世界农牧业装备之都和冷链物流强县。

内乡县委书记杨曙光自豪地说:“近年来,我们着力发挥头部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中的‘链主’功能,实施存量裂变和价值再造,与头部企业同频共振、同向发力,推动‘内乡制造’向‘内乡智能制造’升级。”

杨曙光的话在内乡得到了真正的验证。相关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内乡县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GDP也从起步阶段的147.9亿元增长到期末的263.1亿元,成为南阳市各县(区)经济增长最快的县,头部企业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崛起。



一个环境形成一个投资和产业发展 "超强磁场 "

村民中流传着一种说法,一头猪可以实现智能“云养殖”,分布在全国24个省(区);一管,打造汽车的“动力引擎”,诞生全国汽车零部件龙头企业龙飞公司;一块石头,打磨成新型建筑材料,成为中国第三大石都...

木缘发源于内乡,壮大于内乡;内乡在木源的帮助下,不仅养了一头猪,造了一根管子,磨了一口石井,还因势利导,促进了隆起,催化了木源这个“头”作为县域经济蒸蒸日上的“强磁场”效应。

经过几天的调查,记者想弄清楚一个问题:除了木渊本身的吸引力,还有哪些因素促成了这种“强磁场”的形成?

内乡县县长张志光认为,内乡近年来不断提升基础产业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应该是产业集聚的最基本条件。

记者跟随随行人员走进SDIC华中内乡煤电运综合电厂,只见蒸发塔高耸入云,厂区干净整洁。据介绍,电厂二期工程实施后,装机容量400万千瓦,居全国首位。此外,供热、供气、增量配电、源煤战略、储备基地建设等试点建设。在内乡将为主导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能源支撑和低成本的生产要素保障。

特别是随着宁西铁路、郝集铁路、沪陕高速的开通,以及内乡县九纵十二横交通体系的完善,内乡的区位优势将越来越明显。同时,受益于沐源铁路和公交一体化智能物流园区,内乡将成为方圆500公里内最大的物流港...

张志光说,此外,一个地区优良的营商环境是吸引“头部”集群的关键磁场,也是决定地区发展的核心和最长期变量。

在内乡县城团河东岸,有一栋两层楼的门面,门口挂着“内乡县扶持木元集团发展总部”的大牌子,格外醒目。原来,内乡县为了支持沐源集团的发展,在2019年成立了这个机构,下设11个专班,服务沐源项目建设。据了解,一个专门为企业量身定制的政务服务机构,在河南是绝无仅有的。

“政府权力有边界,但服务没有边界。为穆远服务好,是内乡干部的必答题。”张志光说。

内乡离木苑有多近?原本属于企业自身行为的供应商大会,由政府和企业联合举办,对优秀的企业家给予资金奖励。在沐源的实力和政府的支持下,在2020供应商大会后的短短一个月内,将有2000多家企业在内乡进行工商注册,将会出现一个壮观的“虹吸”。

有专家指出,十几年来,内乡县委、县政府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不断推进政企合作,帮助木源从一棵小树苗成长为参天大树。成长起来的木源,用投资和项目反哺家乡,促进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完美”,无疑是龙头企业与县域经济高效良性互动的完美诠释。

“在帮助龙头企业不断增强抗风险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多元化培育产业体系和拓展产业领域,有效分散龙头企业经营风险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课题组认为,这是政府和企业共同面临的问题。



专家意见

新型工业化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内乡县以龙头企业的培育壮大为核心,以龙头辐射为带动,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龙头,以配套企业为支撑的庞大产业集群,有力地提升了县域工业化水平。内乡县“人头带动”的县级产业发展模式,找到了一条传统农区工业化的破题之路。

着力培育龙头企业。牧原集团从养殖22头猪开始。经过多年发展,现已成为集生猪养殖、饲料加工、装备制造、屠宰加工、冷链物流为一体的全链条企业。总市值一度突破4000亿元,业务覆盖24个省(区)215个县(区)。沐源的成长离不开内乡县的支持和帮助。内乡县政府成立了扶持木元发展专项指挥部,下设11个专班,全力协助木元集团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木元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成长为超大型企业集团。

着力拉长产业链。内乡在推进县域产业发展过程中,充分遵循产业发展规律,顺应产业发展趋势,不断拉长产业链。通过牧原的产业链延伸,从原粮投入、饲料加工、养殖屠宰,到物流配送、农牧装备、食品加工、医药化工等全产业链。,形成了完善的产业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县域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着力优化产业生态。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牧原集团形成了对配套产业的巨大需求。内乡县顺势而为,充分发挥牧原集团的龙头、龙头和连锁业主作用,规划建设了一批农牧业装备孵化器、智慧物流园、国际食品城等产业发展平台。,并以企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产业服务体系。产业生态的不断优化,相当于抓住了产业集聚的“牛鼻子”,从而吸引大量企业入驻。

着力优化营商环境。为什么沐源集团能在内乡发展壮大,辐射带动大量企业落户内乡?归根结底还是得益于良好的营商环境。近年来,内乡县委、县政府以企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从软硬环境两方面入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要素保障体系,提高政府服务效率,有效降低企业交易成本。这是企业愿意落户内乡的根本原因。

(CPPCC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研究员顾)

总策划:林东·刘雅鸣

策划:孙德忠

专家:顾、郑琳、任晓丽、、孙瑜

系列:阙爱民曲芳

执行人:宋华如、尹、李建华

摄影:李勒庞

播出:梁振庭、董亮、曲晓艳、史文静、陈冠男、秦园林

编辑:吉芬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