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在中国,数数时画“正”字;在美国,没有人会写“正”字,但原理差不多:画四条竖线,第五行横过前四行,就是像“三十”字一样的一组。第一次,我在白板上和美国人一起计票的时候,看到别人画了两条竖线。我以为我明白了。结果我画了十几条竖线都没有划交叉。。那时候的我,就像那个学着写一、二、三然后写出童年寓言里的“一万”字的孩子。
62.在中国,旧的礼节是避免当面打开礼物。小时候拿着月饼去见长辈,长辈会说:“你来了就来,你还要什么?”然后不看我放在桌子角落的月饼,好像什么都没发生,直到我离开;在美国,我们都知道礼仪是当面打开礼物并赞美,这已经不是文化冲突了,但我来美国了解到的是,很多家庭都注重把圣诞礼物放在圣诞树下,在平安夜上一起打开。所以你提前送了别人圣诞礼物,不用担心被夸。
63.在中国,人们喜欢在室内吃饭。过去,我和朋友去北京的餐馆吃饭。每次提出要在户外的座位上吃饭,总会遭到各种各样的反对:蚊子,太阳太大,刺眼,太冷,食物冷却快,PM2.5,怕掉灰。。在美国,只要能在户外吃饭,人们就不会坐在室内。即使在冬天,一些餐厅也会在室外安装灭火装置,很多人也愿意穿着羽绒服坐在室外。
64.在中国,流浪汉要的钱越多越好,你羞于给自己少;在美国,流浪汉要钱的时候都有一个明确的小目标。他们一般会问你能不能给他一两块钱。
65.在中国,鞋子的尺码有男有女;在美国,男鞋和女鞋的尺码系统是不同的。男鞋的8码比女鞋的9码大。这就是美国最矛盾的地方:整天都有人嚷嚷着不要按性别谈事情。近年来,书面表达开始流行用他们来代替他和她。说到生活,男人一定要给女人开门,买鞋也要男女编号。任何有意义的事。
66.在中国,开车被警察拦下来,大家第一时间下车,跑到警察那里乞求宽大处理。郭德纲说,钱二哥酒后遇到警察吹他的车,把车停在警察面前,拉了手刹,拿出一瓶二锅头,走到警察面前喝了,对警察说:“你看,先把车停下,再把酒喝了。”;在美国,当你被警察拦住时,你绝对不能下车。你应该把手放在方向盘的上半部分,等警察自己来。瞎动,警察的枪就要举了。那种感觉我经历过好几次。警察很久都不会来了,我也不会下去。
67.在中国,家里的客厅是电视机围着的沙发;在美国,客厅没有电视,沙发围着壁炉。
68.在中国,家庭装修默认地板是木地板;在美国,地面默认是地毯。地毯比木地板便宜,只有精致的人或者现代公寓才能做木地板。
69.在中国,皮卡是劳动人民开的,他们辛辛苦苦送货;在美国,白领小姐也开皮卡车上班。据说美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皮卡作为日常民用车的市场,每年汽车销量前三都被皮卡占据。其实在这里住久了,才真正明白皮卡在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中真的是不可或缺的:搬家,买大件,拖船,拖车都离不开皮卡。每年春天在我的院子里,我都要补一些肥沃的土壤。没有皮卡车,为了把那点土运回家,每年都得请爷爷告奶奶被宰,花的钱是土的好几倍。
70.在中国,你买的东西当礼物,是人家不喜欢才认的;在美国,买礼物要开专门的礼物收据,交给对方。上面没有价格,但是有商家的地址电话。如果收件人不喜欢你的礼物,可以拿着收据找商家换货。
71.在中国,打印机里的纸张默认是A4;在美国,默认的纸张称为“信纸大小”,比A4纸短一张。
72.在中国,家里只有一个客厅;在美国,几乎所有的房子都有两个客厅,一个叫客厅,一个叫家庭室。很难分辨哪个是谁。
73.在中国,看病就是什么病找什么医生;在美国,每个人都有一个稳定的初级医生(家庭医生),就是全科医生。如果没有什么他不懂的,必要的时候会给你推荐专科医生。即使是自己去看专科,事后也要把病历分享给家庭医生,这样就有了一个对你了如指掌的医生,在治疗你的疾病时可以综合考虑。
74.在中国,当你去酒吧喝酒时,你在点餐或离开时付钱。在美国,当你到达一个酒吧,把你的信用卡给服务员,告诉他打开标签,然后你点的所有东西都会记在你的账户上。服务员通常有能力通过看你的脸来匹配你的信用卡。离开时关闭标签,结帐并离开。
75.在中国,在银行开户就是开户,最多顺便办张借记卡;在美国,一个账户有两个账户,一个是储蓄账户,另一个是支票账户。储蓄账户有利息,但转账次数有限。支票账户可以用来支付支票和信用卡,但是没有利息。刚来美国的人,一进银行就被这两个账户的关系搞糊涂了。
76.在中国,医生想开多少药就开多少药,吃完了还要找医生开。在美国,医生会给你开好几次方子。做完之后,你就不需要看医生了。你可以直接去药房拿药。甚至你开完处方,很多诊所网站都可以申请医生给药房开。虽然在美国看病很贵,但一次看病可能要花很长时间。
77.在中国,当你去餐馆点餐时,你总是先点餐,然后谈论你想要什么饮料;在美国,你总是到了就点饮料,等服务员给你端来饮料,才开始考虑吃什么。
78.在中国,当你去餐馆吃饭时,你总是看着哪张桌子坐下。在美国,如果不听从服务员的引导,自己一个人坐在一张桌子前,人们会被吓得以为强盗来了。
79.在中国,大家从小就有午休的习惯。即使在公司,午饭后在会议室打个盹也是有意义的。在美国,没有人午睡,从幼儿园开始就没有午休。
80.在中国,酒店提供牙膏、牙刷、拖鞋,更糟糕的是,避孕套、印度油;在美国,即使最好的酒店也不提供这些。经常在旅游网站的客人评价里看到中国游客对美国酒店的差评,因为没有牙膏和拖鞋。实际上,因为风俗不同,美国游客对中国的一些公共厕所没有卫生纸同样感到惊讶。
81.在中国,商品的价格是含税的。大家对税收的观念都比较淡薄。除了个人所得税,他们不觉得自己给政府交了什么钱,政府免费提供了什么。每个人都心存感激。在美国,商品的主体是未征税的价格,额外的税在结账时支付。每年四月,会计师都要为自己申报纳税。个人和政府之间算的是一笔账。去年,特朗普给每人发了一张几千美元的支票,更多的人担心他们交的税是否被滥用了。
82.在中国,酒可以随便买;在美国,买酒需要出示驾照证明年龄,除非你看起来明显超过21岁。以前到处查驾照,这两年直接放了很多次,让我很难受。
83.在中国,如果你违反了法律法规,只要被抓住就会受到惩罚。除非认识领导的亲戚,否则没有通融的余地。在美国,只要你真的有理由,一切都是可以商量的。有一次收到一张停车罚单,打电话给他们解释说我真的忘记看标志了,所以罚单取消了。还有一次,我开车打手机,觉得自己是初犯,应该宽大处理。我像邱菊一样去法院上诉,刑罚大大减轻。警察都懒得花时间跟你打官司。既然你知道错了,我们就各让一半吧。对我来说,《秋菊物语》经历过,下次肯定不会开车打手机了。
84.在中国,不缺用钱做任何事的人;在美国,人们对钱的需求是有限的,够了就不想要了。许多餐馆一周关门一两天。我在院子里找到一个工人为我工作。我告诉他,他今天将为我工作五个小时。五个小时后,我突然想到了另一份工作。我说你多干一个小时,我给你两个小时的钱。他说他辞职了。他今天赚够了钱,想回家。
85.在中国,凡事选美女是对的;在美国,你要把各种各样的人聚集在一起,有男有女,有同性恋者,有跨性别者。从拜登的内阁成员到公司招聘。几年前,我请专业团队帮我拍摄了一部产品的内部宣传片。在确定演员的时候,导演说得很清楚:要想拍出来不惹事,你的主演必须是黑人。前几天我ppt上的一个设计稿被一个女同事郑重抗议:为什么上面用的假用户头像是男的而不是女的?你的设计可以更包容吗?头像只有一个,不是女的就是男的。我容易吗?
86.在中国,先谈会,会后再谈;在美国,我们会在会议的前半部分问对方上周末做了什么,在会议的后半部分问对方这个周末打算做什么。一直想学习美国人是如何顺利切换到工作话题的,但一直没学到精髓。半个小时的会议看了七八分钟,我内心感到焦虑,那句“好了我们开始吧。”总是显得唐突且充满罪恶感。
87.在中国,我在吃中餐的时候从来没有吃过左的鸡或者陈皮鸡。不知道油炸春卷有多受欢迎,也没见过曲奇;一张小纸条蹦了出来。在美国,这些都是中餐馆必不可少的要素。结账的时候,服务员一定会给你每人发一个“幸运饼干”,掰开有一张小纸条,上面印着一句让你开心的话。如果你离开它,你将失去你的运气。这可能和小时候北京的加州牛肉面大王是一个原理。不过话说回来,陈皮鸡现在是我最喜欢的中餐,我还经常跑去熊猫快递打包一箱。
88.在中国,任何季节我们都穿什么衣服,每个人都遵循同样的节奏。小时候我妈总说:“你看人家都穿秋裤了,你还不穿秋裤!”我就是想不通怎么分辨人家穿的是秋裤;在美国,无论春夏秋冬,你都能在大街上同时看到穿短袖和羽绒服的人。
89.在中国,人们喜欢用同一种工具做各种事情,比如筷子,可以用来吃饭、包饺子、打鸡蛋、开啤酒瓶、量米、扎头发,甚至用它剔牙;在美国,厨房里的所有东西都必须有一个特殊的工具。每种酒都有一个特殊的杯子。甚至还有切菠萝的刀,切鳄梨的刀,煮意大利面的锅。。
90.在中国,肯德基、麦当劳、星巴克都是坐在里面吃;在美国,默认是免下车。可以边开车边点餐付钱,在车上吃。除了快餐店,银行、药店和新冠肺炎检查也可以开车通过。美国人通过走这么几步路节省了时间和精力,然后用节省下来的时间去健身房消耗节省下来的热量。
* *请点击作者头像查看本系列的(1)和(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