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临时菜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也吸引了不少资本。据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零食行业总产值将超过3万亿元,临时食品行业的市场规模即使按照1%的库存保证金计算,也有望超过300亿元。为什么即将到来的食物会“火”起来?货源从哪里来?经济日报记者近日就此进行了调查。
最近迫近美食“火”了,相关话题在全网依然火热。
在微博中,“年轻人购买临时食品减少浪费”话题的阅读量已经超过1亿,关于临时食品的视频在哔哩哔哩播放近60万次,知乎上“带你看看临时食品”的文章近2万条,小红书上关于临时食品的笔记超过2600条...不仅如此,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安全抽样监测司还委托食品安全方面的权威专家制作了短科普视频《临时食品》,向消费者介绍和解读临时食品安全知识,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临食“如春风吹,夜起”,出圈的同时,也让更多资本嗅到商机,纷纷出手。
食物供应从哪里来
临时食物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中国食品行业分析师朱告诉记者,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就有临时食品市场,当时主要销售临时进口食品,满足了部分消费群体的多维度消费需求。
时至今日,临时食品行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新研究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零食行业总产值将超过3万亿元,临时食品行业的市场规模即使按1%的库存保证金计算,也有望超过300亿元。
记者实地走访了北京的“好卖”、“喜特购”、“东西搜”等食品折扣店。这些店卖的产品基本都是一般市场价的20%到60%。记者通过对比产品包装上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发现货架上的食品距离过期至少还有两到三个月,有的甚至达到半年以上。
目前,我国对临时食品的定义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业内普遍遵循的规则来自于2012年原北京市工商局发布的临近保质期食品销售专区制度。根据这一制度,根据食品保质期的长短,列入临时食品范畴的食品从其保质期届满前45天到1天不等。
按照这个定义,大部分在“好卖”等店铺销售的产品都没有接近保质期。它们应该算作临时食物吗?科信食品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告诉记者,“一般商家都会有一个内控时间,不能随便上架,但是提前多长时间可以灵活操作呢?临时食物没有准确的定义。如果有很大的折扣,可以当作临时食品。”
“东丽西搜”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超市系统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食品保质期过了三分之一,就无法进入超市流通,剩下的就成了临时产品,成了各大食品折扣店货架上的商品。
“从供应方面来说,临时食品主要有三个来源。一种是大型超市下架的产品;二是电商平台回归;第三,是经销商真正进入临期的产品。”临时食品行业从业者田芸告诉记者,“临时食品的供应并不稳定,主要取决于临时食品的销售情况。如果产品在对的时间卖得好,对的时间的货就会相应减少。”
因此,临时仓库成为临时食品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东西搜”的工作人员坦言,“带仓库的品牌折扣店在一定程度上更有优势。个人要开临时食品店,货源分散,很难找到。”
田芸说,临时仓库可以作为中间人,连接一些小规模的经营者。但在临时仓库进货时,供应商必须提供生产许可证、产品出厂检验报告等相关证明,以验证其资质。
“在临时食品市场,商品的供应非常重要。如果经销商的仓库不规范,比如温度控制等环保不到位,到临时菜场的时候有些产品可能就不能食用了。”朱对记者说。
为什么竞争越来越激烈
过去,即将过期的食品在超市和便利店降价促销,吸引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如今,随着消费观念的改变,年轻人开始追求打折的价格和不打折的美食的消费体验,购买临时食品逐渐成为一种新时尚。
在豆瓣的“我爱临时食品”群中,聚集了7万多名临时食品爱好者,分享他们在优质店铺和购买的经验。来自江苏的90后肖旭就是其中之一。“有需求,不浪费,价格合适。为什么不买临时食品?”肖旭告诉记者,他是一个乳制品爱好者。他平时在超市买打折的酸奶,也会在自己喜欢的品牌旗舰店网上下单买临时打折的牛奶。“采购临时食品的体验还不错。我也买过很贵的进口食品,价格高会让我有很高的期待,但是拿到手之后感觉性价比不高。临时菜便宜,通常期望值也低,但能给人惊喜感。”肖旭说。
今年发布的《2020年中国临时食品行业市场分析与消费者研究报告》显示,中国临时食品消费者以中青年为主,其中26-35岁人群占47.8%。
消费者“薅羊毛”的热情不减,这使得临时经济从大众的需求发展成为创业的新出路。临时食品已经从尚超特区扩展到专门销售临时产品的连锁折扣超市和电子商务平台。目前,亲食跑道上有“好卖”、“旺集”、“大象人生”、“甩卖”、“好食期”等多个龙头商家,吸引资本。
记者梳理发现,今年3月17日,天津社区折扣零售店“实惠帮”已完成数千万天使轮融资,由唯一资本领投,中鼎资本跟投;4月12日,折扣超市“大象生活”已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愉悦资本领投,天使湾资本跟投。“好卖”从2019年到2020年完成了四次融资;早在2018年,“好食期”就获得阿里巴巴独家C轮融资1.1亿元...近三年来,临时食品企业注册呈上升趋势。
准入机制有待完善
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临时食品在销售中质量参差不齐。记者在各大电商平台发现,在很多临时食品店的评价中,都有关于食品质量的差评。
重庆消费者石欢向记者分享了他在电商平台购买临时进口零食的经历。“买回来几天都不敢吃,因为看不懂进口零食包装上的说明,即使没过期也担心吃出问题,所以买之前还是要慎重考虑。”
朱还提醒消费者,“临时食品行业准入机制仍需完善,消费者要有自我鉴别能力,尽量购买正规渠道销售的产品”。
在全国范围内,北京率先推出“我要开临时食品店”服务指南,详细讲解了开临时食品店所需证照的办理流程和申请材料。开设临时食品店,从受理申请材料到发放相关证照,承诺9个工作日内完成营业。
朱认为,未来的临时食品市场将向标准化、专业化、品牌化、资本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其中标准化是当前临时食品市场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范红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