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巴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
时间和年份:公元前1776年
概述:汉谟拉比法典是公元前1776年左右,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在中东颁布的法律汇编。它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代码,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文字代码。
《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第六任国王汉谟拉比(公元前1792年至公元前1750年在位)颁布的著名法典。古巴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是两河流域楔形文字书写的集大成者,是早期东方世界的代表性成文法典,是巴比伦留给世界人民的一份非常重要的财产。意见认为,汉谟拉比国王每天要处理的案件太多了。他让他的臣下收集了一些过去的法律条文,并以社会上的约定俗成的习惯,编成法典,把他刻在一根2.25米高的石柱上,这根石柱竖立在巴比伦神庙里。其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本质是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据说汉谟拉比执政三十年后下令公布法典。
法典石碑石质坚硬,书法精美,是典型的第一个巴比伦王朝的公文。这块石碑现在收藏在法国巴黎的卢浮宫博物馆。
重要价值和意义:汉谟拉比法典不仅是人类研究古巴比伦经济、政治和法律制度的极其重要的文物,也是古巴比伦艺术的重要代表,尤其是由于古巴比伦传世的艺术作品非常罕见,这块石碑更加珍贵,雕刻精细,表面高度抛光。石碑上写满了楔形文字,全文280条,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司法制度等作了详细的规定。
二。(战国)曾侯乙编钟
时间和年份:战国早期
概述: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数量最多、保存最好、旋律最完整、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所谓编钟,是中国古代汉族的一种大型打击乐器,兴起于西周,兴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时期。中国是最早制造和使用音乐钟的国家。
后羿编钟是战国早期的文物。它是由六十五个青铜编钟组成的巨大乐器,音域为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
曾轶编钟因其精湛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表现,改写了世界音乐历史,被称为“稀世珍宝”。后羿墓编钟的发现震惊了全球考古界,尤其是他们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如此精美的乐器,如此宏伟的乐队在全球文化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重要价值和意义:20世纪80年代初,湖北省博物馆、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等单位的数百名科技人员利用激光全息、扫描电镜等现代技术,对这只编钟进行了分析研究。令人惊讶的是,早在2400多年前,中国就找出了铜、锡、铅获得优美音色的最佳配方。掌握钟体大小、钟壁厚度、节距之间非常严格的比例,铸造出一系列不同的节距;设计了“和瓦式”独特的钟形和复杂的钟腔结构,形成了美妙的钟和双音以及优美的旋律。
编钟的发现充分表明,早在战国时期,中国的音乐文化和铸造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比欧洲十二对等的键盘乐器的出现早了近2000年。同时填补了中国早期封建时期的白卷记录空,对中国奴隶社会、早期封建社会、东周音乐文化、湖北音乐史的发展研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圆明园兽首(清乾隆)
时间和年份:清、干、隆庆年
概述: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原为圆明园海晏堂外喷泉的一部分,为清代铜像。1860年,英法联军侵华,火烧圆明园,兽首铜像开始流失海外。截至2020年12月,圆明园流失兽首铜像包括牛头、猴头、虎头、猪头、鼠头、兔头、马头等7件,均以不同方式回归祖国。其中猪头铜像和马头铜像分别由何鸿燊先生于2003年和2019年购得,后归还国内。2013年4月26日,法国皮诺家族在北京宣布向中国无偿捐赠鼠首和兔首。2019年11月13日,何鸿燊将马首铜像捐赠给国家文物局,回归圆明园永久收藏。其余五人仍然下落不明。2020年12月1日,马首铜像由何鸿燊先生捐赠,正式回归圆明园。
圆明园兽首铜像,又称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和圆明园十二生肖人兽首铜像。它是圆明园喷泉中“液压钟”的喷嘴。这个“液压钟”被称为“黄道十二宫的时间喷泉”。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呈“八”字形,排列在喷泉两侧的个人石台上。每个动物都是一个喷泉机制,每隔一个小时,对应的动物嘴巴就会喷出两个小时的水。十二生肖兽首铜像由中国宫廷工匠制作,设计师是意大利人郎世宁和其他来自欧洲的艺术家。
当时,郎世宁打算建造一座具有西方特色的裸体女性雕塑,但乾隆皇帝认为这有违中国的伦理道德,于是下令重新设计。因此,考虑到中国的民间文化,郎世宁用十二生肖坐像取代了西方喷泉设计中常用的人体雕塑。因此,铜像既有浓郁的中国传统审美情趣,又融合了西方造型艺术的特点。
意义:圆明园的兽首铜像非常珍贵。盛世时期,清朝国力强盛,尤其是科技水平处于巅峰,这在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是用于动物头部的铜。是专门为皇宫提炼的合金铜。它含有许多贵重金属。与北京故宫、颐和园展示的青铜鹤所用的铜是一样的。它历经风雨而不生锈,是必须的。二是由专门为皇帝服务的宫室工匠精心制作,由铸造厂完成,表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十二生肖兽首铜像是由中国宫廷工匠制作的,但设计者是来自欧洲的郎世宁和其他艺术家。因此,铜像既有浓郁的中国传统审美情趣,又融合了西方造型艺术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遗产,象征着古代中国的繁荣昌盛。
四。娜芙蒂蒂半身像(古埃及)
时间和年份:大约3400年的古埃及
概述:娜芙蒂蒂半身像是1912年德国人在埃及发现的文物,后来归德国所有。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圆明园兽首娜芙蒂蒂半身像、埃尔金大理石雕、霍屯督的维纳斯、拉美西斯的木乃伊、奥弗洛尼·奥坦陶瓶、普里阿摩斯的宝藏、光之山的巨钻、杰罗尼莫的头骨和伊拉克国家博物馆被媒体评为世界十大被掠夺文物。
过程及意义:埃及文物保护委员会主席扎伊·哈拉萨曾表示,埃及有充分证据证明,被非法运出埃及的3400年前埃及娜芙蒂蒂女王半身像属于埃及。埃及正式要求德国归还埃及女王娜芙蒂蒂的半身像。埃及娜芙蒂蒂女王半身像是埃及的文化瑰宝,其归还不仅涉及法律问题,还涉及道德问题。
据哈拉萨介绍,目前有近5000件原本属于埃及的文物遗留在海外,而埃及王后娜芙蒂蒂的半身像是这些遗留在海外的文物中最重要的一件,被许多文物专家称为世界美女雕像。
德国文物管理官员表示,娜芙蒂蒂半身像是由德国考古学家发现的,这个半身像在德国和埃及的所有权应该是对等的。后来,德国官员也表示会考虑允许埃及暂时使用娜芙蒂蒂半身像,但最令人担心的是如此珍贵的文物能否完好无损地度过& # 34;长途旅行& # 34;。
被誉为世界之美的娜芙蒂蒂半身像,是德国考古学家路德维希·波尔哈德于1912年在尼罗河畔考古时发现的。1913年,半身像被运到德国。值得一提的是,埃及在20世纪30年代首次要求德国归还娜芙蒂蒂半身像。但这一要求并没有得到时任德国国家元首阿道夫·希特勒的重视,随后的德国领导人也没有理会这一要求。
埃及娜芙蒂蒂女王的半身像保存在德国柏林的“埃及”博物馆。它的名气为博物馆带来了许多游客。据统计,每年有数十万游客参观柏林的“埃及”博物馆。
五、(中国古代商周)太阳神鸟
时间和年份:商代晚期
概述:太阳神鸟的金饰是2001年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一片金箔,属于商代晚期。整个金饰呈圆形,上面刻有复杂的空图案,分为两层,内层由十二个等间距的旋转齿灯环绕。外层图案围绕内层图案,由四只相同的鸟逆时针飞行组成。四只鸟飞向同一个方向,第一只脚在前,与内漩涡相反。成分分析表明其含金量高达94.2%。这件金饰可能是古蜀人祭祀用的器物。现藏于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商周太阳神鸟的金饰形象地再现了古代人类“日不落”的神话传说故事。四只神鸟围绕着旋转的太阳飞翔,周而复始,周而复始,永无止境,体现了古人类对太阳和鸟的强烈崇拜,表达了古蜀人对生命和运动的赞颂。它所体现的科学内涵也是极其丰富的,也反映了金沙文化中的历法等科学知识,表明它与古蜀人使用的历法等科学有关,是古蜀时期历法等先进科学知识的体现。
意义:太阳神鸟的整体设计犹如一幅现代剪纸作品,线条简洁流畅,富有节奏感,运动感强,象征意义强,想象力丰富空,生动再现了古代人类& # 34;金鸟带着太阳& # 34;在神话传说故事中,四只神鸟围绕着旋转的太阳飞翔,周而复始,永无止境,反映了古代人对太阳和鸟的强烈崇拜,表达了古代蜀人对生命和运动的歌颂。这件器物简洁的构图,是古蜀人丰富的哲学思想、宗教思想、非凡的艺术创造力、想象力和精湛工艺的完美结合,也是古蜀金工艺辉煌成就的代表。
值得一提的是,原太阳神鸟被国家文物局批准成为中国遗产保护标志。太阳鸟是一个古老的民族& # 34;人与自然的和谐& # 34;哲学思想、丰富想象力、非凡艺术创造力和高超技术水平的完美结合。
六。(古希腊)欧弗洛尼奥斯陶瓶
时间和年份:古希腊大约2500年
概述:欧弗洛尼奥斯陶瓶是古希腊古董。弗洛格尼奥斯陶瓶已有2500年的历史,其设计非常精美华丽。这是一个用来装水和酒的陶瓶。它于1972年被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以100美元的价格通过非正规手段获得。弗洛格尼欧奥斯陶瓶装饰有两个场景。屏幕上的特洛伊战争显示在前面,它描述了萨尔普顿,宙斯和劳达米亚的死亡。对面的陶罐表明,当时的雅典青年在公元前6世纪之前就通过战斗来武装自己。虽然画面中萨尔普顿之死是古代通常描述的程式化表演,但这个场景中描绘的是自然主义。这种风格代表了古代晚期的画家,其中奥弗洛尼·奥斯被认为是最有成就的。
重要价值和意义:意大利法院的调查表明,Ou flogny Ostao陶瓶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在1972年通过非正规手段以100美元的价格获得的。博物馆得到这个陶瓶非常兴奋,因为古代陶瓷画家欧·弗洛格尼·奥斯的作品非常罕见,而且是以这么低的价格从罗伯特·赫克特(罗伯特·赫克特)手中买下的,他因秘密倒卖和掠夺文物而被意大利政府通缉。2006年,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意大利政府签署了一项协议。根据这一协议,奥弗洛格尼奥斯陶陶瓶和其他艺术品的所有权被送回意大利。作为交换,博物馆被授予借用几件同等价值文物进行展览的权利。这个陶瓶仍在大都会博物馆展出。经过多年谈判,直到2008年1月,大都会博物馆才将陶瓶归还给意大利政府。
七。图坦卡蒙的黄金面具(古埃及)
时间和年份:公元前14世纪
概述:图坦卡蒙的金色面具在开罗的埃及国家博物馆。,埃及的国宝:图坦卡蒙金面菊,公元前14世纪埃及法老图坦卡蒙死后佩戴的面具,在他的墓中被发现。当他的木乃伊被发现时,他的头上戴着一个金色的面具,这使他成为当代已知的最著名的埃及法老。这个面具与真人的脸大小相当,只是遮住了他的脸。面具由金箔制成,嵌有宝石和彩色玻璃。额头部分饰有鹰神和眼镜蛇神,象征上下埃及;胡须垂在下面,象征鬼神奥西里斯。图坦卡蒙黄金面具是世界上最精美的艺术珍品之一。
重要价值和意义:图坦卡蒙曾在公元前1336年至公元前1327年统治埃及。他不是古埃及历史上最杰出的法老,但他是最著名最神秘的埃及法老。金色面具已经成为古埃及文明的重要标志。值得一提的是,他在19岁时神秘去世,留下了千古之谜。19岁的图坦卡蒙突然神秘死亡。他过早死亡,被匆忙埋葬,后脑受伤等等。
英国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howard carter)和他的团队花了19年时间,于1922年在埃及南部尼罗河西岸沙漠中的国王谷完整地挖掘出了图坦卡蒙的坟墓。这座出土古墓中出土的大量珍宝震惊了全世界。这是埃及考古史上乃至世界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图坦卡蒙之墓因其无可比拟的历史价值和神秘色彩,成为世界十大宝藏之一。关于图坦卡蒙的生死,一直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和猜测。
八。(以色列)死海经书
时间和年份: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
概述:以色列死海古卷是1947年至1956年在死海西北部基巴库兰荒野的洞穴中发现的古代文献。这些文件写于公元前2世纪至1世纪之间,他们的发现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1947年夏天,一个阿拉伯牧羊人去死海的西北角寻找丢失的羊。他爬上了现在被称为古兰经遗址的陡峭悬崖,偶然进入了一个洞穴,发现了许多装有羊皮纸卷轴和纸莎草卷轴的陶器祭坛。这些卷轴后来被证明是一些用希伯来语书写的早期犹太和基督教经文。这些发现于两千年前死海附近洞穴中的卷轴统称为“死海古卷”。
广义的死海古卷包括在死海沿岸陆续发现的古代洞穴中出土的古卷。从狭义上来说,死海古卷通常指的是在死海西北海岸的十一个古代洞穴中发现的,在蓝坤地区一条干涸的河岸旁边。
值得一提的是,自1947年以来,已发现近4万本书籍或书籍碎片。这些书大多存放在陶罐里,大部分用希伯来语写在羊皮上,少数用阿拉姆语(亚拉姆语)。据估计,古卷的完成时间为公元前1世纪至2世纪。两千年过去了,大部分古卷都成了碎片,只有少数完整保存下来。经过专家们50多年的努力,将近500卷书被部分或全部修复,其中《以赛亚书》是最完整的一部。
古卷的内容非常丰富多彩,主要分为三类:1)古卷中有近百卷是旧约圣经。除了以斯帖之外,旧约的每一卷都出现了,许多卷出现了许多次。2)卷轴包括许多圣经注释、圣经注释、解释书、伪经和伪经;3)包括非圣经文献。在非圣经文献中,很大一部分是关于世界末日的预言书,以及上帝消灭了邪恶势力,弥赛亚又来了的正义之国的著作。
重要价值和意义:死海经书是研究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发展史的文献资料。古卷的发现解决了以往学术界对《旧约》的诸多争议。由于《约翰福音》和《保罗书信》的写作风格和思想特点,被指责受到诺斯替主义的影响,一度被视为二世纪的作品。然而,同样的风格和特点出现在死海古卷的作品中,这表明约翰福音和保罗书信与死海古卷一样,属于第一世纪的作品,也忠实地反映了约哈纳和早期教会的社会面貌。此外,《希伯来书》和《启示录》还通过对比《死海古卷》的相关资料来确定完成时期,两者都不晚于公元70年。
特别是死海古卷中旧约的抄本为新约圣经的准确翻译提供了基础。值得一提的是,死海古卷帮助人们解决了一些关于新约教义的争议。此外,2010年10月19日,以色列文物局宣布,打算在谷歌网站上公布《死海古卷》的高清照片及其英文翻译,供研究人员免费使用。
九。(古希腊)费斯图斯圆盘
时间和年份:公元前17世纪
概述:费斯图斯圆盘是公元前17世纪的一个地球圆盘。它于1908年在希腊克里特岛的费斯托宫遗址被发现,现藏于希腊伊拉克里翁考古博物馆。它是一个直径为6.5英寸的赤土圆盘。圆盘两面刻有241个象形文字,由外向内呈螺旋状排列。字与字之间有明显的空隙。从文字图案的雕刻方式来看,圆盘还是湿的时候雕刻的。它由两个独立的模具压制而成。面板上有241个符号来代表人、动物、身体器官和各种物体。还有一些船的图案。最常见的符号是带头饰的头,类似于拉丁美洲Sim中埃及画中的非利士人。无数学者试图解读费斯图斯圆盘上的符号,考古学家认为这些符号与从希腊到埃及的古代文明有关。
重要价值和意义:盘上的符号是在泥盘还湿着的时候用活字印章刻上去的,这是迄今为止已知的最早的活字印刷文献。最近,虽然一些学者认为它记录了一个古老的天文日历,但没有人能解释这些文字和图案的含义。未成年人是欧洲最早使用文字的人。公元前2000年初,宫廷秘书已经用象形文字登记库存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泰晤士报》之前报道过,考古界最著名的谜团之一,古希腊米诺斯文明的费斯图斯圆盘被一位美国学者踢爆,认为它根本就是赝品。费斯图斯圆盘上的45个神秘符号被认为是4000年前的诗歌、经文、魔法铭文、音乐乐章,甚至是人类最古老的标点符号。然而,自从一百年前出土文物以来,没有人能够解释圆盘上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专门研究伪造古代文物的美国专家艾森伯格博士曾说,这些符号根本没有意义,因为费斯图斯圆盘是一个大骗局。
希腊当局拒绝让艾森伯格在展示箱外检查Festus光盘,理由是这些古物太脆弱,无法运输。只要用基本的科学测年方法,光热测试,就能证明艾森伯格说的是真是假,但希腊当局一直拒绝让光盘接受检查。
十、(中国古代商周)后母武丁
时间和年份:中国古代的商周时期
概述:后妈吴丁,又名后妈吴大方丁。最初于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是商代国王祖庚或祖贾为祭拜其母鄂而作,是商周青铜文化的代表作。武后鼎装饰精美庄重,工艺精湛,历来为世人所称道。最早于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是商代国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鄂而制作的,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经考证和考证,鼎腹内壁上的铭文& # 34;母亲E & # 34这是王上武定后妃的庙号。武后鼎是用陶瓷法铸造而成。商代晚期铸造后,至少需要1000公斤的原材料,只有大约200或300名工匠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经测定,该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古代文献记载的铜锡比例基本一致。
武后鼎装饰精美庄重,工艺精湛,历来为世人所称道。因此,它的价值更高。鼎身四周铸有精美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严和尊贵感。饕餮是传说中喜欢吃各种食物的神兽。它被铸造在青铜器上,以示好运和丰富的食物。耳朵纹饰俗称虎咬头纹,在耳朵左右两侧呈虎形,虎头环绕耳朵上部,嘴巴相对。老虎中间有个脑袋,好像被老虎吞了。耳朵顶端有两条鱼形的尾巴。尤其是铸在脚上的蝉纹,花纹展现出蝉身,线条非常清晰。
重要价值和意义:值得一提的是《后母武丁》是我国殷代青铜器的代表作,标志着商代青铜器铸造技术的发展水平和我国高超的铸造水平。值得一提的是后妈武鼎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 # 34;国家的财富& # 34;好名声。现为国家一级文物。2002年被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录。
武后鼎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文物。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鼎: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可作马槽使用。"马曹丁& # 34;。后武鼎是我国殷代青铜器的代表作,标志着商代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水平和我国高超的铸造水平。
附:其他5处世界级重要文物
(古埃及)罗塞塔石碑:罗塞塔石碑制作于公元前196年,刻有古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的圣旨。石碑上用希腊文、古埃及文和当时流行的文字刻有相同的内容,这让现代考古学家有机会在对比不同语言版本的内容后,解读失传一千多年的埃及象形文字的意义和结构,成为今天古埃及历史研究的重要里程碑。罗塞塔石碑于1802年抵达英国,并以英国国王的名义捐赠给大英博物馆作为收藏。此后,罗塞塔石碑一直陈列在博物馆的埃及馆中,是博物馆最引以为傲的珍宝之一。
(中国古代东汉)东汉铜奔马:东汉铜奔马,又名马龙超阙、马踏闫飞,是东汉青铜器。1969年10月在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东汉铜奔马重7.15斤。马昂首嘶鸣,躯干强健四肢细长,腿蹄敏捷,三脚空一脚踩在燕子身上向前飞奔。一匹巨大的马踩在一只飞奔的龙雀背上。龙雀惊讶地回头,展现出骏马凌空疾飞疾跑的雄姿。东汉铜奔马是东汉青铜艺术的杰作。它是汉人豪气和昂扬精神的体现,反映了汉朝的强大和富裕。
(德国)星云星盘:星云星盘是一个直径为30厘米的青铜圆盘,表面覆盖着蓝绿色的铁锈,镶嵌着金色的符号。圆盘上的一个符号可能是太阳或满月、新月和许多星星。在盘子的边缘,有两条后来加上的金色弧线,标志着夏至和冬至的夹角。最后添加的是另一个弧形,在盘底周围有许多笔划。第一次看到它的人可能会猜测它是一件装饰品或者是一枚古币,但实际上它是在德国星云的特尔贝格山发现的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星盘。值得一提的是,德国考古学家认为,这件出土文物的重要性不亚于英国著名的巨石阵和埃及的金字塔。
(中国古代东汉)玛塔闫飞:东汉铜奔马,又名玛塔闫飞,是东汉青铜器。1969年10月在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东汉铜奔马重7.15斤。形象苍劲俊朗,独具魅力。马昂首嘶鸣,躯干强健四肢细长,腿蹄敏捷,三脚空一脚踩在燕子身上向前飞奔。
(中国古代宋代)黑曜石-天目茶碗:黑曜石-天目茶碗是宋代的一种黑釉灯,宋人用来斗茶。日本人描述这个碗的时候,都用“碗中宇宙”这个词,说它好像是半夜海边看到的星星空,高深莫测。黑曜石天目茶碗烧制成功有很大几率,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会发出迷人的七彩光晕。当时的烧瓷专家为了让原本平淡单调的黑瓷有丰富华丽的纹饰,发展出了“黑曜石变”的技术。黑曜石因为对窑温、烧制气氛等条件要求极高,所以极为罕见。目前只有四盏代代相传的黑曜石灯,都被日本保存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