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芙妮旗下有哪些牌子(败光170亿,从遍地开花到关店9成,达芙妮的大溃败)

行走江湖,似乎依然只是一个坎坷之地。

晋江鞋企兴衰30年。他们生在草丛中,迷失在格局中。

温州鞋企生存十年,江南皮革厂倒闭,部分玩家无奈转型;

莆田鞋业公司倒了,这里的仿真鞋是“仿制”到让耐克怀疑人生。

其次是中国传统鞋企的集体倒下。



“鞋中宝马”百丽,市值一度达到600多亿港币,2017年被收购后仓促退市;

四次获得“中国真皮鞋王”的富贵鸟早在2019年就破产了;

“女鞋之王”达芙妮也于2020年8月宣布全面退出中国大陆及台湾省的中高端品牌零售业务,挣扎在生死边缘...

有没有可能说中国的鞋服行业要完蛋了?

一个

“鞋王”达芙妮这次可能真的凉了!

曾经遍地开花的中国女鞋之王,如今却在缩水。截至去年底,共有242家门店,与高峰期的6881家相比,减少了96%。

经过关店、线上仓储、转型、贴牌等各种调整,这位曾经的中国女鞋之王去年营收下滑83%,毛利下滑82.94%。

3月25日,达芙妮(00210.HK)披露2020年度业绩,显示实现收入3.64亿港元,同比下降82.89%,年度股东应占亏损2.42亿港元,同比下降77.39%。

到4月8日收盘时,达芙妮总市值仅为3.48亿港元,较峰值近180亿港元下跌98%。



在希腊神话中,达芙妮是骄傲的月桂女神。在现实中,达芙妮落入尘埃。

曾经,“达芙妮”家喻户晓。作为中国女鞋知名品牌,其门店遍布大街小巷,产品畅销大江南北。高峰时,“中国女性鞋柜平均五双品牌女鞋中就有一双来自达芙妮。”

这个创立于1990年的女鞋品牌,一路高歌猛进,从市值52.9亿港元,到三年85.8亿港元。销售额增长10.26%,两年内跃升至29.48%;达芙妮成功模式垄断的复制已经成为小企业高增长的模式...

然而,仅仅七年时间,公司就像过山车一样从巅峰到低谷。2015年以来,公司业绩一路暴跌。至2020年,股东应占年度溢利已连亏六年,共亏损约42.38亿港元。

你要知道,2014年公司营收103.56亿港币,现在只是零头,市值十有八九,一塌糊涂!

然而,比市值崩盘更可怕的是,达芙妮的鞋子无人问津。



达芙妮是哪里的牌子

丰功伟绩已去,达芙妮在品牌女鞋市场更难掩颓势。百丽国际退市,傅贵伯德破产,达芙妮会步其后尘吗?

回顾达芙妮的发展历程,其兴衰历史也颇为尴尬。

8090女生的青春有哪些回忆?除了她,还有一双她代言的达芙妮高跟鞋。

“爱上她,爱上达芙妮”,“美不打折,美百分百”,达芙妮曾经俘获了多少女孩子的心,而对于很多女孩子来说,达芙妮曾经是她们停在窗外却舍不得买的“水晶鞋”。

最后成了我刚上大学时妈妈给我的礼物,或者是我领到第一份工资后的自我奖励。

当我们听完《不想长大》终于长大了,曾经的“鞋王”达芙妮成了时代的眼泪。



作为“女鞋之王”,达芙妮一度占据近20%的份额,是中国大陆市场知名的女鞋品牌。巅峰时期与傅贵波导、百丽国际并称为中国鞋企的“三驾马车”。

随着公司控制权的变更和经营的疲软,达芙妮彻底沦为三流品牌,门店规模一再缩水。

2020年8月25日,达芙妮国际(00210.HK)公布,上半年达芙妮营业额同比下降85%,亏损1.41亿港元,线下门店数量从2019年6月30日的2208家锐减至293家。

达芙妮国际表示,将全面退出中高端品牌(包括中国大陆和台湾省)的实体零售业务,并关闭所有其他品牌销售门店。



消息一出,“达芙妮宣布彻底退出实体零售”登上微博热搜榜。有网友感叹“鞋王”风光不再,留言说“再见,我的青春”,感叹一代女鞋巨擘的逝去。

三个

所谓时势造英雄,巨头的没落都是从行业开始的。

从2015年开始,鞋服行业突然卖不动了。除了富贵鸟,达芙妮、蜻蜓、百丽等几乎所有以卖皮鞋为主的鞋企都在流血。最惨的是百丽和达芙妮,女鞋中的战斗机。

百丽被誉为鞋中之王。2007年上市时,市值高达600多亿港元。绝对的垄断优势一度让百丽躺着赚,宣称“女人走到哪里,哪里就有百丽”。2017年,在连年亏损业绩后,百丽被收购,仓促退市。

达芙妮同样痛苦。最高峰时有近7000家门店,市值近180亿港元。现在,关店6000多家,市值暴跌至3.48亿港元。基本没有翻身的希望。

作为一个广受欢迎的知名女鞋品牌,达芙妮为什么会沦落到这个地步?



有人说是缺电商,有人说是难加入。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达芙妮还是一个失败的传承。

从创立之初,贯穿家族内斗、权力斗争、豪门丑闻的股权结构和家族企业布局,就决定了鞋王必将陨落的命运。

1999年,达芙妮业绩下滑严重,随之而来的是1500万美元的资金缺口和公司高管的跳槽。

达芙妮创始人陈先民找不到侄子陈英杰,紧急任命他为达芙妮总经理。陈英杰打出了“做品牌,不做名牌”的策略,将自己的品牌定位为中档女鞋,同时配合关店、促销、去库存等策略来力挽狂澜。2000年,达芙妮扭亏为盈。

2011年,陈先民从掌门人的位置上退下来,陈英杰接过了企业的接力棒,成为达芙妮的第二任掌门人。但达芙妮的高光时刻似乎正随着第一代创始人的退休而逐渐结束。

2017年,陈英杰退出,达芙妮创始人之一张文一的长子张志凯掌管公司。改朝换代后,公司陷入了关店老店,开店新店,把线上作为去库存渠道的逆向操作。



随着公司供应链的更替和投资机构Wellington的退出,公司干脆在2020年年中宣布不再有线下门店,随后全面退出中国大陆和台湾省的实体零售业务。

总之,原因很多,但不可否认的是,楼会倒。

IV

这个世界上,没有不朽的神话!没有永远屹立不倒的巨人!

达芙妮,贝尔,傅贵·伯德...这些都是著名的“流行鞋王”,他们曾经依靠渠道扩张策略,将店铺开遍大街小巷,打造品牌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但是,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一切,线下门店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目前原本用来抢占市场的渠道,变成了增加库存,抬高成本的负担。然而,过去的辉煌让他们固步自封,没能搭上电商的快车。



世界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纵观中国波澜壮阔的商业发展史,每一个大企业的成长和繁荣都赶上了时代。巨头的终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形式的误判,错过了时代发展的红利。

为什么本土鞋企巨头普遍没落?根本原因是时代变了!

曾几何时,中国人喜欢皮鞋,富贵鸟顺势崛起;如今市场已经成为90后、00后的天下,休闲鞋、运动鞋、球鞋大行其道,传统鞋企的没落已经成为必然。

不尊重时代的人,会被时代淘汰;不尊重消费者,就会被消费者抛弃。



因此,我们必须充分洞察消费者的心理,不仅要有效传达产品的卖点,让消费者记住你,还要激发消费者的共鸣和互动,让消费者认同你。

商业史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之旅。媒体喜欢凑热闹,观众喜欢看热闹。只有参与者才能感受到金戈马铁灵魂的喧嚣。

参考资料:

斑马消费《达芙妮崩盘:从遍地开花到关闭90%门店,靠贴牌自救?》、

新业务要参与“从关店6000家到年赚22亿,中国真正的鞋王重生”,

尖刀金融“市值蒸发98%,6000多家门店关门,中国女鞋之王彻底崩塌”,

财经八卦频道“10年前请她做代言的达芙妮,关店了!但是你仍然不知道它的老板是谁,

投资人“一代鞋王”撑不住了:彻底退出实体零售!年冠门店超6000家,巨亏近40亿港元。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暂无相关文章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