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临近,家家户户都在准备年货,但霞山区王家庄街道东苏格村的苏连军却忙着把农民们编的花篮运到各大市场。近日,记者随苏连军走进该农户家中。远处的笑声不断从农家传来,五颜六色的花篮映入眼帘。“我们村编花篮已经很久了,但是不赚钱,就越来越少了。但没想到小屋坚持下来了,真的起作用了,带动了几十户人家一起干,我们都用它赚钱了,把小花篮推向了潍坊,青岛,济南,甚至省外的大市场。他在我们村也算是个有钱人了。”一进屋,50多岁的农民苏就兴致勃勃地和记者谈起苏连军花篮的发展史。
从事手工艺十余年
爱情依旧不减
“我没有任何大学问题。初中毕业也找了很多工作。最后发现我们村有很多花篮,很好学,就学着编了,没想到编完就上瘾了。”苏连军还讲了编花篮的事。“那时候,我就是喜欢。后来逛了外面的市场,才知道编花篮不仅是一门手艺,还能发财。当时村里的编织技术很落后,品种也很单一,我就出去学习了。从一些简单的花篮开始,我虚心向师傅们学习,刻苦钻研,很快就掌握了编花篮的技巧。回来后,我把技术教给了农民。想起来已经十六年了。”面对记者,苏连军不禁感叹,但他对编花篮的热爱不言而喻,从少年到如今带领农民致富的花篮世家。“当时很多人不理解,说一个小伙子不老老实实干活,学大姑娘老男人老太太干的活。但当我带着我的技术和客户回村后,村民们才看清楚,这个花篮里还有那么多门路。当时我就更加觉得我要把这门手艺学下去,做大,带领农民走出去,现在我也下定决心要把这门手艺继续传承下去。”苏军自信地告诉记者。
不仅继承而且发展
带领村民致富
在当今复杂多变、不断更新的市场中,苏连军充分发挥自己头脑灵活、工作认真的优势。每当市场上有什么新款式,他总是第一时间买下来研究,经常会想出很多好点子来创新。“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对便利性的日益追求,这些传统手工艺品已经逐渐从仅仅具有实用功能变成了欣赏品或节日礼品。能继承传统手工艺并从事生产的人更是弥足珍贵,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创新,加入现代元素,才能跟上市场需求。”正在农户家收货的苏连军告诉记者,“随着市场的发展,我们尝试了多种生产模式,款式型号增加到三四十种。现在,安装了新的机器设备,省去了很多工序,我们现在实行分工序生产,质量和产量都得到了提高。”“我很佩服苏连俊。刚开始只能做两三种花篮,价格很低。出去卖的时候很难卖。没想到现在苏连军教了我们几十种花篮编织方法,我们不用离开家,每个人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官庄的农民陈玉珍高兴地欣赏着。如今,为苏连军加工的长期固定农户已经发展到20多个,还有其他县市的农户来这里学习。每次苏连军和儿媳杨忠云都倾尽全力教授花篮编织技艺,甚至上门教授,他们希望这门手艺能真正代代相传。
小花篮在大市场很受欢迎
巧妙地寻找新的销售渠道
东苏格村开始大量编织花篮已经有20年左右的历史了,他们的村庄管理和销售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以前是一家一家操作,自编自卖。后来我们成立了统一市场,集中生产和销售。但是这里的交通条件和市场都不是很好,过几年也不是很好。”正在忙着编花篮的东苏格村农民苏尔贵告诉我们。“那时候很多人跳槽,剩下的大多是老年人。没想到苏连军自己接下了这份工作。他提出由他来供应材料和材料的后加工。农民只需要按照他的模型和要求制作就可以了。成品生产出来后,他会按照订单全部拿走,他会从车上接货到成品,现场结算。真的是省心省力又有利可图。”随着生意越做越大,产品越做越全面,越做越优,苏连军受到更多客户的欣赏,也让他的产品销售更加火爆。“实际上,现在我们仍然有一个统一的生产市场。订单特别急的时候,我们就统一过去。一般两三天左右一户就能拿够一车的货,我就下车直接去农户家收。”苏军告诉记者,“现在基本上每天都要发一卡车的货。我会自己送到最近的地方,更远的地方我会发物流。而且我们现在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网络展示平台,可以直接在线洽谈下单。我们可以按单生产,大大减少了积货和对市场无知的弊端。下一步,我们将加入更大的电商平台,争取形成自己稳定的物流路线,吸引更多的农户和商户加入,形成新的联盟。”
想爆料吗?请登录阳光连线(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81695000,或登录齐鲁官方微博(@齐鲁。com)提供新闻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