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最大的PE到底有多猛?
投资界获悉,黑石正式公布了2021年第四季度财报,资产管理规模再次创下纪录——8810亿美元,同比增长42%。过去一年,黑石历史性地流入2705亿美元。这不仅打破了自己的记录,也创下了整个行业的新纪录。
黑石集团负责人苏世民在电话会议中提到2021年几乎每一项指标都是黑石历史上最显著的成就。与此同时,黑石预测2022年其管理规模将增至1万亿美元。这是他们计划在2026年实现的目标,但很快就会提前实现。黑石1985年在纽约成立,花了37年时间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万亿美元的PE。
黑石的成绩单也是VC/PE规模化时代的重要注脚。近年来,从PE巨头到明星风投,从海外到国内,不同背景的不同类型机构在规模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已经成为共识。
掌管8810亿美元,史上最高
宇宙最大PE来了
如果要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黑石的一年,“成长”是最贴切的一个。看看规模就知道了,增长很大。截至2021年底,黑石私募基金资产管理规模超过2600亿美元,同比增长24%,房地产基金资产管理规模为2795亿美元,同比增长49%。
到目前为止,黑石的AUM(资产管理规模)已经达到了8810亿美元左右,超过了地平线。横向对比也难出其右——截至2021年底,KKR AUM近4710亿美元,同比增长近87;凯雷的AUM为3010亿美元,同比增长近22%。
具体案例也很典型。2017年底,黑石成立首只亚洲基金,重点投资医疗、高端制造、消费等行业,规模23亿美元。该基金去年到期。财报显示黑石首只亚洲基金的IIR(收益率)高达74%,是2021年黑石私募基金中IIR最高的。
去年12月,黑石设立了第二只亚洲基金,认购限额不超过65亿美元。到2021年10月,已经融资60亿美元,但今年2月正式关闭时,规模是110亿美元,是整个行业的骄傲。
四年时间,一期规模从23亿美元增长了近5倍,达到110亿美元。事实上,黑石在4年前就能够筹集到更大规模的资金。比如2017年同一年,黑石还募集了第一只核心私募基金,规模近48亿美元。但我一开始并没有选择这么做。可以说,我以前对亚洲并不看好,也不谨慎,但现在情况大不一样了。
此外,黑石亚洲房地产基金的规模也在不断增长。2013年,黑石成立了首只亚洲房地产基金,规模近43亿美元。2017年成立第二家,规模73亿美元,2023年到期。到2021年底,黑石第二只亚洲房地产基金的IIR为13%。2021年,黑石还成立了第三只亚洲房地产基金,认购上限为63.8亿美元。据悉,该基金正计划融资90亿美元。
除了规模,黑石的收入也在增长。以黑石私募股权投资部门的已实现净分配为例。2021年总营收为39亿美元,而2020年这一数字仅为19.7亿美元,接近翻倍。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黑石亚洲基金,黑石三期能源基金2021年的收益率也很高,IIR高达64%。
仔细观察IPO案例,黑石在退出方面也有所收获。比如“美国Momo”Bumble和网络名人植物奶品牌Oatly。
2019年7月,邦布尔陷入性丑闻和歧视女性的负面舆论中。黑石收购大量股份,估值30亿美元。在Bumble IPO之前,黑石持有25.9%的股份,是第一大股东。2021年2月,Bumble登陆纳斯达克,首日开盘价上涨77%。一度市值139.7亿美元(约900亿人民币),黑石成为最大赢家。
2020年7月,黑石还率先向网络名人植物奶品牌Oatly2融资2亿美元。2021年5月,Oatly登陆纳斯达克,成为“全球植物乳第一股”,上市首日市值约120亿美元。招股书显示,Oatly IPO后,黑石仍将持有其6.7%的股份。
2021,黑石扫货
联手投资2000亿
今年,苏世民毫不犹豫地巩固了自己在亚洲的地位。
其实他和中国的缘分很深,交集很早。时间可以追溯到1990年,苏世民第一次带着13岁和10岁的孩子来到中国。1992年,黑石开始在中国从事商业活动。互动也是你我之间。2007年,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选择黑石作为其第一笔海外投资。2016年,清华苏世民学院落地。
现在苏世民对中国的科技和医疗产业非常有信心,“在科技领域,中国无疑正在成为世界的领导者。”他还提到,“随着中国越来越成熟,越来越了解科学、技术、生物和相关产业,你会看到一个非常强大的产业的诞生。此外,医疗健康在中国的推广激增,它已成为一个有利可图的行业。”
聚焦黑石2021年在中国的具体投资,或许大家都有印象。投资数据和物流地产是主题。其中,最出彩的是在数据中。2021年6月,黑石以13亿美元从泛海集团手中接受了市场情报咨询机构IDG集团。IDG集团也是IDG资本的母公司,其IDC数据业务和媒体业务非常有名。在这笔交易中,黑石卖了1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80亿左右,花费不小。
这次投资也延续了黑石过去的投资方向。2020年,黑石向第三方数据中心世纪互联投资1.5亿美元。今年1月,黑石再次向世纪互联投资2.5亿美元。
2021年,黑石在中国房地产领域的大动作也可以用惊人来形容。黑石收购SOHO中国的计划激情四射,过程一波三折最终失败,但显示了其蓬勃的野心。SOHO中国,成立于1995年,是知名老牌商业地产开发商,北京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之一。
此外,黑石拿下 R&F综合物流园区。R&F综合物流园成立于2007年,是R&F地产旗下唯一的物流园,也是大湾区最大的城市物流园。2021年,黑石连续两次出手,花了53亿。从资金量来看,这也是一件大事。
为什么看好物流地产?苏世民曾说,“在房地产领域,我们对符合发展趋势的投资主题非常有信心。看好物流地产是因为中国线上电子商务的发展会产生很大的仓储需求和物流需求。我们认为这两个领域有非常有吸引力的投资机会。目前我们在中国的核心物资集散地有仓储物业,我们把这些物业租给了头部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和中国的科技公司。”
放眼海外,黑石2021最轰动的投资是与凯雷(Carlyle)等人组成财团,收购美国医疗用品巨头Medline Industries(中文名“Medline”),交易金额高达340亿美元(约合2174亿人民币),是史上最大的杠杆收购案之一。
VC/PE的震撼现场:规模化时代
做大已经成为共识
作为全球最大的PE,黑石的一举一动一直充满风向标的味道。就像黑石凶猛的基金管理,有中国风险投资人感叹:VC/PE正在进入规模时代,甚至是规模为王。
回想2020年第一季度,受疫情影响,黑石业绩亏损26.1亿美元,比其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遭受的损失严重得多。当年4月,黑石控股的新西兰汉堡王甚至申请破产。当时,苏世民每隔一天就和红杉中国的负责人沈南鹏进行一次对话空。苏世民提到,700项投资中,只有一项破产,这表明我们仍然可以做到不亏损。
在那次对话中,沈南鹏和苏世民畅谈,这是一场思想的盛宴。红杉中国和黑石一样,早已在规模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2008年,红杉中国募集人民币资金10亿元。2020年,有消息称红杉中国募集的第一只人民币基金规模已经变成180亿元。纵向一比较,说变化大也不为过。
许多人把苏世民作为研究对象,比如当地风险投资家之一陈达财智的董事长刘洲。2012年,陈达团队去美国考察红杉和黑石。后来,苏世民在央视《对话》上做了一个节目,刘洲甚至特意安排在合伙人会议上和合伙人一起看那个视频。
做黑石这样的资产管理平台,是刘洲思考多年的方向。他过去一直持观望态度。2015年,他说,“我们成立了新的部门,适当延长资产管理链。先去两年,看看要不要做大资管。”
2021年,刘伟在接受投资界采访时透露,未来陈达将进行大规模资本管理和国际化布局,弥补过去20年的短板,在未来5年内,形成VC、PE、固定收益、M&A的投资和退出闭环,打造投资行业大规模资本管理平台。
这也反映在陈达的筹款情况上。虽然其筹资节奏相对稳定,但规模也在逐渐增大。2012年,陈达融资20亿元。2016年融资30亿元。到2018年融资54亿元,到2021年融资68亿元。
让外界印象深刻的是刘洲的随口一句话,“这次募资68亿,那么下一期可能是80亿,之后是100亿,稳步向1000亿规模迈进。"
曾几何时,投资圈强调“命中率”,小而美的精英文化盛行。但如今无论是海外还是国内,以黑石等大资管平台为代表的规模化趋势势不可挡。甚至规模成为核心竞争壁垒。众所周知,在几乎所有的头部启动项目中,中小机构很难挤进去,除非你能多给点钱。
规模才是王道。我们可以看到,投资机构的规模已经成为争夺项目的最具杀伤力的武器之一。因此,回顾过去两年,人民币基金或美元基金融资100亿元并不鲜见——高淳创投、高蓉资本、祁鸣创投、源码资本、五源资本、中鼎资本...在这场大型比赛中,没有人愿意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