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微信官方账号:Tamen (ID: dt-tame),作者申会,作者王超静,标题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上海拥有“别人家的孩子”的一切光彩——2021年,上海有6913家咖啡馆,居世界第一;便利店6750家,全国第一;截至2020年底,上海有2018家酒吧和396家有演出的直播房。2020年上海夜生活电影157656部,2021年全国第一。
但就像电影《爱情神话》引起的讨论:这是上海的真实生活吗?
作为一个在上海土生土长的95后,笔者从小目睹的场景,并不是梧桐、武康路(原“法租界”所在的街区之一)、建筑林立的现代化城市,而是一片“未开发的土地”,那里有着中国县城的一切特色。没有肯德基,麦当劳,星巴克。沿街有各种各样的小店,如单县羊肉汤、胡阿祥沐足和振鑫五金商店。自行车会从人行道上的人群中冒出来。居民楼不远处有一大片农田,早上还能看到人在种地。
这是上海郊区的另一片——上海,也是上海文学作品叙事中经常被遗忘的部分。
根据上海城市规划的划分,上海的中心城区是指黄浦、徐汇、长宁、静安、普陀、虹口、杨浦和浦东新区(外环线以内城区),郊区是指闵行、宝山、嘉定、金山、松江、青浦、奉贤、浦东新区(外环线以外)和崇明。
根据2021年上海市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上海市中心城区人口为6683712人,占比26.9%。郊区人口12505671人,占50.3%。2020年,上海各区常住人口前6名都在郊区。
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如果和人数相比,他们的生活似乎更能代表上海。
另一个数据是近30年人口流动的趋势是上海人向郊区流动——根据上海市第五、六、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上海中心城区人口比例分别为42.24%、30.3%、26.87%。
为什么上海人要搬到郊区?以前“从郊区到市中心比去江浙省还远”就相当于住在二线城市?上海的“郊区人”和“城里人”是如何看待对方的?在城市边缘生活后,人的生活是不是也边缘化了?上海郊区五个新城的建设在多大程度上吸引人们到郊区定居?
我们采访了八位出生在上海并与上海郊区生活相关的人。以下是他们的回答-
1.出行:最难的问题是“怎么去地铁站而不是挤地铁”
截至2021年12月,上海地铁线路(含磁悬浮)20条,车站508座,总里程831公里,位居世界第一。2021年,上海地铁日均客运量978.1万人次,全国第一。地铁是生活在上海的人们最重要的出行方式。
大多数住在郊区的年轻人至少要经历四步:步行、公交、地铁和自行车共享。其中,最难的是“不是挤地铁,而是我怎么去地铁站”
这也是影响他们生活方式选择的关键因素。
@黑客
-我住在郊区,受不了通勤。我从上海搬到北京工作
我出生在上海的内环。5岁的时候,我搬到了外环的家。到了上学的年龄,父母听从长辈的建议,安排我到不同的地区读书,以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
但从7岁开始,我就觉得最痛苦的不是上学本身,而是通勤的苦和累。2002年,我上小学一年级,只有一辆74路公交车能把我从家送到地铁站,途经18站(途中还要经过一个蔬菜水果批发市场),全程1个多小时。
在晚上高峰时间,这辆公共汽车像春运列车一样拥挤。书包背的时候很难移动。动了就要惊动旁边几个人。孩子容易犯困。好在公交车上人的密度很高。站着和躺着差不多,还能经常打个盹。
很多大人不忍心看我站着睡觉,觉得我可怜。不仅我会让座,一些菜农的蛇皮袋和装满大白菜的篮子也会叫我坐下。等我再大一点,就不会羞羞答答地坐下来了。一方面会影响别人上下车;另一方面,陌生人会向我倾诉,说这么小的孩子上学好辛苦。我总是很委屈。
这是一种非常令人不安的生活,持续了大约九年。进入高中大学后是住宿制,没有通勤的麻烦。大学毕业后,为了上下班方便,想在家附近找一份合适的工作,但是找不到,就做了半年左右的自由职业。
我也很幸运。后来,我得到了一份非常好的工作,以北京为工作基地。工资足够我在公司附近租一套房子。我毫不犹豫地离开了上海,成了一名北方的漂泊者。
@雪碧
——想出去,只有一天要去好几个场馆才觉得值得
从家走到地铁站大约需要25分钟。有公交车,但如果不是早晚高峰,我要等半个小时的公交车,还不如走路快。在社区之外,基本没有运气去扫剩下的自行车共享。到了地铁站,一般要换2-3条线才能到目的地。
我实在受不了25分钟的步行时间——我已经忽略了在地铁上的时间。所以我周末要出门,就从小区门口打个滴滴,一个起步费就到了地铁站;如果晚上九点半以后还不回家,最后一班地铁和公交可能都停了,只能打车。以淮海中路为例。打车回家需要130-160元。
高昂的交通费用让我需要精打细算,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我心里经常会有一个小计算器:比如这个周六中午我要去参加一个同学聚会。我什么时候能结束?你今晚能邀请一个朋友来吃饭吗?晚饭后,你想邀请另一个朋友来家里住吗?
我不是一个社会人,这样激烈的周末活动不会让我感到充实和快乐。但如果整个周末不去市区,我就呆在家里玩王者荣耀,吃外卖,一天睡12个小时,等到周一上班,来回奔波。
如果周末不在,只有一天到几个场地,才觉得所有的花费都是值得的。
2.工作:郊区人倾向于选择一份工资低但没有朝九晚五加班的工作,过着“无焦虑”的生活
DT财经收集了2017年上海288个地铁站的进出站客流数据。通过分析得出结论:除了火车站是交通枢纽外,上海其他五大办公场所均位于内环以内的黄金办公区域:徐家汇、人民广场、静安寺、南京东路和陆家嘴;一般的办公场所,除了虹桥火车站,都在外环以内。
很容易理解,中心城市在工作机会的含金量、高性价比的收入、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适性等方面拥有压倒性的资源。
但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受访者选择在郊区找工资低的工作,占比超过六成。
@芒果
-工作3年,月薪5000,感觉很满足
我是土生土长的上海郊区人,毕业后在家附近找了份工作。广告公司,主要做线下居委会的宣传广告牌,所以没有加班,基本都是闲活。工作3年,目前月薪5k,每月开销在1k-3k之间波动。还有8w存款,也不稳定,想花就花。
其实我现在做的设计工作是我喜欢的,所以我很满意。我觉得这样可以。如果换到城市高薪工作,早上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路上,心情和压力都会很大。没必要用后续的钱来弥补身心的损失。我绝对不想只为了钱去做。
在大城市,人们常常用标签来区分人:“你住在哪里,你在哪里上班?”仅仅两个简单的问题,就能轻易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很多人被这些地域标签所困。他们虽然买不起内环的好房子,却不顾一切地往自己心目中最高级的写字楼里钻。似乎只有进出这样的大厅,他们才能抬头做人。
我不明白为什么人要有向上爬的压力和野心——在我看来,上海已经是最好的地方了,重要的社会关系已经稳固。
3.迁徙:上海和上海郊区是两个被围困的城市。有些人想出去,有些人想进来。
房地产行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1月,上海住宅小区平均房价为63978元/平方米,其中内环平均房价为96677元/平方米,外环为42922元/平方米,外环为25320元/平方米。2021年内环平均房价涨幅超过20%,即将进入10w+。
地段是影响房价的重要因素。这意味着,大部分有购房计划但并不宽裕的人,会选择上海郊区作为自己在这个城市生活的第一步。
另一方面,住在中心城区可以是极好的,也可以是极差的。
《网络名人抢占上海滩》一文中提到,在社交平台上,无数在武康路打卡的人都会在帖子里写一句“我羡慕住在武康路的人”。然而,居民真正的愿望是“我真的想搬家”。
@滴滴
——我家附近的小楼都被上海人买断了
我家旁边有一个4A风景区,附近还有一个孔庙。每周都有很多老年男女乘坐大巴随旅行团游玩。
据我所知,我家附近的一些小楼已经被上海人买断了。大部分是想在郊区退休的老年人,都觉得农村空很吃香。
我身边也有例子。我朋友的父母是圈内人。有一次他们来我家附近玩,直接在这里买了房子,打算在这里养老。原因就像他们买房时说的那样,“买得起的内环又旧又小”,而在外环买房,住房舒适度得到了显著提升。
今年有结婚计划,打算在郊区买套婚房。追求更多是一种生活的慰藉。我不喜欢住在城市里。走在武康路或者静安商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嘈杂”和“人多拥挤,我连路都走不快”。
有一次,我去武康路一个朋友家玩,看到居民在楼下大门口贴了一张醒目的红字告示,上面写着“禁止私楼入内”。走在路上,到处都是网络名人团队在拍照。
朋友说,她不化妆就不出门,因为楼下到处都是精致的化妆网上名人,她会觉得和整个街区格格不入。
@偶数
-我已经像厕所一样在我身边住了两年了,但我还是无法离开闹市
两年前,父母在上海朱家角古镇买了一套平房。装修完了,我回家了。
当我打开门时,我的第一反应是震惊。这是一个我做梦都不敢想的“家”。客厅明亮舒适宽敞,走廊有3米多长。落地窗被竹子遮蔽。楼下有个小花园,可以种花,狗在跑酷。
当时为了上下班方便,在上海北外滩租了一套房子,已经住了两年厕所般的侧卧室。房间很小,只能放下一张床,每天盘腿坐在床上化妆工作。
住房舒适度差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的房租快到期了,涨了800块。我觉得不值得。我觉得还是回家好。如果通勤不方便,周一到周四住快捷酒店,周末回家。
我离不开闹市区。下班后,我可以看脱口秀和乐队表演。春天就要来了。我可以每天晚上在梧桐的树荫下散步。路上会遇到吵架的情侣,看到几个大爷大妈站在小区门口开心的聊天。
这些陌生人一起构成了我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4.生活:内环人,拆迁人,郊区人。
在采访中,我们还发现了电影《爱情神话》中老白的原型之一。一个因为拆迁“为了实现财务自由”而从内环搬到郊区的人。还有一个家住郊区,在上海和家住内环的男朋友异地恋的女生。我们发现把这三者放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有趣的魔人对比。
@老白
——“我买这套房子,主要目的是扩大内环的交际圈”[S2/]
我是电影《爱情神话》中老白的原型之一,前女友是这部电影的编剧。
很多人看了《爱情神话》后觉得故事“悬”了。比如主角老白居然有个小房子!哈哈,我在上海“法租界”一带也有一套小房子。
建筑师帮我设计了一个房子,一点也不像家,更像一个美术馆,可以用来举办艺术展。家里只有一只猫,200多平米。三楼有私人影院,一楼是大厅,公共活动室空。
住在这里,我的生活很随意。一般就是健身,种花,买菜,偶尔逛逛自己的或者别人的工作室。我买了这所房子。主要目的是扩大内圈的交际圈。朋友越多,离核心人脉和资源越近。
@乔纳斯
——因为拆迁,实现了财务自由,从“内圈人”变成了“郊区人”[S2/]
2016年底,内环老房子拆迁,外环外我拿到了一套两室一厅,100万现金。在我刚刚30岁的时候,我实现了火,也就是财富自由和提前退休。
辞职后先开了一家淘宝店,收入不理想。丢了5w,本来就不多,慢慢也就不理会了。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和朋友一起创业,项目利润不理想,收入也没有什么起色。
到现在,我已经五年没有任何收入了。五年来,光是日常生活费就有100w W,因为入不敷出,两年前拿房子做抵押,借了60w炒股,亏了40 W。
刚看了一下银行卡余额,903元。这个月我得开始找工作了。
好在在上海已经有房,日常生活也没有太多开销。虽然住在郊区,但生活上并没有难以忍受的不便。
最大的抱怨是,作为一个老静安人,我习惯在10分钟的步行路程内吃到新鲜出炉的饭菜。但上海郊区是美食的沙漠,偶尔发现一份不错的外卖会让人很兴奋。忍不住频繁光顾,带着一丝惶恐,总有一天送货会超出范围。
@ Double PRETZ
[/s2/]——郊区人,还有“内心的梦想”[S2/]
我住在上海郊区,男朋友住在原“法租界”地区。自从我们上次见面以来已经两个月了。上海的两个人好像都在谈异地恋。
我工作忙,他比我还忙。所以平时我们的约会内容就是下班后绕着半径两公里的建国西路走一圈,约会轨迹框在梧桐掩映的房屋和兼容画廊、水果摊的小巷之间。散完步我就送他回家,回公司加班。
上一份工作在南京路商圈,007,最近回郊区工作。我准备尝试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周末租一个带花园露台的airbnb,白天邀请几个朋友来我家看老电影,晚上用来约会。
这个额外的费用负担也不小。还好我收入还可以。另外还有一些兼职的渠道。我可以利用业余时间上夜班空赚钱,周末享受生活。
上海的内外环之间,有两种生活景观——内环人慢慢的中产生活,精致而宁静;外环人创造“乌托邦”,享受脚下的上海。但正如读者@格子所说,一个巨型城市总是流动的,只是这种流动一般让人难以忍受,人们削尖脑袋往里钻,慌慌张张地逃离。
参考资料:
1.最拥挤的地方不是市中心,超过50%的上海常住人口住在郊区。时代周刊
2.《上海鄙视地铁数据链》DT财经
本文来自微信微信官方账号:Tamen (ID: dt-tame),作者:申会,编辑:王超静
此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许可请勿转载,请联系hezuo@huxiu.com获得授权。
正在改变和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嗅这个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