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普通消费者眼里,华为最强的是什么?我觉得应该是执行力和组织能力,有点像《孙子兵法》里的“林峰火山”,决定了华为更高层次的技术研发能力和产品能力。
在HDC2021开幕之际,我们也有必要回顾一下这个操作系统的前世,一个曾经不可理解,不被看好的系统,是如何顽强成长,获得用户,获得理解的。
805天85天前,鸿蒙系统一发布,我们就说“华为终于成为‘超级终端’公司了”。有趣的是,最能体现鸿蒙系统能力的功能被称为“超级终端”。在这里,鸿蒙系统具有统一底层、跨设备和分布式的特点。
▲鸿蒙系统的超级终端功能
与以前通过蓝牙、Wi-Fi或ZigBee连接的智能设备相比,鸿蒙系统在思想上走得更远。通过“分布式软总线”技术,该系统中的设备被无感知地发现和连接。而且各种设备的基础硬件能力也可以像“活字印刷”一样自由组合:手机摄像头作为无人机的摄像头;蓝牙耳机代替电视扬声器…
▲分布式软总线
在这里,鸿蒙系统在基础通信和终端设备之间做了大量的工作(除了分布式软总线、分布式设备虚拟化、分布式数据管理和分布式任务调度),达到硬件互助和资源共享的效果。而且,得益于现在鸿蒙系统的产品已经初具规模,如果有一整个家庭桶的鸿蒙系统产品(手机、耳机、音箱、手表、电视等。),你将体验到更加无感便捷的智能生活体验。
比如你在做家务的时候接视频电话,可以把手机连接到智能屏幕上,把智能屏幕的屏幕、摄像头、扬声器虚拟成本地资源,而不是手机本身的屏幕、摄像头、听筒、扬声器,从而在做家务的时候通过智能屏幕和扬声器实现视频通话。
自从我们知道鸿蒙系统这个名字以来,已经有805天了。事实上,我们已经可以感受到鸿蒙系统带来的体验变化。这种改变不是翻天覆地的,更多的时候,是无声无息的。
人们使用设备的基本习惯已经养成。在体验层面,华为要做的不是再造轮子,而是让轮子跑得更快更稳。
然而,作为一个面向未来的系统,鸿蒙系统不是简单的手机操作系统或智能设备操作系统,而是为不同设备的智能、互联和协作提供统一语言的操作系统。对于设备开发者,鸿蒙系统采用组件化的设计方案,可以根据设备的资源能力和业务特点灵活定制,满足不同终端设备的操作系统需求,从汽车到手机到手表到电视,甚至行车记录仪和智能微波炉。
简而言之,用户能感知到的是,鸿蒙系统能适应各种设备,让它们变得亲密。这个大游戏听起来有点耳熟,不就是华为硬件上“1+8+N”反复强调的场景吗?如果“1+8+N”中的数字代表器件,那么“+”实际上可以进一步理解为鸿蒙系统的“分布式软总线”技术(之前是华为Share和HLink)。
这样鸿蒙系统就可以覆盖智能家居、智能办公、智能出行、运动健康、影音娱乐五大生活场景。有一些场景华为已经很熟悉了,比如手表+电视,手机+平板+电脑协同工作;当然,鸿蒙系统刚刚进入一些领域,比如汽车。
鸿蒙系统于2019年8月9日公布,今年6月正式推送到终端。截至目前,新版华为开发者大会HDC2021即将亮相。鸿蒙系统已经经历了讨论阶段,并开始走得更远。
尽管华为的消费者业务遭受了打击,但鸿蒙系统跑出了一个加速度,这与“超级终端”的概念相匹配。一组数据可以说明这个速度:
对于华为来说,赢得鸿蒙系统用户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时至今日,华为手机在中国的活跃设备数依然排名第一,即使外部制裁并未停止。这是鸿蒙系统的基本盘。
起初,当鸿蒙系统没有被推动时,人们争论它与AOSP的关系,它是否是一个壳,等等。然而,在推送之后,人们关心的问题变成了鸿蒙系统体验如何?
▲鸿蒙系统为华为手机带来多重拍照功能。
华为发布的知乎鸿蒙系统2在鸿蒙系统的上手体验如何?值得升级吗?问题下方,第一时间有数百用户回答。其实总结一下,这些答案都差不多:
如果说在现阶段解释和AOSP的关系需要很大的一口气,那么真机体验其实要浅薄得多,到最后,大部分答案也是引出那个问题。值得升级吗?值得。
事实上,今天1.2亿鸿蒙系统用户的结果也与上述问题和答案有关。如果说鸿蒙系统体验和之前的系统大不一样,体验倒退,各种app闪退,各种系统bug,那么我们现在讨论的话题可能就是“欲速则不达,1.2亿用户被鸿蒙系统搞惨了”。
还是那句话,华为在这里不是反复做轮子,而是考虑让轮子跑得更快更稳。
虽然鸿蒙系统最早进入公众视野是在前年,但鸿蒙系统的起点是在2017年,当时一个万物互联的概念首先进入人心,智能手机市场处于巅峰,一切都充满活力,一切都围绕着移动操作系统。当时,华为已经开始了鸿蒙系统内核的技术验证。
这就是科技公司和消费电子公司的区别所在:前者看得更长远,更深入。
轰轰烈烈,其实问题也在逐渐显现:目前主流的操作系统大多只针对特定的某几个终端,缺乏消费者跨设备无缝体验的设计,开发者为不同设备的重复开发和应用付出高昂的成本。随着新装备形态的不断出现,体验和生态困境会越来越明显。
在用户感知层面,使用的设备越来越多:电脑、平板、手机、智能手表、智能家居产品、互联网汽车。基本上,这些产品都有独立的操作系统。虽然设备没有脱节,但体验并不统一。普通用户看不到的是开发者的痛苦。如果开发成本太高,那么生态就很难繁荣,生态体验就很差,那么用户就很难留住,如果用户少了,那么开发者就没有动力去开发新的生态设备。
鸿蒙系统的发布早于预期,但即使没有外部制裁,华为也已经明确表示,未来10年将专注于“全场景智能生活”的核心战略。鸿蒙系统是一个新的操作系统,以满足全场景时代的需求和挑战。事实证明,4年前未雨绸缪,不仅是为可能的危机做准备,更是为未来10年做铺垫。
2019年,余承东透露,华为有四五千员工参加了鸿蒙系统体系的R&D。2020年,华为在R&D的投资达到1400亿元,鸿蒙系统是华为R&D体系中的重中之重。
所以,鸿蒙是什么?华为消费者业务AI和智能全场景事业部总裁王表示:
鸿蒙系统操作系统的出发点不同于其他操作系统。它不是另一个Linux、Android、iOS,而是为全场景、多设备、业务协同、低时延、高安全性的挑战而生。从耳机到路上跑的汽车,都使用相同的服务系统或者相同的鸿蒙系统DNA,使得不同设备之间的连接共享一套语言,设备之间可以相互通信。
这种设备交换的场景有很多,比如华为举了个例子:
如果用户在开车,上车前在手机上规划导航路线;上车后,导航自动迁移到车载机和车载音箱;下车后,导航自动迁移回手机。如果用户骑车出行,在手机上规划导航路线,骑行时手表可以继续导航。
这是一个体现分布式任务调度技术特点的场景,现阶段我们还无法体验,但技术上是可行的。
▲鸿蒙系统科技建筑示意图
所以在鸿蒙系统,不仅系统的很多能力可以像活字印刷一样自由裁剪搭配,以适应各种设备,从手机到耳机;事实上,鸿蒙系统下的任务和数据是相似的,可以在各种设备之间转移。可以说,正是因为鸿蒙系统“灵活部署、分布、跨装备”的特点,很多人把岭侧看做一座山峰,很难理解鸿蒙系统是什么。其实目前它的系统体验并不完整,我们只能窥一斑而见全豹。
到2021年,Windows 11,iOS 15,Android 12,所有这些今年更新的系统,这些年都达到了这样的规模。同样,鸿蒙系统作为一个不到三年前发布、仅在几个月前正式启动的系统,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它远非完美,它只是实现愿景的一部分。好在至少在经验上做了有益的改变,在观念上有了超前的思考。
在即将到来的华为开发者大会HDC2021上,鸿蒙系统3.0呼之欲出。预计更多的适用场景将会浮出水面。到那时,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它。什么是鸿蒙系统?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会有新的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