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专题研究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正处于关键时期,服务贸易需求大幅增长。顺应发展趋势,形成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中国服务市场的开放进程总体上呈现加速的趋势。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要努力实现服务市场开放的重大突破,以体制开放推动体制改革。
中国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有着鲜明的特点,其中之一就是把服务贸易的高质量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作出了重要部署,指明了重要方向。“十四五”期间,加快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中国加快建立新的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重要目标,也是构建新的发展模式的重要任务。总体而言,要牢牢把握服务贸易发展的三大趋势,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为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趋势1:
经济转型升级促进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正处于关键时期。首先,在工业化后期,产业结构正在从工业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型升级。从国际经验来看,在工业化后期,服务业将呈现快速发展趋势。预计到2025年,中国服务业比重预计将从2019年的53.9%上升到60%左右,基本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其次,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消费时代,消费结构正在从物质消费向服务消费转型升级。预计到2025年,中国消费将达到60万亿至65万亿元;城镇居民服务性消费占比预计达到55%左右,城乡居民服务性消费需求占比预计达到52%。中国开始进入服务型消费社会。第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改革正在重塑服务贸易的发展格局。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广泛应用,数字经济发展迅速。预计到2025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有望超过60万亿元,约占GDP的55%;到2035年,数字经济总量有望超过10亿元。
应当看到,经济转型升级对服务贸易的需求大幅增加。一方面,消费结构升级显著增加了服务贸易需求。到2025年,中国服务型消费比重将达到52.5%左右。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升级显著增加了对服务贸易的需求。中国服务业的发展空间还很大。在未来五到十年内,中国服务业的比重可能会上升到55%以上。此外,中国的产业升级和服务贸易发展将深度融合。例如,服务业的数字化和数字产业的服务导向将有助于推动服务贸易向价值链高端发展。
近几年来,我国服务贸易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预计到2025年,中国服务贸易规模将达到约1万亿美元,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将从2019年的14.6%提高到20%左右。“十四五”期间,我们要顺应发展趋势,努力形成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一是进一步优化服务贸易结构。力争到2025年,将中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占服务贸易的比重提高到40%以上;保险、计算机、信息、知识产权等高端生产性服务贸易比重上升到30%以上。第二,大力提升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例如,到2025年,预计中国服务贸易逆差占服务贸易额的比例将降至15%左右;在保持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服务业、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业优势的基础上,中国知识产权等生产性服务贸易和金融、旅游等生活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将显著提高。第三,促进数字服务贸易发展新优势的形成。到2025年,在进一步扩大电信、计算机、信息等服务贸易优势的基础上,力争实现知识产权、数字技术等服务贸易顺差。此外,到2025年,数字相关服务贸易的出口比例应提高到30%左右。
趋势2:
服务市场的开放促进了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目前,中国服务市场的开放进程总体上呈现加速的趋势。不仅开放程度不断加深,重点领域的开放也取得重大突破。
“十四五”期间,促进服务贸易快速发展,一方面要努力实现服务市场开放的重大突破。一是推动服务市场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服务业发展,在打破服务业市场垄断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第二,加快服务业对外开放进程。努力在过去两年率先实现教育、医疗、养老、旅游等服务市场的全面开放;按照《外商投资法》的有关规定,基本完善外商投资服务体系。三是清理和大幅度减少边境地区服务业领域的壁垒。建议率先引入相关发达国家对旅游娱乐、体育、养老等重点生活服务的管理标准,实现资质互认;建议全面推进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允许负面清单以外的境外企业在中国提供相关服务,在人员流动、资质互认、市场监管等方面逐步实现国际标准。
另一方面,制度改革应该通过制度开放来推动。第一,加强竞争政策在服务业领域的基础地位。比如,全面清理阻碍服务业公平竞争的产业政策,减少行政力量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全面落实包容性产业政策;减少选择性补贴、投资补贴等措施,建议将产业政策严格限制在溢出效应显著或关键核心技术领域;采取更具包容性的减税、政府采购、消费者补贴等手段,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加强服务业领域公平竞争的审查,重点审查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政府采购、招标等方面的公平竞争;等待第二,促进服务业内外部标准对接。加快与发达国家相关服务领域专业资格的互认,逐步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服务业管理标准体系,推动与服务业市场开放相适应的监管变革。
趋势3:
服务贸易在促进自由贸易进程中的作用得到加强
当前,发展服务贸易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焦点。2010年至2019年,全球服务贸易年均名义增长率为4.8%,是同期商品贸易增长率的两倍;服务贸易占贸易总额的比重从20.3%上升到23.8%,提高了3.5个百分点。一些报告预测,到2040年,服务贸易在贸易中的比例将增至50%左右。总体而言,促进高质量发展海南自贸港建设要充分借鉴国际自贸港的先进运作方式、管理方式和制度安排,注重贸易投资的自由化和便利化,建立适合高水平自由贸易港的政策和制度体系。建议以高水平的世界经贸规则为基准,学习并率先实施最新国际投资贸易协定的相关规定,尽快在电信、环保、政府采购等领域进行试点;制定世界一流商业环境标准,全面落实自由企业制度,建立严格的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为世界各地的投资者和企业家创造一个开放程度更高、营商环境更好、辐射效应更强的开放高地。此外,建议在服务贸易领域率先实施自由贸易港口政策和制度的“早期安排”。例如,加快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领域的更大开放政策,实现自由贸易港产业发展的早期收获;建议对医疗卫生、文化娱乐、旅游、教育、科技研发、会展等服务业发展所需的原材料、物资和设备配套基础设施的进口实行“零关税”,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
第二,加快广东、香港、澳门服务贸易一体化进程。随着广东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对香港和澳门日益扩大的发展空间的迫切需求,广东、香港和澳门服务贸易的互补性显著提高。加快广东、香港、澳门服务贸易一体化,不仅拓宽了香港和澳门服务业的发展空间,而且带动了广东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一方面,要促进广东、香港、澳门在服务业中的深度合作。在这一过程中,建议将广东试点保税区的对外开放政策扩大到大湾区,从而实现广东对香港和澳门服务业开放的重大突破;给予广东省制定负面清单的更大自主权,并实施更开放的市场准入政策;加快香港、澳门在旅游、金融、教育、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行业的自由贸易政策。另一方面,应促进广东、香港和澳门服务业市场体系的直接整合。例如,可以逐步建立与香港、澳门接轨的信用机制市场管理体制和相互承认制度,允许符合香港、澳门标准的服务企业和具有相应专业资格的人员在广东备案审查后直接开展相关业务活动;加快产权保护制度化、法制化,逐步加强广东、香港、澳门等国的产权保护规则对接,形成产权保护的联合力量和法律基础。
推动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区域自由贸易进程。第一,尽快实现中日韩服务贸易发展的新突破。在疫情影响下,以共同维护供应链安全稳定为目标,推动中日韩形成服务贸易优势互补的新型分工合作机制,全面增强了其紧迫性和现实性。一方面,建议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率先建设升级版的中韩自由贸易区。在此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进一步降低货物贸易关税,还要逐步推动双边服务标准对接和服务市场一体化。另一方面,要率先在服务业领域实施自由贸易政策,实现中日韩服务贸易发展的“早期收获”。例如,适应中国消费结构升级的大趋势,积极开展旅游、教育、文化娱乐等行业的自由贸易;适应人口老龄化趋势,积极推进医疗卫生、养老产业自由贸易;适应以数字经济为主导的产业转型大趋势,在智能制造产业下开展深度合作。第二,抓住机遇,以服务贸易合作为重点,形成中欧经贸合作新局面。
总之,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不仅满足了国内服务消费需求,而且有助于与国家和地区形成合作共赢的巨大市场空间,成为推动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的重要引擎。我们要找准重点,不断推进自由贸易进程,更好地帮助高水平实现对外开放。
资料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