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语:很多人平时并没有设置微信好友权限的意识,但是“陌生”好友越来越多,间接影响了发送好友的积极性。所以微信的好友验证功能经历了一系列更新。通过分析其版本的迭代,总结了一些交互设计需要注意的要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最近看到一篇分析文章《微信好友验证页面权限设置》,在使用过程中感触颇深。今天我们就通过surface交互的迭代过程,来了解一下背后的产品逻辑。
一、功能背景随着社交网络的扩大,用户在网上的朋友越来越多,但这些朋友并不是真正的朋友。久而久之,用户开始陷入社交恐慌,不愿意发朋友圈或者发朋友圈时三思。
所以微信在添加好友和好友验证时增加了关系分级设置,有利于减轻用户发带的心理压力,提高积极性。
其实这个功能并不新鲜。微信7.0.9版本已经上线,但是功能并没有嵌入好友验证页面,信息层次较深,用户可能不知道或者懒得设置。
从8.0版本开始,好友好友验证页面增加了该功能,加强了曝光展示,方便用户快速完成好友权限的设置。
1.初始版本
一开始“好友权限”功能需要用户手动选择,“仅限聊天”是首选。当用户选择“朋友圈”选项时,会显示相关的信息设置。
“完成”按钮延续了7.0版本的布局,放在右上角。根据选项是否被选中,添加按钮状态区分。
但无论是组件形式还是视觉表达,都不容易让用户感知到好友权益是可操作的、必须的。再加上7.0版本养成的行为习惯,用户在操作前不会主动浏览所有内容,而是直接点击右上角的“完成”按钮。
用户的行为过程变成了“点击按钮>:& gt发现错误消息>:& gt完成权限选择>:& gt点击按钮两次,无形中增加了用户交互的成本。
对于好友数量较少的用户来说,可能没有什么切身体会。但是对于一些引流号,每天加好友的时候,增加了操作步骤,影响了行为效率。下面是我在网上找到的一些用户反馈。虽然用户数量不多,但代表了一部分用户的心声。
2.版本迭代记录
然后好友验证页面开始密集更新,粗略估计已经迭代了3 ~ 4个版本。
(1)版本迭代1
①增加标签功能,提高用户效率
为了更好的管理好友关系,在好友验证页面中加入了“标签”功能,标签以扁平化的方式显示,方便用户快速选择。
②优化布局
“完成”按钮从页面的右上角转移到底部。用户视觉运动更加流畅,有助于引导用户完成内容浏览,操作更加便捷。
从产品上看,好友权益偏好调整为“朋友圈”。因为作为一个社交产品,我还是希望用户多交流,多互动。
(2)版本迭代2
①精简页面信息
也许为数据显示设置标签的用户数量并不多,但是平铺显示增加了页面的信息量。或许是考虑到小屏手机空数量有限,标签平铺影响“完成”按钮暴露在一个屏幕中,需要上下滚动才能完整查看屏幕内容,增加了用户的行为成本。
从而将标签功能弱化为入口和选择结果显示,引导用户跳转到二级页面操作,减少页面的信息负载。
②统一的显示风格和增强的功能引导
权限调整了视觉样式,背景色与其他可操作项目统一,增加了所需描述和操作选择框,引导用户进行选择。但是所需功能还是让用户看不懂。为什么联系人多了还要手动设置权限?
③增加防错设计,降低用户出错概率
当用户没有选择发送好友的权限时,“完成”按钮不可用,有效防止用户直接点击。
(3)版本迭代3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用户已经形成了功能认知。最后,微信将“手动设置”调整为“默认选择”,既保留了用户的选择权,又简化了用户操作,,简化了选项信息内容,与好友权限页面的文案一致,方便用户浏览和理解。
三、设计总结1.产品设计不一定要一步到位。
为什么微信在初始版本中没有采用系统默认的选择来提高用户效率?设计师没想到吗?
个人认为“系统默认选择”一定是最初的设计方案之一。最初版本之所以强迫用户做出选择,可能是产品为了收集用户真实行为数据,培养用户对新功能的认知而制定的开发策略。所以交互设计需要服务于整个产品开发策略和目标。
2.用户懒惰
大多数用户喜欢简洁,对一些信息视而不见。所以在某些场景下,需要增加一些行为壁垒来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培养用户的认知。当然,前提是用户对你的产品有足够的依赖,否则可能会放弃你的产品。
3.该设计是反复试验的。
设计师可以通过各种设计策略影响用户的行为,但需要充分考虑用户的认知、行为习惯、操作效率、学习成本等诸多因素。只有通过不断的迭代,才能找到真正符合用户需求的设计,哪怕是很小的功能。
四、写在最后说到好友验证功能本身,对我个人来说真的是鸡肋。我不是朋友圈的重度用户,也不会设置朋友圈的权限。但是每次通过好友验证,我都要面对一行内容信息,忍不住多看一点,生怕有什么设置的变化影响好友关系。
你觉得这个功能怎么样?欢迎评论交流~
#专栏作家#
子牧先生。微信官方账号:子牧UXD(HelloDesign),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体验设计师。8年互联网行业经验,擅长体验设计思维、设计方法论、交互设计研究。
本文由人人作为产品经理原创发布,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图片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