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的快节奏中,外卖成了空气、水、阳光的存在。
但当代工人可能永远不知道他们吃的精致午餐是怎么做出来的。
以前网上有一个比较流行的对比图。年轻人上班的地方是霓虹闪烁的写字楼,吃饭的地方却是肮脏密集的城中村小店。
但是,比城中村的小店更惨的是,不做店内饭的都是以外卖为主的。因为你永远不知道那些看似精致的午餐是怎样的前世。
对于这些不送餐的餐厅,业内有一个形象的称呼——幽灵餐厅。
这类餐厅,位置大多比较隐蔽,似乎都是诚心诚意地开在人们找不到的地方。更糟糕的是,这些店的就餐环境大多没有消费者监督,厨房拥挤凌乱,食材随意堆放,灶台和地板上布满油渍。这样的用餐环境,注定了这些餐厅只能以“鬼”的身份存在,只知其名,不知其店。
在外卖圈,这些纯外卖商家极为常见。
最近有媒体做了一个调查,发现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商家不在餐厅吃饭,以外卖为主。此外,多位外卖卖家表示,这些纯外卖商家占比过半。
所谓存在即合理,纯外卖兴起的背后是大量对外卖商机感兴趣的商家。CNNIC《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到2020年,中国网络外卖用户规模已达4.19亿。面对如此庞大的外卖市场,无数小商家都想进来分一杯羹。
纯外卖店相比线上线下店,好处太多了。
首先,纯外卖最大的优势是投资小,成本低,几万块就能开一家自己的小店;再者,相对于“重资产”的线下店,网店只需要关注线上,精力更集中。线上店可以以外卖为主,线下店要兼顾餐饮和线下。最后,从投入到产出,纯外卖店的启动速度和运营速度更快,节省了时间和成本。
总之,正是基于这些人众所周知的好处,近几年纯外卖模式异常火爆。但是,如果还有人想开一家纯外卖店来实现月入数万的梦想,恐怕要慎重考虑了!
“有月入三五万的,有月入五六万的,有月入七八万的。就看你的能力了,能做就赚钱。”
在媒体的报道中,美食城负责人给出了上述数据。看完这组数据,恐怕很多人会直呼“小子”。月入七八万的小店,让人无限期待,给人躺着赚钱的快感。
但是,美食城的负责人只说了一半的话。实际情况是,既有月入七八万的,也有亏本关门的店铺。任何行业都遵循二八定律,尤其是竞争激烈的外卖行业。
在知乎上,一位餐饮从业者分享了他的经历。
巅峰时期,他的店铺还位列区域口碑飙升榜第一,日均销量超过1000单,月总销量超过3万单。根据订单数据粗略估算,月营业额几十万,利润7到8万。
他仔细算了一下,发现除去人工、伙食、房租、水电等成本,每单的净利润不到一块钱,一个月的净利润只有一两千。你可能会说这比大多数上班族强多了。
问题是店家认为投入产出不成正比,利润低是一方面,更多的是能级损失。每天都要关注店铺运营的各种小事,时刻盯着平台量,生怕对手超越自己。因为所有的收入都寄托在外卖平台上,所以只能硬抗。
看到这里,你可能已经明白,纯外卖店不是躺着赚钱,而是跪着蹲着赚钱。
那么,开一家纯外卖店有什么困难?
前期准备并不难。难的是上线后的运营。与大多数线下门店有着鲜明的门店印象不同,纯外卖店要想吸引消费者,就得通过排名、折扣、补贴等方式烧钱。销售额确实可以在短时间内增加,但代价是利润大幅下降。
比如20块钱的一顿饭,平台扣了5块钱左右,6块钱左右用于经营活动,剩下的10块钱包括水电房租,包装费,人工,食材。最后生意其实赚不了多少。
另外,有些外卖加盟商赚的是商家的钱。你以为你加盟品牌是为了赚钱,但真正加盟后,你发现原材料、包装、餐具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些是加盟商的主要收入来源,但商家反而成了冤大头。
你可能会问,这个世界上有没有轻松赚钱的方法?答案基本是否定的,餐饮行业特别辛苦。但是,知道全貌比盲目进入可以规避很多风险。
“利润薄如纸。”随着外卖利润的锐减,越来越多的商家感受到单纯外卖的危机。
与此同时,美团相关人士也已对媒体回应,纯外卖商家的存活率不到40%,实际情况只会比这个数字更悲观。一边是超过一半的纯外卖商家,一边是亏损、倒闭、外逃。任何一个行业,能轻松稳定赚大钱的永远是少数。
另外,不知道细心的读者有没有发现,在去年疫情的影响下,一些以做饭菜为主的品牌店也开始做外卖了,包括火锅等不适合外卖的品类。据个人观察,这些连锁餐厅的外卖生意也很红火。
这意味着纯外卖店不仅要面对越来越稀缺的平台流量,还要面对同类型店的竞争和线下品牌店的威胁。
纯外卖模式的缺点,如体验不足、客单价低、品牌沉淀慢、复购率低等,恰恰是线下门店的优势。
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百度外卖生态链负责人王亚军,曾在13年创立笨熊料理,获得数千万融资。月利润高达17万,有200家连锁店,但关店还是不可避免。
当时王亚军想明白了一件事:“传统线下餐饮品牌是第二代外卖浪潮的主力军,纯线上餐饮品牌会被KO。”
或许对于很多小店来说,没有做大品牌的梦想。但是,早在几年前的大补贴时代,纯外卖模式下懒人的经济红利就已经被摸透了。品牌化和品质化是外卖浪潮的新趋势。不管不顾,一头扎进潮水,最终恐怕连上岸的机会都没有!
作者:冯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