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是不关注时尚圈的人,也应该听说过这两年大火的BM风。
BM,意大利快消品牌Brandy Melville的首字母缩写,主打美国休闲少女“甜、辣、纯欲”风格。简单的基础款最能凸显身材,在亚洲也很受欢迎,赢得很多人的青睐。
他们的衣服最明显的特点是,他们的衣服基本上只有小尺寸:从S码到XS码。
所有衣服都只给“BM女生”穿。
作为一家时装公司,这种风格引起了很多争议。但BM我行我素,以此为自己的特色,并不在意这些所谓的“风评”。
在公司内部,情况变得越来越糟...
美国媒体Business Insider近日报道,BM多名现任和离职员工联名爆料,其中BM前高级副总裁爆出了BM的诸多内幕:
在公司内部,三六九年级的女性被夸大了。
根据体型,种族,发色...不合格的女性不是BM的受众!
BM的首席执行官斯蒂芬·马尔桑心中有一个完美的“BM女孩”标准。
"苗条的金发白人女孩"
当BM在2012年开设第一家门店时,首席执行官马尔桑明确表达了自己的立场...
"服装店应该吸引漂亮富有的小女孩."
“所以CEO马尔桑不希望黑人或胖女孩穿BM,让不符合BM标准的女性穿他的‘精致美丽’的衣服会损害品牌形象。”
为了让品牌更符合这个标准,他们甚至把这种公然歧视BM的标准放到了BM的店员雇佣中。
BM驻纽约的前区域经理说:“BM从不隐藏自己的标准,瘦、白、金发、漂亮——如果候选人符合要求,那么我们会聘用她。”
招聘的时候,应聘者的照片会发给很多高管,她的长相直接决定了她的工资。
越接近“BM女”的标准,工资会越高。
对于那些不符合标准但已经被录用的员工...
为了保持“纯粹”的BM风格,CEO会继续要求店家提供店内员工的全身照。
“不符合他的‘苗条金发女郎’标准的员工最终会被解雇。如果员工是黑人或胖子,预计他们不会出现在店里。”
一家BM店的员工说:即使真的缺人,不得不雇佣不符合白、金、瘦标准的员工,也会被降职到仓库或者上夜班,一旦有白人女孩出现,就会立刻被解雇。
这位前总裁爆料称,在他工作的9年间,首席执行官马尔桑亲自指示他解雇了数百名员工。
他还展示了2019年他与马尔桑的聊天记录:当时马尔桑收到一张黑发女员工的照片...
他的回答是:雇这个垃圾会毁了这家店,赶紧把她弄出去。
其实BM店对员工的“特殊要求”也不是没有痕迹的。之前有两起和BM店有关的诉讼。
一些店长因为拒绝解雇肥胖或黑人员工,希望能够根据业绩而不是外貌招聘,直接被高层“连根拔起”,和经理们一起被解雇。
2017年,马尔桑有一次去加拿大的BM店,他大发雷霆,因为店员不全是BM女孩。
“当时他对员工的长相很不满意,要求立即关店。”
还有很多在BM工作过的前店员爆料...
“那里的工作环境非常恶劣。每个人都被鼓励进行极端的节食,否则他们可能会失业。”
“商店经理甚至鼓励店员服用智能药物,以确保每个人即使在节食也仍然有足够的精力工作。”
(聪明药:Adderall,一种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处方药,主要成分是苯丙胺。)
马萨诸塞州一名BM员工直接骂:
“外面的人根本不知道这家公司有多差。”
“这是一家恶心的公司,应该直接关停。”
但无论BM公司内部风暴如何汹涌,不可否认的是,他所倡导的“BM风格美学”已经被成功营销。
在东亚,这种对极瘦身材的推崇和白、幼、瘦的美一拍即合,越来越多的女生开始努力“穿上BM的衣服”。
灰姑娘的姐姐为了穿水晶鞋而削足适履,大家都不理解,但当这变成了“减肥为了穿上BM的衣服”,突然就成了普遍现象。
大家都在喊减肥,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减肥的内容,网络上到处都是变得极瘦的欲望。
如果是健康的运动减肥,无可指责。
只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为了更快的减肥,很多人选择了极端节食减肥,甚至陷入焦虑和抑郁。
随后,一度被视为“西方”疾病的饮食失调症,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国。
这一现象甚至使北美《副》杂志写了一篇专题文章:
对于中国女性来说,极瘦的审美正在成为一种危及生命的时尚。
中国第一家BM店开业后,一位25岁的江苏姑娘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了这张纯粹渴望风的照片,拎着行李箱来到这家店朝圣。
但是最后,她什么也没买。
她说衣服不合身,但她不怪BM,而是怪自己:“不是衣服太小,是我太大了。”
不是他们的问题,是我自己的问题,因为我不够瘦。
在网络上,社交媒体对瘦的追求体现在方方面面,A4腰,锁骨币...越来越多的中国女性也参与其中。
不够瘦的女生开始极端节食,试图让自己变瘦。
一些达到这些标准的女生,为了‘更进一步’,甚至不满足于BM,把自己装进童装里追求更矮更年轻。
在文章中,作者指出:
“在过去的十年里,由于社交媒体的兴起,狭隘的女性审美观影响了中国更广泛的人群,甚至是儿童。”
2018年,一项针对广州小学生的研究发现,78%的8-12岁儿童对自己的身材不满意。大部分体重在标准范围内的女生都觉得自己太重了。
一项针对女大学生的调查显示,7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在过去的半年里体重减轻了。
体重偏轻的受访者中,超过一半的人仍希望自己更瘦。
与之相对应的,是大量的饮食失调。
2002年,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开始使用计算机进行数据统计。当时全年只有一个进食障碍患者住院。
2019年,这一数字超过了2700。
最小的患者甚至只有7岁。
一位医生说:“前几年病房是季节性的,寒暑假住院比较多,一开学就有空床位。但最近两年病例爆发式增长,已经不受节假日影响,患者太多了。”
甚至很多人,在治疗的过程中,会因为追求极瘦而“放弃治疗”。
“一个病人体重恢复到85公斤后,她拒绝再接受治疗。她接受不了85斤以上的体重,因为某明星85斤……”
追求美是人的本能,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对美的追求变得越来越极端。
苗条的身材当然很美。
然而,当朋友圈里那些几乎被滤镜和p图弄得变形的短视频和单薄身影充斥着我们的眼睛时,审美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会把门槛提高到不切实际的程度。
我们心里知道都是P,但总想往那个方向努力。
想要更细的腰,喜欢BM风倡导的美好青春形象。于是有些人开始极端节食,甚至割胃,只为了让自己少吃点。
想要更直的腿,像社交媒体上街拍的那些女生一样又直又瘦,于是有人切断腿部神经,阻断肌肉生长。
因为人们的要求越来越高,整形手术越来越多,越来越细致。从双眼皮和隆鼻开始,一切都可以‘完美’。
对私处进行漂白和切除使其更加美观漂亮,精灵耳手术使耳朵更加脸型。
牙骨质填充手术让头顶更好看,足部整形手术让脚趾更好看...
日益壮大的医美整形行业进一步开始塑造人们的审美,正面宣传人们为美丽付出的‘代价’。
正常人不一定能在社交网络上长成经过精心加工的图片,但可以通过整容和伤害自己的身体来迎合这些畸形的审美。
或许,个人很难和整个社会抗衡。当美的标准成为资本控制的行业,我们很容易陷入其中。
我们能做的大概就是保证自己的健康吧。
社会对美的标准可能是单一的,但美的表现本身绝不受其约束。
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美——没有哪种审美,值得我们以健康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