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高兴得刷个不停。”
如果问现在的年轻人最喜欢的消遣是什么,估计很多人会回答:刷短视频。几乎每个刷过短视频的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本以为一个短视频15秒,只想刷一会儿放松一下,没办法只好一个接一个刷了一晚上。有网友总结得很精辟:“某个声音持续15秒,世界持续两个小时。”近年来,短视频异军突起,市场份额不断攀升。2021年8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8.88亿,占全部网民的87.8%,人均日使用时长长达125分钟,超过一半的人每天都在刷短视频。
为什么我们容易沉迷短视频?这背后是什么样的心理和神经机制在控制我们的行为?
1。为什么刷短视频会上瘾
15秒,竖屏,以拍摄+音乐的形式展示内容。这是短视频平台Tik Tok对其产品的定位。近年来,几乎所有爆红的短视频都遵循这种模式。“与长视频不同,短视频能一下子抓住你的注意力。”南京市第一医院心理门诊主任牟晓东分析,爆炸短视频要想在15秒内抓人眼球,必须集中夸张的段子、震撼的画面、洗脑的神曲。
为什么观众会沉迷短视频?牟晓东先分享一个心理学小知识:吃瓜子的效果。“想一想,吃瓜子的过程是怎样的?上下牙齿轻轻一点,就可以吃瓜子了。一旦你击中了第一个,你就会击中第二个和第三个...而且你根本停不下来。”他描述了吃瓜子的过程,接着解释道:“这和我们在刷短视频的时候一样吗?如果你的手向上滑动,你可以获得15秒的即时快乐。”就像吃瓜子不知不觉吃了一整袋,短视频不知不觉就能刷好几个小时。两者都是典型的即时满足行为。
“之所以一刷就停不下来,跟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机制有关。”穆晓东说,“短视频的算法推荐机制决定了不是你选择了它,而是它选择了你。具体来说,看电影、电视剧等长视频,其实是你选择看你想看的,而短视频则是各个平台依靠他们的算法机制,把他们认为你喜欢的推荐给你,让你不断往下刷。”吸引注意力,然后带走,这就是火爆短视频对人的注意力的影响。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博士生导师耿德勤,近年来接触了不少短视频成瘾患者。他认为长时间刷短视频会影响人们的默认模式网络。“默认模式下网络活跃度的降低,是大脑集中注意力最明显的信号。默认模式网络会参与其他复杂的认知功能包括环境观察、自我参照、社会认知等。它主要由内侧前额叶皮层、后扣带回皮层和角回组成,是一个跨越全脑的大规模神经网络。”耿德勤解释说,当人们无事可做、胡思乱想的时候,默认模式网络会变得非常活跃,这正是人们刷短视频时的状态。
在耿德勤看来,短视频平台的个性化推荐内容往往与用户的喜好、兴趣、体验有着高度的契合度,因此它们会引发观众的自我参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负责投射过去和未来的内侧颞叶系统的活动会减少,而处理当前感知的背侧内侧前额叶皮层子系统的活动会增加。其结果是,人们对过去和未来的思维活动受到抑制,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当下。”耿德勤进一步解释了短视频如何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不仅仅是内容。短视频、动态图片、音乐的结合足以吸引人的眼球。相比文字,我们的大脑对图片和音乐更感兴趣。”耿德勤表示,视频缩短时,默认模式网络与初级视觉皮层、初级听觉皮层和额叶、顶叶网络之间的沟通得到加强。初级感觉皮层解码和处理基本的视觉和听觉刺激。额叶网络负责维持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这些网络的密切配合,调动了过去积极的观看体验,从上到下调节了注意力的分布,使观众的注意力将更多地集中在视频提供的视觉和听觉刺激上。
“当某些脑区变得更加活跃时,其他脑区的活动就会下降,比如前背扣带皮层、尾状核以及负责注意力分配和抑制控制的丘脑部分。”耿德勤担忧地说,当我们观看短视频时,这些区域的活动同时减弱,会降低我们的自制力。同时,他们与默认模式网络联系的减弱也会降低个体对自我控制和意识的控制。“所以大家刷短视频的时候,越刷越沉浸,越忘我”。
2。短视频真的能让人放松吗?
然后下班回家刷短视频,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快乐和放松吗?
“刚开始刷短视频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有点安慰,在刷短视频的过程中我们似乎得到了放松。但这其实是一种‘伪放松’。”巴黎奥贝维利青少年治疗和学习中心的助理精神分析师王明瑞警告说,“因为一旦我们刷得时间长了,我们就会有一种停不下来的感觉。与其说短视频带给我们快乐,不如说这其实是对大脑的一种刺激。”在他看来,刷短视频并不能真正让我们放松,反而会让我们更累。
“但是短视频真的很容易让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人们在刷短视频的时候,可以获得一些情绪慰藉或者情绪释放的机会,因为短视频的代入感很强。”王明瑞说。他认为短视频博主一般都是用第二人称跟观众对话,比如东北有很多短视频博主,东北的一些博主只是用“上门”的方式录制短视频。“观众看的时候会觉得屏幕上有个东北大姐在和你聊天。他们代入感很强,能很快与主播建立情感联系。”他还对短视频和传统长视频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电影、电视剧等传统长视频是以第三人称为主录制的视听作品。第三人称作品会让观众觉得这只是一个故事,与我无关。观众需要冷静下来才能代入。但短视频一开始很短,15秒左右的时长符合现代社会的传播节奏。同时,短视频大多以第二人称的形式录制,是一种很强的代入模式。从心理替代的角度来看,观众在刷短视频时很容易与主播产生共情,获得特殊的情感体验,弥补日常生活中情感体验的不足。
近年来,在播放量较高的短视频中,知识科普类短视频除了爆笑情绪等爆款类别外,往往也是“出圈”的。那么,看短视频真的是学习新知识的好方法吗?
“短视频传播能力很强,在科普知识方面确实有先天优势。”牟晓东举例说,比如短视频平台上有很多心理健康的知识视频。年轻人看这些视频越多,就越愿意谈论心理健康问题。这也有助于一些精神疾病患者减少羞耻感,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治疗。“但在短视频平台接受建议时要谨慎。如果你收到错误的信息,你可能会伤害自己。”穆晓东也提醒。
但在谈到知识的学习过程时,牟晓东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即使是知识的短视频,也很难向大众传递特别有价值的信息。“毕竟一个短视频只有15秒左右。15秒后,你的注意力被转移,妨碍我们深入讨论一个问题。”牟晓东表示,为了俘获观众的心,短视频都非常简单易懂,所以短视频无论从制作内容还是呈现方式来看,都不鼓励观众深入思考。
“专注力本来是学习知识的重要能力,但是小视频看多了,我们就会发现很难集中注意力。久而久之,人会变得不耐烦,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牟晓东说,这是非常惊人的。“例如,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了一些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的事情,我们会感到不安,并认为‘为什么还没有结束?小视频将在15秒内结束!”“一切都很快。这可能会改变整整一代人的行为,但牟晓东并没有定义这种改变的利弊。”毕竟电视刚出现的时候,学者们也表示过严重的担忧。对于新事物还是应该有一个比较包容的态度。"
3。如何合理利用短视频
刷短视频上瘾怎么办?必须退出,耿德勤坚定地说。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沉迷短视频?“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有自知之明,及时收手。”耿德勤说,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沉迷短视频太久,如果能马上关掉,说明我们没有上瘾。相反,短视频越难关掉,上瘾的症状就会越明显。“短视频成瘾和其他成瘾有共同之处。所谓成瘾,是指即使对个体产生负面后果,仍然会是强迫性的、持续的奖励行为。通俗地说,明知行为有害,你还是控制不了。”耿德勤进一步解释道。
“过度依赖短视频的人,其实是自己的问题,而不是短视频的问题。”穆晓东分析,每天刷短视频太久的人,通常是没有人生目标的。这样的人很容易沉迷于烟酒、赌博、小视频的诱惑。“一个有目的感的人当然不容易对小视频上瘾。虽然小视频很抓人,但我们可以选择不看。”牟晓东继续分析:“我们应该把短视频当成一个工具,而不是让它把我们当成一个工具来操纵。当我们有了明确的目标,比如搜索一些相关的知识,我们就可以看看短视频,轻松理解概念。”
“我们想让短视频为我们所用;不是让我们用来做短视频,而是成为贡献流量的工具。”在牟晓东看来,我们有没有人生目标,是我们合理使用短视频的关键。
“但大部分人确实沉迷于短视频,比如工作忙的时候就想着短视频。大多数人就是‘拿着画笔停不下来’,容易沉浸其中。”肖晓东判断。那么我们如何夺回被短视频抢走的注意力呢?
培养延迟满足能力,是牟晓东开出的具体“药方”。“与短视频相反,学习和看书锻炼了人的延迟满足能力。比如读书,需要静下心来读大量的段落,也需要运用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来获得知识和其他奇妙的享受。”牟晓东说,虽然与一个一笔就能获得有趣内容的小视频相比,获得快乐的成本太高,但大脑显然认可这种高付出带来的高回报。
“我们刷短视频,只是为了开心。但为了获得长久的快乐和满足,我们应该尽力摆脱对短视频带来的‘即时满足’的依赖。”耿德勤解释说,能带来快乐的荷尔蒙有两种,一种是多巴胺,一种是内啡肽。多巴胺给人短暂、兴奋的感觉;内啡肽给人平静愉快的满足感。也就是说,只有分泌内啡肽,才能获得真正持久的快乐。“运动能使人产生内啡肽;坚持一件事,直到成就的那一刻,会让你产生内啡肽;给予他人可以让你产生内啡肽;平和的心态也能让你产生内啡肽。”也就是说,想要真正的幸福,往往需要做一些违背人性的事情。(记者邹晓菁)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