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开头是什么快递单号(我在国外开奶茶店,从月售20万,到苦苦支撑)




奶茶走出国门,在国内市场还会遇到同样的热情吗?国外的市场、政策、文化和突发的疫情如何影响每一个人的命运?


文| 曾诗雅

编辑| 黄金回合

操作| 栗子


国内奶茶市场如此拥挤,为牛奶和蜂蜜寻找下一个去处成为茶品牌的新任务。


喜茶和乃雪的茶先后在新加坡和日本开店,后者也计划到美国开店;在下沉市场,7元的蜜雪冰城,客户平均单价不到的地方,也选择去越南;在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地,专营中国茶的王霸茶记已经开了40多家店。


奶茶走出国门,在国内市场会遇到同样的热情吗?国外的市场、政策、文化和突发的疫情如何影响每一个人的命运?我们找了三个在日本、韩国、菲律宾开茶叶店的中国年轻人,讲述他们的故事。


毕业于韩国首尔大学、拥有金融硕士学位的杨金华,在8年时间里开了6家茶叶店,亲眼看着明洞的茶叶店在疫情过后倒下。日本京都的潮起潮落,拒绝了投资者打造日本“现代中国茶铺”的计划,也经历了一轮“珍珠泡沫”的破灭。东北人李云刚开奶茶店去菲律宾的时候,当地人以为是高档商品店,甚至不敢进。目睹了身边的商人朋友被绑架后,她最怕自己被别人盯上。


对于这些出海淘金的年轻人来说,开一家茶叶店并不容易。他们有的止步于异国他乡,有的果断离开,有的还在苦苦寻找新的机会。


从月销20万到倒闭潮只用了4个月


杨金华可以在首尔经营coco 8年


和你聊天之前,我刚从首尔明洞的coco回来,这里曾经是韩国最繁华的地方。但是疫情过后,热闹就没了,逛的人真的少了空。很多店铺都挂着招租的牌子,有的还是开了10年、20年的老店。奶茶店也不例外。过去,鹿角巷、老虎馆和朱桢丹都关门了。在整个明洞,现在有三家奶茶店,一家是背靠资本,屹立不倒的贡茶,一家是国人创立的品牌狂热者,还有我们的coco。


在韩国开奶茶店和我老婆有关系。那是2014年,我还在北京的时候,金融投资失败,欠了一笔巨款。我妻子是韩国人。她非常喜欢喝奶茶。看到一个coco要去韩国发展的消息,她建议我们重新开始,去韩国开coco。




▲首尔曾经繁华的街道。图/视觉中国


后来我点了江南的店开coco,客人大多是中国留学生和游客。当时认识coco的韩国人很少,所以我的生意处于维持状态,无法拓展。和我们一起在江南开店的品牌有很多,比如日出、快乐柠檬、五十岚等等,但是没有一个能坚持三年以上的。要知道,咖啡文化在韩国一直很流行,接受奶茶这个品牌需要一段时间,但也有例外,那就是贡茶。2019年,我们的租契到期,发现身边幸存的茶店只剩下一家贡茶。


贡茶是韩国的“奶茶神话”。韩国的奶茶市场几乎是随着2012年贡茶的进入而火热起来的。两年内,贡茶在韩国发展了240家门店,几乎成为奶茶的代名词。2017年,韩资以股份购买的形式接手贡茶。贡茶一夜之间从台湾省品牌变成韩国品牌,各种运营。后来李钟硕受邀代言并植入电视剧,品牌深入人心。


但是coco没有贡茶幸运。2016年陷入代理泥潭。我和coco在台湾省的总部站在一起,和韩国代理商打了很久的代理官司,至今没有结束。现在我处于被总部默许授权拥有代理权的状态。


2019年8月,我开车送coco去首尔宏达,就在最繁华的路口旁边。当时来喝coco的除了中国游客,还有更多东南亚、欧美的游客。也是因为coco逐渐在全世界出名,开了1500多家店。所以我们的生意变得相当好,每天销售额150万韩元(折合人民币7700元),周末甚至超过200万韩元(折合人民币10278元),这样才算。




▲图片/受访者提供


那时候韩国刚刚流行黑糖风,洪大开了很多奶茶店。在泰格堂和朱桢丹等台湾品牌前,人们排起了长队。方毅和万博等水果茶店也在弘大里开业,还有韩国本土品牌黑花堂和阿玛斯文。当时韩国的奶茶有多火?首尔林吟路上有一个鹿角巷,一个队可以排满两层楼。明洞也有一些奶茶店,就在这里,高峰期一天能有40万人。


但是后来,你也知道,仅仅过了四个月,疫情就来了,这些奶茶店都倒闭了。我们也不好过。销量锐减,一天只有30万韩元(折合人民币1800元),但周末只有60万韩元或70万韩元(折合人民币3600-4200元),销量下降了三分之二。


困难就是困难。我们没有说危机也是转折点。在这种情况下,我的奶茶店其实已经扩张,甚至开到了5家。




▲疫情下的韩国明洞。图/视觉中国


这也和疫情有关。以前在韩国租店铺,要交几千万、几亿韩元(约合人民币60万元)的押金和转账。但疫情过后,生意变得难做,很多店铺免了高额转让费,政府发放了5000万到7000万不等的援助。况且以前贷款利率可能是6分,现在不到1分。这些条件都给了我开店的机会。


当然,危机是一直存在的。去年秋天,一个在宏达开奶茶店的韩国老板找到我。他说要关店了,问我要不要这些做奶茶的配方和机器,可以卖给我——那时候听了太多这样的故事。


虽然我在宏达开了第二家coco,但其实这家店每个月都在亏损。开店之前我还挺自信的。当时不知道疫情会这么久。毕竟我已经坚持了两年多了。但是现在太难了。韩国每天新增确诊病例超过10万例。我看专家说下个月就变成20万例了(编者注:2月底采访,3月14日南韩新冠肺炎新增确诊病例超过30万)。


我记得,疫情前在宏达大街开第一家coco的时候,一开始我还指望能赶上贡茶,或者说期望和贡茶的差距不会太大,但是后来发现我们每天的订单数都是100多,贡茶每天动不了400多,500多。


一天,一个来自大连的旅游团来到我们商店。他们说看到熟悉的coco就直接进来了,一下子点了很多杯。后来我们聊天才知道旅行团里有个女老板,和我差不多大。她37、38岁,也开了coco。不像我,五年时间,她在中国开了55家店——当时我就想,哇,这个差距我是不可能追上的。


奶茶越来越像八宝粥,他们不喜欢


潮潮京都经营茶馆“白散叶”两年了


在中国,当我们谈到奶茶的演变时,我们会说奶茶1.0、2.0、3.0的时代,这意味着从最初的手摇奶精冲泡,到使用一些茶基,再到使用更好的茶。但日本人其实并不在意“奶茶”这个词,他们在意的是“珍珠”,所以相对于奶茶潮,说珍珠潮在日本流行更准确。


记得从2018年开始,coco、鹿角巷这样的品牌开始在日本扩张。不过那时候他们的经营方式和国内还是很不一样的,没必要一条街开很多店。基本上一个城市只开一两家店,保证回收率。其实从资本洗脑的程度来说,这根本不够。


但是你还是可以看到,只要有气泡茶卖,那家店门口就会有20人甚至50人,垃圾桶里都是空的杯子。杂志在《泡沫茶》上发表了专栏,当年的流行语也包括了泡沫茶这个词。在餐厅吃饭,可以点各种和珍珠有关的东西。起初,它只是一种饮料,后来它变成了一种甜点。渐渐地,珍珠出现在了拉面、火锅、披萨上——你会觉得整个人都活在了木薯粉(珍珠原料)里。




▲图/电话截图


然而这股热潮来得快,消退得也快。日本有个词叫“珍珠泡”,意思是疫情爆发一年后,很多卖泡泡茶的店关门了,年轻人表示“喝腻了”。毕竟90年代泡泡茶进入日本的时候有一波火,然后2008年左右又有一波火,2018年又有一波火,都是蜂拥而至,突然降温,没人问津。


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文化趋于保守,日本人更喜欢喝绿茶,对于调制茶这种比较花哨的食品,市场本身并不活跃。现在,中国茶在日本变得更受欢迎,比如白茶和轻度发酵的乌龙茶。我甚至在汉堡店喝白牡丹和凤凰冷杉,便利店也开始卖瓶装桂花乌龙和东方美。


他们更喜欢事物的本质,喜欢茶文化和仪式感,在了解了茶的原味之后才有兴趣泡茶,这与中国先喝茶后喝茶的趋势完全相反。所以像中国的八宝粥配各种芋泥椰奶的奶茶在日本并不受欢迎,整个社会尤其是老年人会觉得这种茶很没味道,有时甚至会反对。




▲适合日本审美的茶。图/由受访者提供


这里有一个小故事。当时京都有一个留学生运动会。每年都有1000多人参加。我跟主办方说,能不能给我搭个摊位卖饮料?对方同意了,但是审批过程出了问题。我说我卖茶,他们传的时候不说“茶”字,说“泡茶”。结果对方马上说不行,说你们这里卖奶茶的话,到时候一群人吵起来,杯子扔得到处都是,会场乱成一团。所以后来我去各个商业街谈店铺的时候都很小心,跟别人强调我们是卖“茶叶”的,然后他们就说“茶叶不错,很高档。”


2020年,国内奶茶行业不堪重负。一个熟悉餐饮的中国投资人来到京都,说是想利用疫情和中国茶叶还没有大规模出海的机会,抓住机会,做一个类似Xi茶叶的中国茶叶品牌。但这个投资人只有想法,没有接触过行业,缺少一个CEO,所以他找到了正在经营奶茶店的我。


投资人对喜茶和现代中国茶叶店的生意比较熟悉,所以在经营方式上也参考了集约化扩张,想在一条街开很多店。最疯狂的时候,一个月内订了四家店,两个月内开了五家店,然后又陆续开了十几家。一开始投资人说要竞购现代中国奶茶店,后来又说要竞购星巴克。所以我们开的很多奶茶店周围50米内一定有星巴克。




▲中国奶茶店。图/由受访者提供


不过这种玩法在我和日本店员看来风险很大。京都人口不足。过去,商业主要是由游客推动的。如果不是疫情,这种方法或许可行,但那一刻,一家店不赚钱,就没办法开下一家店了。最终因为和投资人意见不合,分道扬镳,我又回到了自己创业的状态。


我看日本的奶茶店不能像以前那样发展了。在日本人的消费习惯下,需要一个配套项目来增加消费频率。所以我的第一家奶茶店定位是中国茶配早茶,第二家店是甜品和茶,第三家店是按照前两家店的宣传做中式快餐。目前正在规划的第四家店是卖茶叶和周边器皿。


在日本开奶茶店和在国内一样,就是人力成本极高。一个好的店长或厨师一个月至少能挣2万人民币。超大型烧烤店的经理,一个月甚至能赚三万甚至更多。由于人力成本高,加上疫情,目前我的三家店都是勉强入不敷出。


只能希望疫情早日结束,早日摘下口罩,和朋友一起赏花喝茶。


在菲律宾,喝奶茶的都是中产阶级


小艺马尼拉在奶茶店3年了


听口音就知道我是东北人,和我合伙开奶茶店的潇雅是南方小姑娘。我们是因为男朋友才认识的,都喜欢喝奶茶,但是马尼拉没有什么好吃的。那时候coco,快乐柠檬,老虎馆,鹿角巷都开在这里,中式奶茶店遍地开花,但我对牛奶和好茶有要求,不够喝。


所以我说,不,我们就做一个吧。总之,潇雅和我对品味和事物有专门的研究。特别喜欢吃,喜欢喝奶茶。艺术专业的潇雅非常擅长制作图片或包装东西。


开店前回国培训了几个月。当时也想过开一些加盟的奶茶店。一点甜,七点甜。这些牌子我都问过了。他们都很支持在国外开店,但是加盟费50万左右,对我们来说不现实,所以我们决定做自己的品牌。


2019年秋开店,我们选了市政府旁边的地址。菲律宾人在市政府做的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路上经常堵车,所以我觉得他们在等的时候可以来店里花点时间。




▲店铺装修参考国内网络名人店铺的设计。图/由受访者提供


你问我菲律宾奶茶卷是不是滚的时候,我以为我们是第一波滚的。


比如产品推广之初,我们是菲律宾第一家真人做模特,和奶茶合影做宣传的店。在开店之前,我们想做一些不同的事情。潇雅做过模特和图片,然后让我们做生意和留学的朋友帮忙转发,试着在朋友圈卖,逐渐积累了客户。比如店面装修,我们专门请了国内的设计师参考了一些网络名人店的设计,所有的软装都是从国内运来的,包括装修用的每一张桌子,每一个板凳,每一本书,都是从国内分批运来的。


第一天正式营业,路过的人都不知道我们是奶茶店,只是在门口东张西望,问卖的是什么高档货。没有人敢进来。让菲律宾的服务员出去拉个头,告诉对方这是奶茶店,可以常来坐坐。几周后,菲律宾的茶叶店越来越多。


菲律宾人一直喜欢甜食。虽然他们习惯早起喝杯咖啡,但奶茶的甜味也合他们的口味,选择性更强。有些人甚至每天喝一杯“快乐神仙水”。我记得有个菲律宾人,每天开车去店里买几杯,点全糖杨树蜜。


不过来喝奶茶的菲律宾人大多是这里的有钱人,或者说是中产阶级。对于很多菲律宾人来说,我们的奶茶价格有点高,大概150比索一杯,折合人民币十七八元。不过他们每天喝的奶茶都是护手霜冲泡的那种。一杯75比索是我们的一半。所以,我们的客人很多都是中国人。他们觉得这个价格不算太贵。他们反而很乐意喝不掺牛奶、茶、水果的奶茶。


后来,他们也成了疫情封城时的顾客。菲律宾疫情爆发的时候,街上的人真的很少。我们希望员工能住在店里,上班方便,但是没人愿意,只好自己做奶茶。我们想送外卖,但是外卖平台和摩托平台都没人接单,只好自己送。那时候总有客户投诉,一个订单要等三四个小时,我也没办法。




▲菲律宾的高温天气可以持续一整年。图/视觉中国


菲律宾全年都是夏天。好处是在持续炎热的天气下,大家都很想喝一杯清凉解渴的饮料。不像国内,奶茶冬天可能是淡季。缺点是真的太热了。闭城的时候,店里的空键坏了,我们就在一个类似蒸笼的店里干了两个月,从早上9点到下午6点。


当时压力来自房租,菲律宾人力成本低,一个文员月薪在2000元左右。但是我们是2019年租的房子,这是菲律宾发展最快的一年,也是这里租金成本最高的一年。这个100平米的店面每个月要交15000人民币的租金,所以店面肯定不能关门。


我知道有个留学生创办的奶茶品牌,之前在菲律宾开了五家店,也算是行业老大了。但受疫情影响,不得不靠生鲜配送维持生计。


我们的情况会更好。后来店里开发了很多甜品和奶茶一起卖。口碑在疫情期间逐渐积累,走上正轨。它总是有利可图,可以接受更多的顾客。也希望开个分店,接受别人加入。




▲图片/受访者提供


但是菲律宾的治安问题是我在这里开店的顾虑。我有一个中国朋友,几代人都在这里做生意。有一天,他给别人送货,连货带人都被绑匪扣留,于是向家里勒索钱财。现在他还是很害怕。有一次,我店里发生了偷手机的事情,最后还是报了警,没有追回来。这可能就是在菲律宾开店的烦恼。


现在因为疫情,潇雅在国内一直举步维艰,所以她负责店里各种社交平台账号的运营推广,而我留在店里,大家各司其职。至于未来,我一直希望能好起来。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快递单号是什么意思

文章为日常人物原创,侵权必究。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