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掉表情的指令大全最新(孩子玩手机这件事“说了也不听!”有没有可能是你不敢管?)

本报记者林吟



说话温和的单宁有一个桀骜不驯的13岁儿子。

我儿子挺有主见的,虽然他的主见总是带着孩子的无知和无畏,尤其体现在玩手机上。

放学回家不做作业,先玩手机——“累了一天,就不能先放松一下吗?”丹,想想吧。哪天工作了不也一样吗?

写作业的时候看手机——“不会做的题怎么办?我不想空。我得和同学微信商量一下,查查资料。”丹,你想想,理解一下,我们谈谈,我们真的需要一部手机。

写完作业继续看手机——“不打游戏怎么能愉快地告别这一天的无聊和烦闷?”宁一边咬着牙一边唠叨:“小心你的眼睛,都破了。我该怎么办?”睡前只能看30分钟,听到了吗?这条规则必须遵守。”一边依依不舍的要回自己房间洗漱收拾。

丈夫下班回家11点多,在房间里看到儿子手机发出的微弱蓝光。长期的无奈迫使他大喊:“还不睡觉?再看看你的手机,看我不把你的手机弄坏!”

在管理手机方面,很多家长都面临着规则难以执行的无奈。

微信掉表情的指令大全

“我不听,每次都好累。”

“现在我大了,不让我玩手机,就吼我——不要上学!”

“说得好,听不进去,最后都是一顿骂,不过是个绕来绕去的问题。”

怎么了?父母往往认为他们的孩子太难对付,但在孩子眼里,情况可能就不同了。

家庭治疗师发现,在难以执行规则的家庭中,聪明的孩子从与父母的互动中获得一种确定感:爸爸妈妈只是在说话,不要显得那么大声和严肃,只要他们“说了什么但不听”,他们总是会泄气。

父母说不听就要放弃的情况并不少见。

心理学家发现,与传统教养下害怕父母和权威的孩子相比,现在更多的孩子不那么在乎父母的指示,或者与父母内心的补偿有关。

"我不想对孩子太认真,怕伤害孩子,怕孩子太听话。“丹宁说她从小听话老实,所以希望儿子过不一样的生活。不要那么听自己的,是晒黑了谁没有说出自己的期待,却潜移默化的从儿子那里得到了消息。

其实,有主见和听从指示并不是同一件事的两个极端。心理学和教育学都认为,听从父母的指示具有适应意义。在遵循规则和权威的过程中,儿童获得了对环境的控制感,发展了自我管理的能力。如果你不把父母的话当回事,看起来你是在鼓励孩子独立发展,却把孩子丢进了虚假的自以为是,缺乏必要的引导,同时也失去了理解别人想法的机会。

有些家长害怕过于严厉会让孩子讨厌自己。过于强调孩子的爱,让父母不敢面对关系中的“恨”和“怕”。

其实孩子不能只爱父母,还会有其他复杂的情绪。这是因为孩子成长需要依靠父母,他们是不平等的。和父母相处时,孩子有依恋,有亲情,伴随着恐惧和痛苦。这种复杂的情绪让孩子愿意做让父母开心的事,不愿意做让父母不开心的事。这正是教育发挥作用的起点。当然,这并不是教育的终点——最后,父母需要对依赖进行再教育,让孩子明白,让父母开心的不是讨好,而是孩子懂事、讲道理,知道什么行为可能导致什么后果,知道如何思考和解决问题。

儿童心理学研究者发现,儿童缺乏敬畏规则的主要原因之一与溺爱有关,无条件满足儿童的欲望,把儿童放在唯一重要的位置成为了育儿的基调。另一个原因与当前复杂的教育趋势有关。一些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赞同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培养天真无邪的灵魂,最好不要干涉孩子的成长。这种思维忽视了孩子的经验和能力的不足,拒绝限制孩子的行为也会在未来造成苦涩的后果——面对青春期孩子的无知和不断增长的自我力量,父母更容易感到压抑和无力。

这是一个手机的时代,但在青少年成长阶段,没有成年人的合理引导,长期沉浸在虚拟世界的生活方式中,会伤害孩子的身体发育,阻碍他们探索更多样的世界。帮助孩子学会管理手机的使用,已经是家长的责任。

家庭互动治疗师认为要打破“说而不听”的互动模式,父母首先要尊重规则,要有耐心,不要气馁。

在使用手机前设定好规则,并严格执行。说没有,没问题,走过去,用动作温柔的提醒孩子,把手机拿走,鼓励孩子做一些有趣的事情。如果实在不行,就让孩子体验一下不遵守规则的后果——没收手机一周等等。

要做到这一点,一开始最难的是父母要有打破旧格局的勇气:敢于用爱和坚定去迎接一场风暴?好消息是,一些家长发现,当他们真正有耐心、有决心执行规则时,他们并没有遇到想象中的风暴,事情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编辑:陈华

校对:蒙銮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