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实名认证游戏和平精英(我们重回「未成年」,看看童年如何防沉迷)

又是一个开学季,随之而来的是史上最严的网游防沉迷规定。

近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专门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有效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要求各网络游戏企业仅在周五、六、日及法定节假日每天20: 00至21: 00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

也就是说,未成年人每周最多只能玩3小时网络游戏。



条例数量引发热议。有人认为这样可以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重回书本学习的海洋;有人认为这过于严格,一刀切。毕竟问题的本质是教育和引导。

规定实施后第一周,王者荣耀就因为1小时流量暴涨而“崩溃”,app store被一星差评横扫。未成年人也另辟蹊径,要么借用父母的账号玩网络游戏,要么去各大电商平台花钱租号,诈骗团伙再次将目标锁定未成年人...

当未成年人在新规中“挣扎”的时候,如今的成年人其实曾经拥有一个充满回忆的贪玩童年,或自由自发,或彻夜疯狂,或被严格限制。



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这一周,爱范儿编辑部就和大家聊聊童年的游戏。

学习和游戏从来不是对立面

@爱范儿读者REX

从街霸到拳皇,从红警到星际迷航,从石器到千禧,从传奇到奇迹,从霸王大陆到魔兽世界,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一代人可以说是电子游戏的童年,父母也是视游戏为洪水猛兽而深恶痛绝,听到网吧就像听到现在谁在抽烟*一样。

为了防止家长发现向网吧老板说情,一个小时的网费分成两个半小时,一个是放学前早走,一个是放学后晚回家,一路疯狂蹬自行车,大汗淋漓,到网吧后,拿出浴帽戴在头上,如果是夏天, 把外套脱下来放在另一个塑料袋里,因为那时候的网吧真的是烟雾弥漫,父母也不抽烟。

虚拟世界的得失,就是这么直接,快乐。以前经常半夜趁家人睡着出去打游戏,四点多才回来。我在课堂上困了一整天。另一个同学,父母专门给他买了一台电脑放在家里玩,玩游戏一般,学习很差。另一个同学,家里是老师,也沉迷于打游戏,但是学习很好。



包括我的三个孩子的故事,我发现一个现象,只要孩子有手有脚,就停不下来。沉迷成长,未成年人的自制力肯定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强。边玩边学,好的引导才是正道。沉迷游戏从来不是差生的原因,只是表面现象,真正的问题是他永远不会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习和游戏从来不是对立的。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不沉迷游戏,但是学习还是很差,学习习惯是最重要的。

玩吧,玩得开心!工作(学习)投入!触手可及的东西,你不会错过,被高压禁止的“偶然”放纵,会让人欲罢不能。

哈?什么是游戏上瘾?

@李某

暑假里穿着马甲吹着扇子吃着西瓜和小霸王打超级玛丽好像是昨天发生的事,但看看日历已经是18年前的事了。感觉时光飞逝,但也想感叹人生的苍白,好像除了超级玛丽就没有别的游戏了。

并不是说我的物质生活很悲惨。我从来不缺这些游戏设备,比如小时候的小霸王,中学的电脑和PSP,后来的PS4/PS4 Pro。即使是现在,因为工作特点,我也随时带着四个以上的旗舰机。随便点开一部手机,里面都没有游戏,自然我也没有为手机游戏花一分钱...仔细想想我太反感略显复杂的玩法了。BUFF?技能?属性?我完全记不起来了。





如此严格的防沉迷措施的实施,对于喜欢玩手机游戏的未成年人来说是个坏消息,但对于未成年人的父母来说,未必全是好事。至少,防沉迷措施生效后,游戏厂商还有配套和繁琐的实名认证。如果家长以未成年充值为由,想从游戏系统里退钱,难度可见一斑。

喜欢玩游戏的是坏孩子?但孩子都会喜欢玩游戏

@冷思真

从小就被教育“喜欢玩游戏的都是坏孩子”。可能因为这个原因,我小时候玩游戏的经验很少。

我看过别人玩魔兽世界和英雄联盟,但是这些游戏还是有门槛的,只是我看了就感觉不到乐趣了。

我接触的第一批游戏是Windows电脑上的三维弹球、纸牌和扫雷...这真的是一个简单的游戏,但每个计算机班最期待玩这些游戏。

后来电脑可以联网了,我有了4399幸福,黄金矿工,十滴水,都是我的爱。有人递给我手机玩一些游戏的时候,我就爱上了神庙逃亡和地铁跑酷。



▲现实生活中我永远不可能这么灵活,但游戏中我可以。

你有没有发现,即使有人跟我说“坏孩子就是喜欢玩游戏的那种”,我接触到他们的时候还是喜欢游戏。

玩是人之常情(包括成年人)。指望孩子把每天热爱学习和课外活动当成读书和运动的“健康”爱好,不去碰在大人眼里“对孩子成长没有帮助”的东西,是不现实的。

对于很多家长来说,阻止孩子玩游戏是以结果为导向的。

玩游戏好吗?打游戏伤眼睛,打游戏没用。

但对于很多孩子来说,玩游戏是过程导向的,因为“游戏真的很有趣!”」

游戏可以是洪水猛兽

@黄志坚

我7岁的时候,叔叔给我买了我的第一台游戏机,任天堂的Game Boy Advance SP。从那以后,我成了一个优秀的游戏男孩。

口袋妖怪,星卡比,Sonik,这些GBA游戏构成了我的童年,我为了玩游戏做了很多疯狂的事情。



比如我在被窝里熬夜玩口袋妖怪蓝宝石,结果我就近视了(600度);为了和玩伴分享最新的卡带,我没吃午饭就跑到他家,结果在路上踩到了生锈的钉子。我妈怕我得破伤风,赶紧带我去打破伤风针,掉了好多眼泪...

我觉得我的自制力很差。我很庆幸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父母的约束,所以没有沉迷于游戏世界。其他孩子呢?

大学的时候,我去一个偏远的小镇参加支教活动。那里的孩子大多由爷爷奶奶照顾,而父母都在外打工,一年才回家一次。很多孩子课后只有两个娱乐节目——《王者荣耀》和《和平精英》。

网络、游戏、成瘾...这些话对于照顾他们生活的长辈来说,太遥远了。这些孩子就像在游戏世界里飞奔的脱缰野马,而能牵住缰绳的父母却忙得顾不上生计。



看到他们拿着手机爷爷奶奶却束手无策,我总觉得很无奈,很悲观。更悲观的是,在网络上沉默的他们,才是新群体的大多数。

禁止玩网游 ≠ 禁止玩游戏,其实我们还有很多选择

@刘凌格

在规定出来之前,我和老公多次提出育儿“单机或在线优先”游戏的策略:

当我们有了孩子,你要主动,带他玩Switch、PS、Xbox之类的家庭游戏,让网游占尽便宜。

我不反对未成年人玩游戏,甚至是抱着鼓励的态度,但是网游还没有拿到我的许可证。

虽然我做过一些诸如小学用座机话费当游戏币,初中被大厅音箱骗去买道具,高中玩ARPG搞网恋之类的糗事,长大后都可以一笑置之,但我不希望孩子在心智不成熟的时候提前经历社会染缸。

所以,作为一个“有经验的人”,我支持这个规定。毕竟禁止玩网游≠禁止玩游戏。显然,我们有很多选择。桌游是教育性和社会性的锻炼,家庭游戏既可控又精细。

当然,我也有一点不成熟的建议来替代儿童的角色:条例中的年龄划分可以进一步细化,给予不同年龄的未成年人不同的可用时间。



怎么实名认证

▲两代人一起玩游戏的理想场景

未成年人防沉迷,最好的方式是「用魔法打败魔法」

@李·

作为一个普通的90后,我同时拥有典型和非典型的童年,但基本上都离不开游戏。

初中以前,朋友间流行的游戏基本都是电视上播放的动画决定的。四轮驱动、溜溜球和陀螺游戏是我们小男孩的社交货币。





相反,我接触电子游戏较少。小时候偶尔和朋友玩两把合金弹头。直到家里有了电脑,我才习惯用偷禁果的感觉在GTA里发泄自己的原始欲望,也掌握了和父母斗智斗勇的谍战技巧。

不知道为什么,几乎没有游戏能让我“上瘾”。我对《王者荣耀》和《银师洋》这类流行的手机游戏没什么兴趣。在网吧开黑网的记忆更是不在我的脑海里。我可能是编辑部的大龄青年,至今没去过网吧。

但我还是无法想象没有游戏的童年。游戏的媒介可能会发生变化,但社交和娱乐的需求无法回避数字技术的发展,线上和线下的界限难免模糊。

现在的孩子有了更多的选择,更容易接触到各种设计精良、让人“上瘾”的游戏。但通过堵住玩游戏的渠道来“防沉迷”真的有效吗?经过多年的奋斗经历,孩子的对策可能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至今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两年前的一篇文章,讲的是一位从事游戏策划的家长,通过游戏的机制引导孩子成长,“以魔法战胜魔法”应该是未成年人防止沉迷的最好方法。

成瘾型人格的我,在沉迷游戏中学到了什么

@方文佳

对于成年前玩游戏的记忆,似乎只能记得一些模糊的事件。

很小的时候玩霸凌太久,导致电源适配器烧了。



▲图片取自十夜@ B站

小学中高年级的时候,家里买了Gameboy,我当然很喜欢玩。期末考试前关着门在房间复习的时候喜欢偷偷玩。



▲记得我的黑白Gameboy外壳是透明的,现在找不到图了。

年纪大了开始玩电脑的时候,莫名其妙的在网吧。那时候我爱玩石器时代。我不仅要花钱买账户,还要花钱买计数卡。上瘾的程度大概就是周六没上兴趣班,直接去网吧了。



▲哪个孩子可以拒绝养恐龙当宠物?!

这些小经历,加上其他沉迷于其他事物的经历,让我知道自己在中学时有很强的成瘾倾向。从此以后,我会更加谨慎,或者说更加自觉,去观察自己接触任何可能会上瘾的东西时的状态。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大人就要放任孩子,什么都不管。

虽然我已经忘了第一次去网吧是怎么发生的,但是我能清楚的记得我看电视上瘾的时候阿姨是怎么处理我的——把这件事告诉班主任,让老师劝我晚上早点睡觉,不要追电视(老师:“这些电视后面会重播”)。

今天回想起来,不禁感叹阿姨真的太了解我了(我超级怕老师)。

我的童年没有畅快地玩过游戏,稍微有点可惜

@斯蒂芬妮冲

大概11、12岁的一个周末,男同学拿着红色警戒的CD来我家跳舞,说这个游戏很过瘾,可以一起玩。

光盘插上电脑,哥们就在突突声中开始讲解基地的部署,陶醉的表情仿佛在介绍世纪佳作。



我根本没有听,因为我从门下的光影变化中发现,父亲在门外认真的听着。

大概过了20分钟,男同学带着光盘撤退了,我爸终于忍不住提高音量冲我吼:“你什么时候学会坏了?”玩游戏会摔!」

那天以后,我总是在胸前戴一条隐形的红领巾。

后来我会偷偷玩Windows 3D弹球和卡牌游戏,躲在被窝里养电子宠物,也会和朋友去几次游戏厅(寻找不同和太谷的天赋)。只是每次心里七上八下的,就怕我爸突然从哪个角落出现。

长大后,听说有人通过玩《模拟城市》埋葬了自己当城市规划师的梦想,渐渐意识到游戏不一定都是野兽。一个好的游戏可以对现实生活有积极的意义,可以玩得开心,但同时也需要有思考、计划、随时收手的能力。

现在回想起来,我的“防沉迷机制”大概就是我爸的吼。

当懵懂男孩第一次进游戏厅……

@吴·

第一次被邻居的小哥哥推进游戏厅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就像一只待宰的鸡。

“来玩吧,来玩吧,就玩一会儿”,小哥哥眨眨眼,笑了。虽然我知道我妈想让我回家吃饭,但我也知道我很快就受不了了。

突然,新年的钟声似乎敲响了,他们拉开了游戏厅的门帘,我懵懵懂懂地走进去。游戏厅的门后,是一个神奇而多彩的世界:有霓虹灯,五颜六色的灯光,美妙的音乐滚动着,叮当作响,小哥哥小姐姐们都全神贯注,目不转睛。比赛赢了,尖叫声,喊叫声,惊呼声一直都有。




2。游戏很好玩,但是没有扑克好玩。

我一进屋,我妈就因为我站在角落里生气地吼我。她冲上来的时候扭到了我的大腿内侧。我扭得像麻花一样,疼得又哭又叫。我妈说:“不行!”,我狠瞪,她继续喊,“错了!”,我咬牙切齿,就是不说一句话。

我看见我妈拿出一把火钳,插进煤炉里。没过几分钟,火钳就出来了,烧得全身通红。我妈提了一桶水,把火钳往里面一扎——气泡滑动着,尖叫着,烟直冲云霄。

我号啕大哭,“妈妈,我错了!」



▲煤炉,火钳,还有和我一样的狗。

我知道我妈妈只是想吓唬我,但在我的记忆中,我再也没有去过那个游乐场。

后来带我去游戏厅的弟弟好像也不学习了,更多的弟弟妹妹也开始喜欢上了小霸王游戏机,但也和我一样逃脱不了挨打的命运。他们在偷偷玩的时候被抓了。就这样,他们在沉迷与克制之间长大。

现在回想起来,和现在的“防沉迷”一样,我知道两件事:

1.游戏会上瘾,入行需谨慎。一旦入了海,就要适度的开心。
2。游戏很好玩,但是没有扑克好玩。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