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又到了周五,离“双十二”只有两天了。不知道你是不是又开始准备“剁手”了?消费主义时代,各种“买中买”逐渐成为我们的日常生活。
面对购物狂潮,不知道你是否也有这样的经历:明明什么都不想买,却有一种【不买就亏几个亿的心理】,所以购物车里总是放着东西才安全。某种意义上,你是沉浸在商家设下的甜蜜“陷阱”中。
不买就是浪费福利?
消费者是有限的,当每家每户都购买了生活所需的商品,市场就会趋于饱和。在这种情况下,商家如何刺激消费?通用汽车公司提出了一个新概念:有序制造不满。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通用每年都会推出不同的“新车型”:更酷的颜色,更特别的尾翼等等。这样,消费者将倾向于继续购买新车,就像购买新衣服或鞋子一样。久而久之,消费者就有了一种自发的淘汰观念:虽然你的车从机械角度来看还是新的,但更好的颜色和设计总会吸引你去“更换它”。
化妆品恐怕是最好的应用这个理论的方式。虽然在很多直男眼里,所有的口红都是红色的,还经常发出“涂这么多口红要多少张嘴才能涂完”的灵魂拷问,但很多女生对新的嘴红号真的毫无抵抗力,尤其有人大喊“OMG,买吧!”买吧!" .
除了创造需求,商家更厉害的一招是“赋能”。
商家口口声声说消费是你的权利,你可以通过消费实现自我。好像buy buy买了,一下子就“名正言顺”了。就好像,很多品牌都喜欢做VIP等级,或者会员积分。这样会给你一种在这里花钱就能享受特权的感觉,没必要就浪费了。各种电商平台套路也是如此。无论是“新人专享”还是“直播间专享折扣”,消费都被包装成一种福利,给人一种“买了就输”的错觉。
用明天的钱实现今天的愿望?
由于经济能力的限制,人们在购物时会犹豫不决,小心谨慎。商家开始思考如何让我们在购物时更“用心”。这时,信用消费出现了,解决一时还不起的困难的“完美”方案。用明天的钱实现今天的愿望,听起来很棒。但是信用消费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容易多花钱。无论是刷银行信用卡、拿起手机、开花呗、借花呗等“虚拟信用卡”(其实也包括移动支付),用起来似乎一点都不痛苦。这个“不痛”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实验证明,当我们使用现金时,会产生一种类似于疼痛的不舒服的感觉。
一些行为经济学家专门做了一个比较实验。他们让一群学生投标购买篮球赛的门票。其中一半被告知可以使用信用卡,另一半被告知只能使用现金。大家猜怎么着?
信用卡购买的团销售额几乎是现金团的两倍,信用卡团拍卖的门票单价比现金团高3~4倍。
也就是说,人们在赊账消费时会更容易接受高价。
创建一个“现金”支付系统
看到这里,你一定看到了虚拟支付(包括移动支付和信用消费)的强大。但是有的朋友会想,就算你能忍住不用信用卡,移动支付真的很方便,你也不能回去用纸币和硬币支付。在这里,导演给你一个小建议:使用移动支付时,构建自己的“现金系统”,而不是使用信用系统。就是把微信、支付宝等常用支付软件绑定到自己的储蓄卡上,或者设置支付顺序,先扣银行卡余额,而不是我们的花呗、白条、信用卡。
虽然没有钱的痛苦那么直接,但是你会感觉到自己的银行卡余额在无形中减少,所以也会抑制一些消费冲动。
首先,每次购物前,写好自己的购物清单,做好详细的预算。本购物清单需要考虑的主要内容如下:
首先,我有多需要这个产品?它能满足我的什么需求?其次,这个东西有没有其他更实惠的替代品?尽量货比三家;第三,金额,即合理的预算范围;第四,考虑你喜欢的程度,买这个东西给你带来多大的快感?
带着这些问题做好购物清单后,还可以培养自己的消费仪式感,以对抗数字支付带来的金钱概念模糊。比如有些人用记账的方式重塑金钱数字的痛苦,让自己在每次消费的金额中感受到类似于再次支付现金的痛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过度消费。
培养改变思维的习惯。这对于抵制商家的各种优惠诱惑是有帮助的,比如赠送的优惠券,第二块五折钱,如果是自己的现金你会怎么处理?避免“优惠券-横财”的心理账户干扰你的消费判断,你就不会陷入各种营销策略的陷阱。
总之,导演要你在做所有消费行为之前,先问问自己能不能买。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你需要注意的是如何“买”。
千万不要问,也不要听别人问你配不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