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信网学历证书查询官方网站(查学历需输入毕业院校,冒名顶替风波未了,学信网再惹争议)




冒名顶替风波一过,Xuexin.com的一个查询操作突然上了热搜,因为要进研究生院查学历。


此前,陈春秀发现自己被冒名顶替,是因为他计划在5月份申请成人教育,在填写Xuexin.com的信息时发现的。


转念一想,那些冒名顶替的人连冒名顶替的人是谁都不知道。他们怎么知道冒名顶替者是哪个学校毕业的?


薛鑫。com很快发表声明,声称这是去年5月的技术升级。不过,升学规划专家梁廷富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验证程序不合理,客观上实际上很难查询到“你是否被冒名顶替”,有掩盖冒名顶替的嫌疑,尽管之前这个功能是这样的。


困惑


薛鑫。com在官网公布了查询本人学历的三个步骤。第三步,输入机构名称。


中国新闻周刊登录薛鑫。com进行查询。验证姓名和身份证号后,出现毕业院校验证信息一栏。


什么时候需要输入机构名称?薛鑫。建议那些没有经过薛鑫真人验证的用户。以及那些访问薛鑫的人。或者没有去过薛鑫。com很长一段时间需要输入它。


然而,薛鑫。com,验证的过程逻辑,被指责有很大问题。如果真的被冒名顶替,怎么知道冒名顶替者去了什么学校?


这个原本是为了方便学生查询信息或者及时发现冒名顶替者的操作,结果被加了进去,被指责“学信网修复了上大学容易被发现冒名顶替者的问题”




中国新闻周刊查询页面/网页截图


舆论炸锅引发众多网友参与,测试结果不一,验证步骤更是随意混乱。


有人亲身尝试过,发现不需要学校信息。有的人能查,有的人不能,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有的人5月底查信息的时候不需要录入学校信息,现在录入了...


在郑州某高校贴吧上,有人发帖称在查询学历时卡在了核实毕业院校的环节,发帖时间显示为2019年6月25日。


七月一日,薛鑫。com官网发表声明,表示此次升级是2019年5月实施的正常技术优化工作。


薛鑫。com表示,这是为了进一步加强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防止有人仅凭姓名和身份证号恶意盗用他人身份注册薛鑫的账号。com


与此同时,薛鑫。com表示近期将继续优化调整技术,全面推进真人验证,优化后将及时在网站公布。


关于预防和控制的辩论

学历证书查询官方网站


大学生对薛鑫并不陌生。com,是教育部指定的唯一查询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的网站。


为了确保信息安全,薛鑫。com为研究生院增加了一个验证项目,但这一设置对被转移的学生来说成了一个障碍。这个验证方案合理吗?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向《中国新闻周刊》指出,从设计上来说其实是不合理的。因为按照身份证加机构名称的查询方式,无法保证查询的人是本人,保护学生的隐私和信息安全,在这种查询方式下无法有效实现。


熊丙奇认为最合理的方式是直接核实查询者的真实姓名和本人。现有的人脸识别系统技术,要确定查询者就是自己,其实是非常容易的。所以,只要我拿着身份证去查询,就应该让他去查询。


事实上,这更符合Xuexin.com这样的网站的定位。建立学籍信息系统本身的目的就是方便学生查询学籍信息,而不是有额外的障碍。


既方便了学生使用,又保证了学生个人信息的安全,本身并不矛盾。梁廷富告诉《中国新闻周刊》,Xuexin.com可以对信息安全进行分级管理。


只需提交身份证号和姓名,无需注册即可查询是否获得了大学学籍学历的简要信息,但要查询更详细的信息,必须进一步核实身份。


梁婷建议增加“高中毕业生”的验证,比“大学毕业生”更实用。同一个中学,同名同姓,身份证号的冒名顶替者更容易被发现。


利用学籍查询的便利去找冒名顶替者,已经是最后一道防线了,不是弥补的措施。


梁廷富认为,在信息和大数据高度发达的今天,预防应该放在高考和考研识别的前面;党员,人员招聘(公务员招聘,事业单位招聘等。),职务晋升等档案管理工作,以及提供举报学术造假的平台等。,让每一个环节都在阳光下运行,从而有效避免冒名顶替案件的再次发生。


风口浪尖


冒名顶替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学籍学历查询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很容易引起外界的关注。


目前,聊城市冠县陈春秀、东昌府区王丽丽被冒名顶替上学等问题已查清,相关人员已依纪依规受到处理。


济宁市任城区苟静反映的被冒名顶替问题,2018年至2019年山东省高等教育数据清查中涉嫌冒名顶替获取学历的242人,有关部门仍在调查中。


高考时,报名人数在去年时隔十年后再次增加4亿,达到1071万人。7月2日,教育部发布消息,认真开展新生入学复试工作,坚决取消企图冒名顶替的新生入学资格,并严肃处理。


Xuexin.com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学业成绩信息系统应该确保所有学业成绩的真实性,有义务检查冒名顶替者,从系统中清除冒名顶替者。


熊丙奇认为薛鑫。com应该有更积极的意图去查冒名顶替事件,其实是完全可以的。此外,还可以进一步要求高校进行全面清查,找出所有的历史遗留问题。


当然,很多教育问题和社会病是根本原因。冒名顶替问题是否出现,既取决于考试制度和询问程序的完善,也取决于社会制度的公正和法治。


多位专家向《中国新闻周刊》指出,冒名顶替侵犯了受害者的受教育权,本质上是一种犯罪行为。但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法律,需要制定相关的司法解释来进一步明确和规范。


刑法修正案第十一次草案正在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针对冒名顶替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普遍建议在刑法修正案中写入相应罪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徐宪明建议,在这次刑法修订中增加“侵犯公民受教育权利罪”。


事实上,多年来,中国一直在打击考试作弊。2015年11月1日正式实施的《刑法修正案(九)》明确规定,在高考等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将被判处有期徒刑,最高可处七年有期徒刑。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张业遂表示,2015年修订刑法时,针对考试作弊行为增加了专项经费。之后,近年来高考作弊案件明显减少,可见刑法的作用非常重要。建议在现行刑法第284条之一下再增加一款,即“冒名顶替在校作弊罪”。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