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的《全国“十四五”农业绿色发展规划》提出,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实施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让绿水青山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优势和骄傲。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也强调,绿色发展要引领乡村振兴,推动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实现资源利用更加高效、生产环境更加清洁、生态系统更加稳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另外,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关于推进生态农场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出台,让大家看到了“生态农场”这个词。
什么是生态农场?
生态农场是根据生态学原理,遵循整体性、协调性、循环性、再生性和多样性原则,通过整体设计和合理建设,获得最大持续产出,实现资源匹配、环境友好和食品安全的农业生产经营实体。生态农场是保护环境和发展农业的新模式。它遵循生态平衡规律,在永续利用的原则下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进行多层次、立体式、循环式的农业生产,使能量和物质的流动在生态系统中形成良性循环。
生态农业有哪些模式?
一、种植养殖循环生态农业模式
种养结合是生态农业中独特的模式,也是国家大力提倡的生态农业模式。下面简单介绍几个种养结合的案例。
水培学。北京市怀柔区东方尚品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采用水培模式。池塘上种蔬菜,池塘下养鱼。各种蔬菜无土栽培长势良好。养鱼水经过过滤后,成为自带有机肥的‘营养液’,通过管道供应蔬菜;营养吸收后,种菜的水变得适合养鱼,从而形成一整套小生态系统。
稻鸭共生。广东省阳西县将建设300亩“稻鸭共生”示范田,种养一体,实现双效益。“鸭共生”模式不仅降低了鸭子的养殖成本,还显著改善了稻田生态环境。鸭子在觅食的过程中,可以吃到稻叶背面的害虫和虫卵,产生的排泄物是很好的有机肥。它在水中的不断游动,不仅加速了水稻对养分的吸收,还改善了土壤的渗透性,达到了互利、高产、高效、无污染的生态高效种植效果。
二。三维农业生态循环模型
“鱼-桑-鸡”模式。池塘养鱼,池塘周围种桑树,桑园养鸡。用鱼塘污泥和鸡粪做桑肥,用蚕蛹和桑叶喂鸡,用蚕沙喂鱼,这样桑、鱼、鸡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循环。
“兔子-沼泽-水果”模式。蒙阴县依托丰富的林草资源,利用自身的果树和养殖条件,将桃树种植、长毛兔养殖和沼气建设结合起来,利用树叶加工成饲料喂长毛兔,将兔粪喂入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用于做饭和照明,利用沼渣和沼液给桃树施肥,形成了“兔-沼-果”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既提高了水果和果实,
“水果-细菌-肥料”模式。在蒙阴县,百万亩林果每年产出的12万吨果枝变废为宝。以果树的果枝为基料,粉碎成菌棒、菌袋,培养出菇。然后采用“废菌袋或小果木树枝+畜禽粪便+微生物菌剂”的轻型简化堆肥技术,制成生物有机肥还田,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利用,构建形成“果”
压碎的果实枝用来种植蘑菇。
三。废物再利用模式
通过农业废弃物的多级回收,将前一个行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下一个行业的原料。如沼气、牲畜粪便等。
以沼气为纽带的模式。该模式以畜禽养殖场的排泄物、农作物秸秆和农村生活污水为沼气基料,产生的沼气作为燃料,沼液和沼渣作为有机肥。结合测土配方施肥、标准农田地力提升、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探索“一气两沼气”综合利用模式。开展沼渣、沼液生态循环利用技术研究、示范和推广,实施“猪-沼-果(菜、粮、桑、林)”循环利用模式,形成了上环节养殖、下环节种植的生态循环农业新格局。
以吸管为纽带的流通模式。该模式可实现秸秆资源的梯级利用和污染物零排放,合理有效利用秸秆废弃资源,解决秸秆随意丢弃和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同时获得有机肥、清洁能源和生物基料。比如围绕秸秆饲料、燃料、基料的综合利用,构建“秸秆基料-食用菌”、“秸秆成型燃料-燃料-农户”、“秸秆-青贮-养殖业”等产业链。
日本的循环农业模式。油菜生产在艾东町地区进行。一方面,油菜籽利用后剩下的油渣可以用堆肥或饲料处理,得到优质的有机肥或饲料。另一方面,废弃食用油回收再加工成生物燃料。凌镇以小型污水污泥、家禽粪便和企业的有机废弃物为原料,输入发酵设备。产生的沼气用于发电,剩余的半固体废渣进行固液分离,固体成分用于堆肥和干燥,液体成分经处理后再利用或排放(排放时对环境基本无害),实现废物的高度回收利用和无害化。此外,凌镇统一收集和处理厨余垃圾,制成有机肥料。
四。多功能多因子综合生态农业模式
苏州震泽镇。苏州震泽镇是一个以丝绸为文化地标的小镇。围绕养蚕,他们建立了集农业观光、工业旅游、美食体验、生态休闲等元素于一体的绿色经济产业链。起初,政府鼓励丝绸企业延伸产业链,从事源头开发,建设现代农业蚕桑示范基地。蚕农每亩有相应数额的生态补贴,不仅能让让桑农民从良好的生态中受益,还能把丝绸产业、乡村旅游、自然生态融为一体,兴村富民,实现旅游业的新提升。此外,他们还建立了太湖雪蚕桑文化园,这也是中国第一个以蚕桑文化为主题,集农业示范、蚕桑研究、文化休闲、科普展览、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园。游客络绎不绝。近年来,震泽丝绸产业集群效应不断增强,形成了养蚕、抽丝、生产、管理、服务的产业链。蚕丝被年产量达300万件,丝绸床上用品100多万套。
西丰,中国鹿的故乡。西丰县依托当地特色农业资源优势,通过不断优化内耕结构,发展“互联网+”农业和生物医药,构建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经营体系。西丰县新型经营主体依托养鹿第一产业优势,利用生物技术和深加工技术,推动养鹿业向生物医药、保健品、绿色食品等鹿产品加工业延伸,利用旅游资源开发休闲农业、农耕文化等特色体验项目,打造生命健康产业园。同时,互联网为鹿产品的销售开辟了广阔的渠道。许多鹿产品通过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发展了订单农业,促进了鹿产品进出口加工贸易,形成了鹿养殖、鹿产品深加工、鹿产品贸易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泰国家庭农场。泰国清迈有一个家庭农场。其核心理念是可持续农业,被称为“移动的种子银行”和“可持续生活的教育中心”。农场遵循原始的古老智慧,服从大自然的运作,找出共生模式,服从天命,也就是服从土地。该农场还将收集来自泰国和世界其他地区的稀有种子,用于育种和种子保存。通过与当地有机农民的合作,我们可以保留种子,然后将种子传播到原生地区继续繁殖,维持地球的生物多样性。同时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旅行者进行实践活动,包括基础农耕、建造自然建筑以及分享知识和经验,让旅行者在自给自足的实践中学习和探索,从而开发出更多新的可能性。
注:本文图文均来自中农富通。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处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很荣幸能和大家分享这篇文章!不,没有创意。如果你有好的素材案例,请在下方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