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农业项目有哪些(农业遗产:北京农业新的增长点)



靖西水稻镰刀收割仪式侯林英摄/光明图片



红柿子挂满枝头。李云摄影/明亮的图片



白梨硕果累累。李云摄影/明亮的图片



宫廷金鱼李云摄/光明图片

编者按

非物质文化遗产、农业发展、休闲产业,看似不相关的东西,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北京农业萎缩是不争的事实。北京的农业真的要被淘汰了吗?它还有恢复的机会吗?

在现代社会,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是为了让生活回到过去的原始状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农耕文明的载体,能否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本版邀请三位学者从保护和利用的角度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力”,阐释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为当下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什么样的动力,为读者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农业项目有哪些

[守望家园]

随着城市的发展,北京市农业用地面积逐年萎缩,农业产量逐年下降。农业作为第一产业,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增长点。作为首善之区,尤其是六朝古都北京,其第一产业真的走到尽头了吗?真的应该被其他新兴行业取代吗?还是说事情转折之后还有光明未来的机会?

【/s2/】作为首都有800多年历史的北京,因为要为朝廷提供特殊的服务,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皇家特色的农耕文化。这种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是北京农业新的增长点。北京有50处农业遗产,主要分布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县和深山里,产业相对不发达,人口密度低。其中,大兴、房山、门头沟、昌平、延庆农业遗产33处,占总数的66%。郊区县和浅山区,包括朝阳、丰台、海淀、顺义、通州、平谷、密云、怀柔,共有17处农业遗产,占总数的34%。包括东城、西城、石景山区在内的中心城区和工业区,由于这里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没有农业文化遗产。

1。主要类别是食物

在北京的农业文化遗产中,蔬菜种植农业遗产有3个,占北京农业文化遗产总数的6%。它们是:门头沟四甲水红头香椿栽培系统、房山方上香椿栽培系统和大兴皇家蔬菜栽培系统。这三个农业文化遗产中,前两个位于深山地区,属于采摘农业。后者属于为皇室提供蔬菜的种植农业。

目前,全国蔬菜种植农业遗产仅占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8%,与北京相比,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是因为北京的蔬菜种植农业遗产主要是为朝廷服务的。这一点,从它是六朝古都宫廷商品供应商的那一天起,就已经定性了。

北京的农业遗产中,花卉种植的农业遗产只有3个,占北京市农业遗产总数的6%。分别是:胡阿祥丰台牡丹复合种植体系、房山黄芩栽培体系、门头沟苗丰玫瑰栽培体系。虽然都是花卉,但功能并不完全相同——丰台胡阿祥的牡丹复合种植系统主要提供观赏花卉,房山的黄芩栽培系统主要提供药材,门头沟的苗丰山玫瑰种植系统主要提供香料。与仅占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7%的全国花卉种植农业遗产相比,北京的这类遗产比例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北京的农业文化遗产中,粮食作物种植遗产所占的比例并不大,共有4项,占北京农业遗产总数的8%。与中国30%的此类遗产相比,北京的此类遗产总量太低,甚至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27%,说明北京自古以来就是典型的消费型城市,食物消费主要依靠外援。在这四个农业遗产中,有三个是稻作,代表了南方稻作文化进入北方后的最高水平,而房山旱作梯田体系代表了北京旱作农业的最高水平。分别是北京京西稻作系统(海淀北京西贡稻区、房山北京西贡稻区)、顺义稻作系统、房山旱作梯田系统。

在北京的农业文化遗产中,农耕文化遗产只有4个,占北京农业遗产总数的8%。与占全国11%的农耕遗产相比,北京的总量明显偏少。这四个项目中,朝阳洼里油鸡养殖系统、大兴北京鸭养殖系统、房山中蜂养殖系统等。,历史上为宫廷提供了优质的食物,而宫廷金鱼养殖系统主要用于宫廷中金鱼的养殖和观赏。不难看出,北京水产养殖作为农业遗产,也是为皇室服务的,基本代表了明清以来北京水产养殖的最高水平。

在北京的农业文化遗产中,水果种植类农业遗产有37项,占北京农业遗产总数的74%。相比仅占全国32%的水果种植农业遗产,其总量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倍以上,这是北京农业文化遗产的一个突出特点。可以说,北京的农业遗产基本上是以水果种植遗产为主体构建的。

果树种植农业遗产中梨所占比例最大,有8项,分布在门头沟、房山、大兴、昌平、平谷、怀柔、密云等北、西北县。在梨的主要种类中,北京和白梨所占的比例最高。此外,还有巴金黄鸭梨、佛甲溪梨、蜂蜜梨、萧宏梨、鸭梨等。红枣种植在北京比较普遍,有5项,主要分布在朝阳、丰台、房山、昌平、怀柔。杏树种植排名第三,共4项,品种多样,有传统杏树、玉巴达杏、铁坝杏、仁用杏等。核桃种植并列第4,共3项。主要分布在门头沟、昌平、平谷区。柿子并列第4,共3项。主要分布在门头沟、房山、昌平区,以磨盘柿为主。栗子并列第四,3项,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的房山、昌平、怀柔。葡萄也并列第四,3项,主要分布在通州、大兴、延庆等土地相对平坦的地区。梅子排第五,共2项。一个在密云,一个在延庆。另外,排名第6的,还有延庆的香槟果、八棱海棠、房山的山楂、昌平的海棠、大兴的西瓜、丰台的桃子等等。一般来说,耐旱的香槟果、秋海棠、山楂等主要分布在寒冷的高海拔山区,喜水喜肥的西瓜、桃子主要分布在低海拔平原地区。

2。质量保证是皇家贡品

北京的农业遗产绝大多数都与朝廷的特别规定有关。在这50件物品中,至少有38件是由皇室提供的。这些贡品可以占到北京农业遗产总量的76%。

比如,郎家园的红枣,门头沟龙泉雾的香白杏、驼黄杏,门头沟的北京白梨,房山的磨盘柿,京西、顺义的大米等等。有的不仅去过皇宫,还被皇帝表扬过,比如山谷里的油鸡,皇宫里的金鱼。清朝皇帝往往亲自参与农业生产——比如康熙皇帝亲自参与培育“御稻”,使包括京西稻在内的优良品种广为传播;乾隆皇帝不仅从南方引进“紫金箍”稻种,还亲自组织力量兴修水利,开垦荒地。仅三山五园一带,就开辟了一万多亩皇家稻田。为了保证贡品的质量,王国政府还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来监督北京西部的稻米生产。比如清朝康熙帝在朝廷设立稻田厂,负责监管两个都城的皇家稻田。

北京的农业遗产中,与皇帝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很多,是其他省区的几十倍。有两个原因:

第一,北京是中国历史上的“六朝古都”。无论哪个朝代,哪一代皇帝,都需要享受最好的服务。于是,出现了一代又一代的农业种植者和农民献身于王室,为王室提供特殊的朝贡服务。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培育出了一系列优质的农业品种,同时也积累了一套严格完整的符合皇家贡品要求的农业生产技术。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北京的农产品质量往往优于其他省区。

二是这些农业遗产地靠近皇城,可以及时向朝廷提供新鲜食材,尤其是新鲜水果。“红尘骑妾笑,无人知是荔枝”。从晚唐诗人杜牧的名句中,我们不难看出历史上农民和宽容为了满足皇族的口腹之欲而付出的艰辛。作为北京的农业遗产地,这种先天的地理优势也为北京农产品,尤其是那些不适合长途运输的果蔬进宫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正是这种皇家贡品的特点保证了北京农业遗产的高质量。

3。时间值是动能

北京是中国城市发展和技术更新的先锋。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城市扩张导致耕地面积锐减,传统品种迅速灭绝。过去30年,北京城市发展迅速,郊区土地锐减。曾经生活在市中心的农业遗产,有的已经消失,有的被严重压缩,有的被迫迁出。基本规律是:如果它具有房地产的属性,种植面积会明显压缩;比如京西水稻,从原来的一万亩锐减到现在的2000亩。但是,如果它具有动产的属性,它显然会搬出去;比如北京鸭、洼里油鸡等项目,大多被搬到了周边区县。

保护北京的农业遗产绝不是简单的“为保护而保护”,而应该放在帮助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来认识和考虑。

第一,只要保护好北京的农业遗产,中国最好的皇家种植养殖技术就会得到保护,北京最好的皇家农作物品种和水果品种也会得到保护。如果上述工作进展顺利,我们将有机会将遗产地打造成为北京皇家贡品种植基地和销售基地;还可以启动“皇家陪礼”项目,彻底解决北京陪礼不足、升级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其次,只要把北京的农业遗产保护好,就可以把这些农业遗产地建设成皇家农产品的繁育基地和推广基地,北京农业就可以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三,只要北京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好了,我们就有机会把它和旅游结合起来,把它建成一个独特的旅游集散地和学习参观的基地,让人们在这里感受自然的凉爽,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先民的文化创造力。

总之,农业遗产是北京农业复兴的良药。保护好它们,就是为北京农业的未来发展找到一条新的路径,同时也为北京旅游业的发展和振兴提供了一套完全不同的思路。

(作者:李源,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主任顾军)[/s2/]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