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现代社会,似乎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身心疲惫加剧的感觉。是的,身体疲劳和心理疲劳是任何社会的普遍现象。但在今天这个时代,这种身心疲惫和以前的时代不同。今天,它似乎更无处不在,更不可避免,更是生活和生活的一部分。看来要想过上稍微体面一点的生活,就得承担这个代价。2 .
。可见这个问题触动了多少人的神经,如何引起大家的关注,如何值得讨论。但是今天我不想在一般意义上讨论这个问题。我只想谈谈手机、微信群等新技术及其应用,给这个问题带来了新的意义。
[br/]3。2019年12月,长安福特一名30岁的工程师去世。原因是工作压力导致的抑郁症。工作中除了长时间加班,还有120多个微信群,每天看不完群消息和邮件。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讲师黄在一篇论文中发现,分组安排工作已成为一些单位整合的常规方式。公务员平均加入4个群体;外企员工15人;事业单位职工7人,个人职工5人。很多人看到这个调查只是笑笑。意思很明显。事实上,工作组的数量要多得多。
4。手机、微信、微信群的出现,确实给联系和沟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上述情况说明,手机和微信群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在过去的时代,努力的程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单位时间的劳动强度,一个是劳动时间的长短。比如我们通常所说的996,就是指延长工作时间。但是,手机和微信群的出现,也意味着传统的作息界限被打破。有人说,无论你在哪里,只要手机在手,老板就可以随时通过你的手机安排工作任务。还有人说我随时随地都能抓到你。在这种情况下,传统休息的纯粹性就消失了,即使休息期间没有任何工作事务或指示,你也要时刻做好准备。有些单位或岗位甚至要求工作人员24小时不关机。让人不禁想起90年代的一个笑话:小王和朋友炫耀老板的BB机,大家都很羡慕,但有个朋友却笑称这是“拴狗不用绳子”。果然,后来小王一直没休息好,周末被BB机吵醒加班。5 .
。所以,如今的职场,人们已经逐渐被各种微信群包裹起来。从而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春节期间的一条新闻是,北京一家房地产公司的5名员工,因为没有抢到集团副总发的红包,差点被炒鱿鱼。这个员工真的太辛苦了:春节没抢到红包,差点被炒鱿鱼。除了工作群体,还有其他群体会给人造成很大的压力,尤其是作为孩子父母的父母。
]6。群体的特点之一就是形成群体压力。虽然很多时候,这种压力是没有意义的,甚至是无聊的。在工作群里,只要领导一说话,“好的”、“收到了”、“明白了,去做吧”、“领导辛苦了”之类的话立马就被刷屏了。在家长群里,老师说话,也是有用的一句话,一百句废话会耽误大家的时间。我想进一步问的是,这100张收据有多少是工作时间发的,有多少是休息时间发的?这样,人宝贵的休息时间就被这种无聊的事情占据了。
7。与线下场景不同,线下场景转瞬即逝。有人说什么,自己当时的话没跟上,过去的就过去了。但是微信不一样。那些话语和声音就在那里。当时没注意,你得一点点爬楼梯。有人说,每天要爬几百层楼是什么感受?每天回100条“收到”的消息是什么体验?但是如果你不爬这个楼,做出这种无聊的回复,可能会给你带来负面影响。
]8。21世纪经济报道还发布微博称:很多人手机里有十几个工作微信群,满屏都是“收到”;一些单位的微信群成了“夸夸群”。由于一些无形的压力,很多人被迫成为微信群里的“复读员”,好像不被表扬就不是好员工。以及悲惨的消息,开发微信的想法是腾讯副总裁张小龙提出的。他曾在公开场合表示,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微信用户离开微信。我说的是班级的家长。总能看到一些人跟着老师,夸老师,夸家长,夸同学。比如“这个活动很棒,可以让孩子们很快融入集体”“孩子们在我们班真的很开心”。很多时候,大家还在排队等回复...
9,2018年8月1日,74岁。这一天,距离他写完《过劳死时代》中文版的序言还不到一个月。可悲的是,一生与过劳死作斗争的学者盛冈浩二,最后也因过劳死。他一生都在努力解决过度劳累的问题,知道自己有心脏病,经常工作到半夜两三点。作为一名学者,盛冈浩二自己的工作时间是有弹性的。但他却在这份弹性工作中过劳死了。新的过度劳累。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