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学籍号是不是前面有个G(考生家长请注意:弄错学籍,相当于“黑户”)

学籍有什么用?这么说吧,就像身份证一样,一人一号,终身有效!如果信息有误,以后录取会很麻烦。对于家长来说,学籍全国统一管理与户籍脱钩后,免除了过去学籍流动时的一些费用;过去麻烦的转账,短时间内就能完成。

教育部在学生身份方面的作用如下:

1.学籍的主要作用是记录。

2.不得将学籍作为入学和转学的条件。

3.学籍是学生入学的结果,不是前提条件。

4.转学籍或新学籍是入学的后期流程,无论学生以前的学籍或学生的学籍是否已转入接收地,都不需要确定入学资格。

5.原学籍已建立的,应通过学籍系统进行学籍转移;没有建原学籍的,要经过查重程序后新建。

6.如遇学籍系统故障或数据传输故障等特殊情况,可根据家长要求通过线下流程办理转学。线下流程完成后,将学生视为在校学生,再通过学籍系统完成电子学籍档案的转移,实现“人与家庭的身份一致”,最终审核以学籍系统信息为准。

13个关于学籍的问题。

01。学生证会是什么样子?

答:以G字开头的学籍编号是一人一号,伴随学生整个学习生活。此外,还有j字头和l字头。

G字头:将未分配正式学生证的学生数据与全国人口基础信息库进行比对,然后分配带有“G”字头的正式学生证,每年春季学期通过学籍系统进行发放。

前缀为“G”的官方学生注册编号,经过全国重复检查、全国人口基础信息库比对等一系列严格检验,是学生身份的权威识别。原则上不允许删除前缀为“G”的正式学籍编号。确需删除有疑问的学籍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证明材料报送教育部进行处理。

J前缀:对于没有提供身份证号但查重没有问题的学生,分配带有J前缀的正式学生证号。允许探索“J”字头学生证号,在学生补充身份证相关信息并通过查重认证后,改为“G”字头学生证号,但保存历史信息。

L字头:临时学生证以“L”开头,是每个学生拿到正式学生证之前的必经阶段,是学生拿到正式学生证之前办理各项业务的依据。各地各学校在办理相关业务时,要对持临时学生证的学生一视同仁,切实保障其合法权益。

02。如何修改“G”字头官方学生证号的关键信息?

答:应该有严格的程序和全国性的检查。“姓名”和“身份证号”是两个关键信息。如需修改,由学生所在学校的学生管理员在学籍系统中上传相关证明材料的照片。县级学籍主管部门核对核实后,再次进行全国重复核对和身份比对。

03。如何确定小学入学年龄的截止日期?

答:学生入学年龄的截止日期由各省根据法律规定。未成年学生跨省招生需谨慎对待!

8月31日,未满6周岁的外省孩子要慎重对待,避免跨省上学后回本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二条规定:“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学龄和年限,以及因学习慢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学龄,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所以学生入学年龄的截止时间是各省根据法律规定的,全国没有统一的规定。

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提供了控制入学截止时间的功能,但已授权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自行设定截止时间。

04。非小学新生应该如何确立自己的公民身份?

答:先查体重,再建登记册!

全国中小学生原则上应通过与学前教育管理系统衔接或进入小学一年级时建立学籍。少数因故未建立学籍的非小学一年级学生,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于每月末将学生名单按规定格式报送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在全国范围内查询其学籍。只有通过查重的人才能建立新的学籍;复检不合格者,应按规定办理移交手续。

理论上,学校应该及时为没有学籍的学生建立学籍。但是,为了防止恶意或过失重建学籍,确保学籍在全国的唯一性,保护相关学生的利益,维护学籍管理秩序,有必要对建立学籍的非一年级学生进行全国范围的核查。

全国学籍号

05。转学时没有学籍怎么办?

答:学籍的主要作用是记录。不允许将学籍作为入学和转学的条件。也就是说,学籍是学生入学的结果,而不是前提条件。转学籍或新学籍是入学的后期过程,不应将学生是否有以前学籍或学籍是否已转入接收地作为确定入学资格的必要条件。原学籍已建立的,应通过学籍系统进行学籍转移;没有建原学籍的,要经过查重程序后新建。如遇学籍系统故障或数据传输故障等特殊情况,根据家长要求,可先通过线下流程办理转学。线下流程完成后,将学生视为学生,再通过学籍系统完成电子学籍档案的移交,实现“人与家庭的身份一致”,最终审核以学籍系统信息为准。

06。如何在新学籍系统中转学?

答:所需材料简化,大部分在网上办理。

在转学等业务流程中,学籍系统在学校和区县学籍管理员处理环节的基础上,设置了学校和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的验证环节,相当于纸质材料的盖章审批。

因此,通过学籍系统转学,除了要求家长提供准确的学籍信息(如转出学校打印的学生基本信息表)和转入学校(接收学校)外,各地学校除了在学籍系统中上传说明转学原因的证明材料外,不得要求家长(学生)提供其他材料。除因故障离线处理外,取消纸质转移审批表和证明材料。

07。学生没有某学校的学籍信息怎么办?

并且学生家长可以向B校学籍管理机关举报,责成B校同意解除学生学籍。之后向A校申请转B校,如果A校和B校之间或者学籍主管部门之间有争议,可以参照第二条的回复进行投诉。

08。在外省小学初中毕业,如何回户籍所在地读初中?

答:当地教育部门必须安排!

根据《义务教育法》规定,小学毕业后回户籍所在地的,由当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入学。行政部门或学校不得以无学籍或不转学籍为由拒绝受理申请。接收学校确定后,接收学校将启动相关程序,为有学籍者办理学籍转移。如果没有学籍,参照第七条的回复建立学籍。

初中毕业上高中后,需要参加相应的考试进行招生。招生条件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确定,但不得以无学籍或不转学籍为由拒绝接收。经教育行政部门和居住地学校同意接收的,可通过中小学电子学籍系统办理学籍转移。有回居住地计划的,学生和家长应尽早了解居住地高中报名考试招生相关政策,按时参加当地高中招生考试。

09。如果没有国家学籍,是否有学生退学的要求?

某学校已录取学生就读,但因学生没有国家学籍或不能转学籍而要求学生退学。符合要求吗?

答:现实中情况复杂,要分门别类对待。

第一种情况,学校在没有招生计划的情况下招生,可以退学,后果由学校承担。

第二种情况,学生之前没有学籍,但除此之外,如果学生符合入学条件,学校要按照第六题补学籍,不能退学。

第三种情况,如果学生有以前的学籍,学校要尽快发起转到原学校,不能退学。

《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规定“学校不接收未按规定办理转学手续的学生”的初衷是为了防止借读、超计划招生等违法行为,防控“人户分离”,不应成为不接收符合招生条件学生的借口。当然,原则上在学生转学前,应完成转学工作,不能出现长期的“人籍分离”。

10。有“留学”身份的学生如何办理转学?

答:正常处理!进一步贴近服务学生和家长,适应学籍管理实际情况,学籍系统将允许处于出国、离校、退学、被开除状态的学生直接办理转学(含跨省转学)。转学完成后,学籍不变,在学校办理相关手续后成为学籍。处于“休学”状态的学生,应在办理转学手续前,到原学校办理返校手续。

十一。对于跳级复读的学生我该怎么办?

答:国家没有统一规定。《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授权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跳级、留级等中小学生学籍变动的具体条件和管理办法。需要注意的是,学籍系统具有相关处置功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省学籍管理的具体规定,设置市、区县的处理权限。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探索建立和规范学生跳级、留级工作机制,指导市、区县做好相关管理工作。

当然,义务教育是一项基本公共服务,具有平等性、公平性和强制性的特点,所以原则上不鼓励复读和跳级。留级、跳级问题属于具体的学生管理问题,是学生身份的变化。根据《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留级、跳级的条件和处理要求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

12。如何更新学籍信息?

答:班主任会通知学校管理员,县部每学期检查一次。在每个学生的学籍信息中,是否留守儿童、是否将子女留给城市农民工、政治面貌、现住址、电话、户口、上下学交通距离、上下学交通方式等字段可能会发生变化。班主任应将学生上述信息的变化情况告知学校管理员,并及时在学籍系统中更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信息核查机制,每学期核对一次学籍信息变动情况,确保学籍信息准确、与实际情况相符。

十三。遇到学籍问题,家长该怎么办?

答:及时回复学校和学籍管理部门。按照规定,要进一步向社会公开省级以下学籍管理部门受理投诉的电话和电子邮箱,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及时处理相关问题。属于省学籍管理和省内运行环境的问题由省内解决,跨省业务和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以报表形式及时上报教育部。

封面新闻记者刘浩洋整理了这篇报道。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