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相信吗?一名9岁小学生被公检法骗走2.2万元。且不说2.2万元对一个小学生来说是多少钱,“公安诈骗”的老套路,就算是小学生,也能看出电信网络诈骗分子有多疯狂。
2月28日,沈阳公安反电信网络犯罪侦控中心公布预警提示。我们必须警惕小学生的欺诈行为。
孩子也没有逃过电信网络诈骗。
1月24日,正在放寒假的张在爷爷家玩手机。一个陌生网友突然加了她的QQ,发了一张警官证的照片,自称“警察”。“警察”说,孩子涉嫌一起诈骗案,需要她配合调查。第一步是把钱转到指定的账户,永远不告诉家里人这件事。孩子信以为真,于是按照对方的指示,一步步将爷爷奶奶的银行卡绑定到微信和支付宝,然后分20多次向“警察”转账22000余元。
警方表示,这种针对小学生的“治安诈骗”并不少见。在另一个案例中,12岁的陈骁突然收到一个陌生人的好友申请。对方还自称是“警察”,发了一张“警官证”。陈骁的父母涉嫌诈骗,将被拘留,他们的微信账号将很快被冻结。如果陈骁想让他的父母不被抓,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转账证明他父母的清白,但是速度很快。陈骁急于救他的父母,所以他稀里糊涂地把户口转了过去。
骗子恐吓小学生要8000多元
偶像化也可以被欺骗。小学生小王在网上看到一则“明星助理”发布的领取明星签名照的消息。对方说需要将10元话费充值到某个号码,支付成功后才能领取照片。小王充值成功后,对方声称是未成年人付款,导致其账户被冻结6万元。后来又以“让小王坐牢”为由威胁小王,诱导小王偷其父亲手机并转账8000余元。直到他再去拿妈妈的手机,被妈妈发现,报了警。
另外还有那些直接伪装成某个明星的。小学生肖磊在QQ空看到某明星回馈粉丝返现活动,加了QQ群扫码。很快,该群的一名成员添加了肖磊的好友,并邀请肖磊参加返现活动。肖磊用父亲的手机加了对方的微信,用微信给对方转了300元。后来对方以“手续费”“激活费”等各种名义让他转账1万元。几天后,肖磊的父亲在报警前发现了此事。
青少年应远离网游,需要“防骗”
是小学生被骗的重灾区。2021年,沈阳8岁小孩小李想买游戏皮肤,却成了沈阳最小的受害者。QQ上一个网友加了小李,邀请她免费领取游戏皮肤。在对方的指示下,小李拿着妈妈的手机,扫描对方发来的二维码,获得免费皮肤。后来骗子一步步从她妈妈手机里的微信、支付宝、银行卡里骗走了52400元。
青少年应该远离网络游戏。“游戏防沉迷”限制出台后,骗子们又出新招,利用“破解防沉迷”行骗。播放“40元即可解锁人脸识别”的广告,吸引未成年人的注意。加好友后,被“风险控制”、“走流程”、“担保”、“实名认证”等各种理由骗去了钱。一劳永逸,几千甚至几万的财产都会转移到骗子的钱包里。
更可笑的是,12岁的小贾在游戏中被假客服骗走了4.7万元。警方查明,行骗的是小贾的侄子。原来小贾玩游戏被骗的次数太多了,于是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了侄子。侄子听了这些技巧,就去网上“练练手”,结果第一次见到小贾,就骗成功了。
骗子用威胁和利诱来操纵孩子。
现在,骗子们把邪恶的手伸向了“00后”和“10后”。对于小学生来说,不需要像“杀猪”一样复杂的程序和冗长的脚本。一旦未成年人产生怀疑,骗子就会骗他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最常见的套路就是反复告诉孩子,如果不按照他们的指示去做,就会被家长发现。一次威胁,一次诱导,足以让他们交出支付密码。
警方提示:防骗教育应从孩子开始。
孩子成年后会面临更复杂的欺骗。希望宣传、教育、共青团等部门高度重视,把学生的安全成长作为幸福教育的基本动力源,把防骗防骗内容纳入“家庭-学校-社区”联合教育体系,打造幸福教育新突破。防骗常识的普及应该和交通安全同等重要。
电话,短信,来历不明的链接都会被忽略。不要理会网上故意搭讪的陌生人,不要贪图小便宜,不要相信免费设备和低价培训。对于任何理由的转账或汇款请求,坚决不要听信或转账。
家长要保管好自己的手机、银行卡等物品。不要让孩子知道支付密码,以免被骗后大额转账汇款。同时,注意孩子自己的微信账户和支付宝账户的余额。
不要轻易告诉别人你的游戏账号密码。交易时,请务必通过正规合法的第三方交易平台进行。转账汇款前,一定要多方核实,谨慎操作。
另外,家长也要想想,是不是少了对孩子的关注,还是把手机扔给孩子,享受片刻的安静。被青少年欺骗不仅会损失金钱,还会给他们幼小的心灵蒙上阴影,甚至使他们对未来遇到的人失去信任,造成更深的伤害。希望每个学校都能向学生普及防骗防骗常识,希望每个家长都能以身作则,积极带孩子学习防骗知识,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成长。
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硕阳
来源:沈阳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