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杰森
很多人知道武志红的名字,是从他对“出身家庭”的分析开始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出身世家”这个词能在中国火起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武志红的推广。
1992年,考入北京大学心理系,师从国内资深心理治疗师钱教授。著有《亲情为何伤人》、《爱情为何伤人》等。他的作品已售出100多万册。现在,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已经在北上广等城市成立,致力于深入分析和了解有心理的个人和家庭的各种典型现象。
随着心理咨询经验的增多,武志红对各种心理现象的关注和思考也在不断加深。2022年春天,武志红结合自己最新的思考和数万小时的心理咨询经历,写了一本新书《自我的诞生》。在这本书里,他提出了一个观点——人的痛苦大多来源于“自我”尚未成型;而且,很多人一辈子都无法构建真正的“自我”。
自我不等于自私
它的形成是灵性发展的里程碑
在《自我的诞生》中,武志红讲述了一个受访者的例子——林女士觉得自己的婚姻生活非常痛苦,因为她总觉得自己被婆家排斥。有一次,老公对林女士说“我们家很亲”;有几次,婆婆干脆对她说:“你怎么还没把自己摆正?你是外人!”
林女士的丈夫是成功的企业家,是整个家族的核心人物,婆婆是整个家族不折不扣的权威。林女士观察到,丈夫的弟弟妹妹等家人都在丈夫的公司上班,都在想尽办法往自己口袋里赚钱。但是,她不能指出来,不然会被婆婆家攻击,说她在挑事。丈夫也会为此责怪她,觉得她在破坏他家的团结和感情。林女士多次尝试和丈夫沟通,发现丈夫其实对公司很了解,觉得他家的做法不合理,但也没办法,因为觉得既然大家都是一家人,账也不能算得太清楚。
武志红指出,在本案中,林女士的丈夫和婆婆没有形成真正的自我,也没有区分他们的基本关系。也就是说,他们没有区分我和你,更没有区分我和我们,你和你,所以他们把我等同于我们,把你等同于你,所有的家庭关系都粘在一起,完全无法区分彼此。林女士的痛苦是因为丈夫的“自我”缺失,把她带入了这种黏糊糊的家庭关系。
既然知道了“自我缺失”会带来这么多问题,那“自我”是什么呢?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人会把“自我”等同于“自私”,甚至有些人会把“自我”视为洪水猛兽。即使没有这种消极的看法,大部分人对“自我”的了解也很少,更多的是对人格、性格等外在事物的了解。武志红说,事实上,“自我”的形成是人类心灵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活出“自我”需要多少关键词:
感觉、外化和现实
什么是“自我”?武志红说,如果把“自我”这个词理解为“精神生活”,就会直观得多。人一出生,就有了肉体生命。但精神生活不是自然赋予的,而是需要生活的。那么如何才能创造强大的精神生活呢?
在书中,武志红提到了几点。首先是“尊重自己的感受”。“你有什么感觉?说说你的感受吧。”这是辅导员经常使用的句型。武志红提到,一切都要讲感觉,码字需要文笔感,玩音乐需要乐感,画画需要美感,打篮球需要感觉,谈恋爱也需要一个让你有感觉的人...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感情是自我滋养的。或者说,感觉是精神生活的养料。“如果你想滋养你的精神生活,你必须尊重你的感受。精神生活强大的人,可以理解为不断得到滋养,因为他们一直尊重自己的感受,所以他们强大。”
然后,他提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外化。外化的对立面是内耗。一个人会和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发生深刻的碰撞,这是作为一个精神生命和你呼吸和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的精神生活得到滋养、考验和锤炼,从而真正强大起来。武志红说,关于这一点,山本耀司有一句很美的表述:“自我是看不见的,你需要不断地撞到别的东西,反弹回来,才能了解自己。与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高级的东西碰撞,才能看清自己。”
武志红还特别提到了“进入深层关系”。一切美好都是深厚感情的产物。创意不是思维的独特性塑造的,而是生活与生活的深度碰撞。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说,幸福是不能直接获得的。幸福是副产品。当你全身心投入去做一件事,去爱一个人,幸福就来了。这是同样的道理——幸福是深层关系的副产品。
虽然深度很精彩,但武志红也提醒读者记住,“没有真理,就不会有任何东西。”而且,真实意味着你要完全活在自己的感觉和经历中。思维是镜像世界和符号世界,其实是假的,经验是真的。所以你会发现,如果你做事情主要是用脑子,那么无论你有多聪明,也很容易停留在平庸的水平。举个例子,当你在恋爱的时候,如果你没有爱,没有激情,只是用脑子,那么你永远感受不到爱的感觉。"
(出版社供图)
【如有新闻线索,请向我们举报。一旦被收养,将会有酬金。举报微信关注:ihxdsb,举报QQ: 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