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奇胜科技旗下品牌舒福特的智能床。中国新闻
中新网2月24日电据中国新闻网报道,2月20日,北京冬奥会圆满落幕。长达半个多月的冬奥会“盛宴”,不仅让国人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各国冰雪运动员的精彩表演,也让一系列同类型冬奥会的“中国造”产品借助奥运舞台成功“出圈”。
从会按摩的智能电动床到会泡茶的服务机器人,从高科技运动器材到人见人爱的冰墩...热搜上的这些“网络名人”产品,很多都是来自中国的民营企业。一个又一个引领时代潮流的冬奥会“同款”,见证了中国民营企业的“智慧”和“速度”。
图为顾爱玲穿着安踏定制运动服参加比赛。中国新闻社
智能床“出圈”服务“数字睡眠”
北京冬奥会伊始,美国运动员夏·布雷泽在社交媒体Tiktok上发布的视频让冬奥村的智能床“火”了起来。视频中,她只需按下遥控器,就能轻松抬起或放下床头和床尾,体验“零重力”模式下的舒适睡眠。这款按摩床在冬奥村疯狂“吸粉”,甚至有外国运动员把同款“搬”回家。网友大呼:“没有智能床解决不了的压力!”
浙江嘉兴的一家私营企业奇胜科技为冬奥会供应了6000多张智能床。对于启盛科技董事长唐来说,智能家居科技的“冬奥”既是“意外之喜”,也是“情理之中”。
“我们很高兴能赢得运动员的喜爱。”唐海说,“这款产品具有相当的科技含量,符合‘科技冬奥’和‘绿色冬奥’的主题。能在不同使用场景下为人体脊椎提供最佳支撑,并能分散身体压力。它的助眠和优化睡眠功能使运动员在紧张的训练和比赛后感到身心舒适。”
唐回忆,2019年,经过多方联系,公司与北京冬奥组委取得联系,进入供应商考察程序。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初,该公司多次通过网络与冬奥组委沟通。此后,经过多维度、严格的实地测试,最终入选。
智能床有史以来第一次“走进”冬奥会,开创了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的先河。唐说,“通往冬奥会的道路一帆风顺。这不仅是北京冬奥组委的创新和勇气,也是对‘中国智造’的肯定和认可。”
冬奥会的成功无疑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今天这款智能床到底有多火?近期数据显示,旗胜科技旗下品牌苏菲李尔、舒福德在线,线上线下同步热销,销售额同比增长440%,冬奥会“溢出效益”凸显。记者走访了位于北京SKP的舒福德店,店员透露,从去年12月开始,来这里体验智能床的顾客络绎不绝。
唐表示,针对产品普及后不断上升的消费需求,驭胜科技近期正在密集“调兵遣将”,希望通过在智能家居领域的合作,让更多的普通人了解并享受到智能床。公司将围绕“数字睡眠服务”这一主题,开发更具科技含量的产品,为中国人的健康服务。
“十年来,奇声科技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国内智能床行业也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支撑我们一路走来的,就是“坚持”二字。”唐海说。据了解,奇胜科技每年的R&D费用占公司营收的4.5%至5%,近几年每年的R&D投入都超过1亿元。
安舒托冰雪体验店“同款”冬奥会运动服。中国新闻
中国队的羽绒服卖的不错。顾爱玲“金龙袍”面料高级
冬奥会激发了人们对冰雪运动的热情。不仅滑雪板、滑雪护具等运动装备热销,赛场上“同款”的中国特色运动服装也引起了消费者的极大关注。
阿里巴巴近日发布的《虎年春节消费趋势报告》显示,中国网民开启了一边购买同一件物品一边观看冬奥会直播的模式。“冬奥会开幕式中国队羽绒服”登上淘宝热搜,知名民企安踏天猫官方旗舰店的羽绒服和毛衣销量较上周大幅增长,其中冬奥旗外套和顾爱玲的毛衣尤其受欢迎。
来到安踏首家冰雪体验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冬奥旗大衣和羽绒服。店员说,“很多人一进店就问‘有没有冬奥会的钱’?现在‘安踏北京2022冬奥会特别限量珍藏礼盒’已经售罄,其中包含一套冠军龙套装和一双冠军颁奖鞋,仅限量2022套。有国旗标志的冬奥会也卖得很好。”
你为什么对冬奥会的“同款”感兴趣?“质量好,面料好,有纪念意义。”一位正在试穿冬奥大衣的消费者坦言。他试穿的运动服与顾爱玲的“金龙袍”是同一种面料——被誉为“世纪之布”的GORE-TEX面料,具有防水、透气、防风功能,突破了普通防水滑雪服的气密性,适合户外运动。
设备,功能第一。位于产业链中段、专注于户外运动功能性面料的民营企业嘉林杰,与安踏公司签订供货协议,成为冬奥会制服面料供应商,还为国际奥组委、中国代表团、国家队的长袖毛衣提供保暖针织面料。
“经测试,我们为冬奥会提供的抓绒面料保暖率比同类产品高30%-50%,还具有抗起球、抗静电、轻薄透气、富有弹性的特点,穿着者感觉更加舒适。公司将继续专注于相关的体育产业和衍生产业。”贾林杰介绍。
中小企业参与奥运“生态圈”,共享“大IP”红利
北京冬奥会是如何拉动国民经济的?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王小毅认为,过去所谓的“奥运经济”更多是源于人们对奥运会的关注,带动了奥运会主办国的旅游热潮,通常不会延伸到其他经济领域。然而,在新冠肺炎疫情下,举办奥运会对主办国的经济拉动作用受到了很大影响。比如2021年东京奥运会,几乎没有经济收入来源,给奥运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难题。但本届北京冬奥会通过周边产品的开发和推广,找到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让“同款”智能床等一系列产品成为“网络名人”,让一批“网络名人”产品背后的民营企业乘势而上。
在王小毅看来,北京冬奥会的消费热潮背后有很多原因。首先,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倡导下,人们的消费行为更加理性和成熟。往年“双十一”期间基本透支的消费能力,今年被延长到了春节。此外,很多受疫情影响的人“就地过年”,积累的消费需求正好在冬奥会期间得到释放。二是企业参加冬奥会的门槛变低了。北京冬奥会让更多的中小企业参与到奥运会的“生态圈”中,分享奥运会的“大IP”红利。第三,新的通信和电子商务渠道进一步拉近了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甚至是消费者和奥运会之间的距离。
众多冬奥产品的“脱圈”,反映了中国国有商业环境的日益优化和消费群体的理性成熟。“如今,中国消费者不再盲目迷信国外品牌和概念,越来越支持和鼓励具有创新精神、满足用户深层需求的产品,最终促成了消费‘国潮’的复兴。”王小毅说道。
中小企业应该如何利用冬奥会这类大型体育赛事带来的商机?
王小毅认为,企业首先应该积极转变经营思路,着眼长远,提前布局。“像冬奥会这样的大主题,暂时没有去‘热点’的机会。企业的R&D和创新应该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目标,不能继续做低端的、模仿性的产品。”此外,企业要利用好数字化管理的工具,实现从产品研发、生产到营销、销售流通的转型升级,通过实现与用户和整个社会高效、更好的沟通和互动,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
北京冬奥会就像催化剂一样,“冬奥会元素”成为了交通密码。“总体而言,疫情正在减缓,消费者信心正在恢复。”王小毅说,“我期待中国民营企业和中国品牌在大趋势背景下的成长和转型。”(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