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04 08:19 |义乌商报
市民在义乌中国进口小商品城选购。
韩国面膜,法国红酒,捷克水晶,日本药妆,澳洲进口鲜奶...走进义乌中国进口小商品城,仿佛徜徉在世界小商品海洋中,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万种“洋货”,让路过的买家和顾客忍不住驻足。
近年来,义乌人的口袋不断鼓起来,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眼界日益开阔,衣食住行也逐渐趋于精致和高档。特别是在不断对外开放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进口商品通过“新八路”物流体系进入义乌,如“易信欧洲”、“义周勇”,连接世界各地,通达五大洲。今年1-11月,义乌进出口总值2373.8亿元,同比增长12.3%。其中,出口2341.1亿元,同比增长12.5%,进口32.7亿元,同比增长1.8%。
进口从小到大都是“稀罕事”
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产品涌入,从生产技术到日常用品,一股进口产品的潮流正在改变义乌的普通家庭。市场经营者罗先生清楚地记得,上世纪90年代,义乌市场名声大噪,关系到几乎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家里的哪一件物品都可能是“义乌小商品”。随着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义乌市场逐渐从内贸转向外贸,从出口转向进口,国外商品逐渐进入义乌市场。
那时候买进口商品远没有现在方便,不仅到指定商店,而且贵。“我家买的第一个进口产品是夏普的电视,花了不少钱。”罗先生回忆说,“这些舶来品在当时太稀罕了。家里买了彩电后,邻居都来看。看电视的人比看电视节目的人多。”
从早期的糖果、软饮料到彩电、冰箱、电话等小家电,再到后来的手机、相机等数码产品,进口商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稀缺的代名词。义乌抓住机遇,于2008年率先建立了中国最大的进口商品市场义乌中国进口商品城。
作为进口贸易的标杆,义乌中国进口商品城借助改革的春风,逐步发展成为中国领先的“一站式”进口商品采购基地。是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实现从“买全国卖全国”到“买全球卖全球”转型升级的新标杆。被中国商会认可,2017年被评为义乌中国进口小商品城。
更名后的义乌中国进口小商品城知名度越来越高,全国各地的客商如潮水般涌入,原有的场地已经不能满足需求。2011年,义乌中国进口小商品城搬迁至国际商贸城五区,经营规模增长三倍,产品品类从55个国家的24000种产品增加到100多个国家的近90000种产品,包括食品、红酒、保健品、日用品、婴儿用品、化妆品、家居用品、厨房用品等。进口商品来源由单一品类向多元化发展,货源占比达到60%以上,规模效应和集聚优势不断显现。
进口商品源头直供质量高
随着春节假期的临近,义乌中国进口小商品城格外热闹,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万种“洋货”让采购商和消费者流连忘返。来自上海的游客陈婷说:“过去,购买这些产品需要很高的代购费;现在很多商品在义乌都能买到,价格和国外差不多。”
在义乌中国进口小商品城,进口产品的货源比例已经达到60%以上。经营者通过直采直接供应初级商品,在进(出)国(地区)检验检疫标准下,省略中间商环节。很多商品的价格与国外相差不大,有些商品的价格甚至低于国外市场。比如西班牙Eve Kiss低度起泡酒,电商平台价格178元/瓶,地板价格168元/瓶。在金秋购物节等活动中,价格低至60元/瓶。
在细节和品质上力求完美的日韩日化产品,深受国人青睐。“优美屋”日本生活馆位于中国进口商品义乌北大门,营业面积600平方米。销售的产品包括母婴、家居、日用品、美妆等800多种产品。“目前我们已经和100多家日本企业达成直采直供的合作模式,店里卖的产品都是源头货。”“优美屋”日本生活馆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让消费者放心,所有产品都有检验检疫部门制定的进出口产品溯源监管二维码和海关出具的报关资料,确保每一件进口产品都是正品。
依托小商品市场的规模和贸易优势,义乌将进口贸易培育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连续多年举办进口展和购物节,优化完善进口扶持政策,大力引进进口贸易“货源”企业,布局长江经济带沿线进口商品流通网络,建立了以义乌进口小商品城为主导,黄元市场、韩国服装城、进口副食品市场为补充的进口商品营销平台体系。
(原题为《一站式采购十万种“洋货”——义乌中国进口小商品城速写》,原作者吴·。编辑肖童)